第196章 星夜兼程,武昌交割

作品:《我在大明炼石油

    黑石峪工坊的灯火,连续三夜未熄。


    空气里弥漫着滚烫油脂的浓烈气味,


    混合着新竹篾的清香与桐油灰刺鼻的味道。


    熬脂区十二口特制的大铁锅如同咆哮的巨兽,


    炉膛内煤块烧得赤红,


    铁锅上方白汽翻腾如云。


    粘稠的“顺滑脂”原液在锅中剧烈翻滚,


    发出沉闷的咕嘟声。


    匠人们轮班倒,


    汗水浸透的短褂贴在精瘦的脊背上,


    手中的长柄铜勺如同船桨,


    在滚烫的油脂中奋力搅动、扬汤,


    让蒸汽带走最后的水汽和杂质。


    “火候!火候盯紧了!扬汤要高!落汤要匀!”


    柳含烟嘶哑的声音在巨大的噪音中穿透,


    她脸上沾着油污,眼窝深陷,


    却像钉子般钉在熬脂区中央。


    “这一锅是‘戍边脂’!


    给大同爷们抹炮膛、润轴承的!


    出一点差错,就是误军机!掉脑袋!”


    不远处,一片被单独隔开的区域,


    气氛更加凝重。


    苏清珞一身深蓝布衣,


    戴着厚厚的棉布口罩和手套,


    亲自监督着最后几锅“甲字脂”的降温、灌装。


    这里的锅灶更小,控温更精准。


    熬好的“甲字脂”呈现出一种近乎透明的淡琥珀色,


    粘稠度却远超普通脂膏,


    在特制的铜质冷凝盘里缓慢流动,


    如同融化的水晶。


    几个嘴严心细的老匠人,


    小心翼翼地用纯铜长柄勺,


    将冷凝到恰到好处的“甲字脂”舀起,


    灌入特制的双层小陶罐内。


    “小心!罐底垫的油纸不许破!


    内层陶罐灌九分满!


    外层陶罐夹层里的木炭粉和生石灰包压实!


    罐口蜡封三层!桐油灰加麻布缠死!


    标记…打这里!”


    苏清珞指着罐底一个不起眼的、


    用特制药水点出的、


    只有特定角度才能看清的微小暗记,


    声音压得极低,眼神锐利如刀。


    每一个步骤都关乎数千斤绝密军需的生死!


    一丝差错,便是万劫不复!


    徐文昭的算盘打得噼啪作响,几乎冒烟。


    他面前堆满了各种单据


    ——生石灰、油脂原料、桐油、麻布、竹篾、工钱、镖银…


    每一文钱的去向都要清晰可查。


    他不仅要算清成本,


    更要确保这庞大的运输链条中,


    没有任何能被钱禄或都察院抓住的账目把柄。


    山羊胡子被他捻得打结,眉头拧成了川字。


    “东家!最后三车‘戍边脂’装车完毕!


    共计两万一千五百斤!


    ‘甲字脂’三千斤,


    已按苏姑娘吩咐,


    混装入标有‘戍边脂’的油篓中,


    暗记核对无误!”


    一个浑身油汗的管事气喘吁吁地跑来禀报。


    李烜站在工坊高处,


    寒风卷起他青布袍的下摆。


    他看着下方如同蚂蚁搬家般忙碌的景象:


    巨大的油篓(外层是坚韧的竹篾编织,


    内衬厚油布,口部用麻绳和蜡反复捆扎密封)


    被工匠们喊着号子抬上特制的加宽加长骡车。


    车辕加固,车轮缠了防滑的草绳。


    护厂队精锐二十人,


    身着统一的深蓝劲装,腰挎雁翎刀,


    手持陈石头设计的、


    一头包铁的长棍,眼神警惕如鹰,


    在车队旁肃立。


    还有重金聘请的“镇远镖局”四十名趟子手,镖旗猎猎,人人彪悍。


    “清点无误!即刻启程!”


    李烜的声音斩钉截铁,


    压过呼啸的寒风。


    “走陆路!出峪口转官道,


    直奔运河码头!


    沈家的船…在济宁等着!”


    车队如同一条沉默的钢铁长龙,


    在夜色中驶出黑石峪。


    马蹄踏碎薄冰,车轮碾过冻土,


    发出单调而沉重的声响,


    碾碎了工坊的喧嚣,


    也碾在李烜紧绷的心弦上。


    他回到冰冷的石屋,


    桌上摊开运河沿岸的详细舆图。


    一支炭笔被他捏在指间,


    指节因用力而发白。


    “来人!”


    他声音嘶哑。


    “备快马!三匹!沿途驿站接力传信!


    我要知道车队每过一个重要节点的时间!


    遇任何阻滞,八百里加急回报!”


    “是!”


    亲信领命而去。


    石屋内重归死寂。


    李烜盯着舆图上的济宁码头标记,


    如同盯着命运的咽喉。


    识海中,《万象油藏录》光华流转,


    却给不了他任何实质帮助。


    能量点:2520。


    此刻,他只能依靠人的力量,


    依靠沈锦棠那条看不见却至关重要的运河关系网。


    ***


    济宁码头,运河如带。


    冬日的河面泛着铅灰色的冷光,大小船只穿梭如织。


    一艘体型中等却异常坚固的平底漕船静静泊在僻静的泊位,


    船头插着一面不起眼的“沈”字小旗。


    沈锦棠裹着厚厚的银狐裘,站在船头。


    寒风吹拂着她额前几缕发丝,


    露出光洁的额头和一双沉静如深潭的眸子。


    她身后站着两个目光锐利的账房先生和四个气息沉稳的护卫。


    “小姐,刚收到飞鸽。


    车队已过滕县,距码头还有六十里,


    一切顺利。”


    一个护卫低声禀报。


    沈锦棠微微颔首,


    目光扫过繁忙的河面,


    落在一艘缓缓驶过的、


    挂着“漕运巡检”灯笼的官船上,


    嘴角勾起一丝不易察觉的弧度。


    她轻轻抬手,


    身后一个账房先生立刻上前,


    递上一个沉甸甸的锦囊。


    “拿着,”


    沈锦棠声音平淡无波。


    “去找漕丁巡检司的刘把总,


    就说…天寒地冻,


    请兄弟们喝碗热酒,暖暖身子。


    我沈家的船,今夜子时前要装满‘山货’离港北上,


    劳烦行个方便,莫要…耽搁了时辰。”


    账房先生心领神会,接过锦囊,


    快步下船,身影很快消失在码头人流中。


    银子开路,关系疏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