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百零一章 投靠燕王
作品:《科举?老子儿孙满堂,遍布朝野》 姚嬷嬷毕竟是老人,手上有力道,她强行将几乎失控的苏婕妤按坐在榻上。
姚嬷嬷跪了下来,仰头看着主子,眼中满是恳切与焦急:
“娘娘!您想想!您现在去告,拿什么告?就凭宋家姑娘的一句提醒?
凭咱们的猜测?证据呢?那冰心草用量极微,混在点心里,御厨完全可以推说是不知者不怪,只是为了口感!
到时候,陛下是会信您,还是信那些盘根错节的势力?
打蛇不死,反受其害啊娘娘!非但动不了幕后真凶,反而会让她们用更隐蔽、更恶毒的手段来对付殿下!
到时候,咱们防不胜防啊!宋先生原是让奴婢瞒着您的。
怕的就是娘娘爱子心切,自乱阵脚。但奴婢思来想去,娘娘心思沉稳,定能知道如何做才是对殿下最好。
何况,日后您带着殿下在各宫走动时,也能多份算计。
只是孙娘娘当真被爱子之心蒙了心智,那殿下的罪可就白受了。”
苏婕妤闻言微楞,挣扎的力道渐渐小了,只是伏在榻上低声啜泣,肩膀剧烈地抖动着。
姚嬷嬷见主子听进去了,连忙趁热打铁,低声说道:
“宋先生的意思是,眼下最要紧的是护住殿下周全。
避开那些相克之物,让殿下的身体先慢慢调养过来。
同时,咱们要暗中收集证据,弄清楚到底是谁,通过什么渠道,能如此精准地在殿下的饮食里做手脚。
只有拿到铁证,才能一击必中!”
苏婕妤抬起头,泪眼婆娑地看着姚嬷嬷,声音哽咽:
“宋家那边可说彻儿何时能痊愈?”
姚嬷嬷摇摇头:“娘娘不能操之过急。
殿下的身子弱,总不是一日半日就能调养好的。
但以宋家父女的医术,只要咱们把殿下的膳食看住了,早晚会痊愈的。”
“不行,本宫等不及了。本宫得想办法把宋家四娘弄到宫里来。”
“万万不可啊娘娘。”姚嬷嬷压低了声音,凑到苏婕妤耳边,低喃了几句。
“你的意思是……”苏婕妤蹙眉,有些惶恐地看向姚嬷嬷。
姚嬷嬷点点头:“娘娘就没想过,咱们与宋家素来没有来往。
他们为何要忽然帮忙?即便怡宁郡主疼爱七殿下,难道他们就没有一点私心吗?”
苏婕妤渐渐冷静下来。她不是天真无知的少女,深宫数年,她早已明白这世上没有无缘无故的好。
宋家,如今在朝中风头正盛,又与安王府联姻,他们如此费心费力地帮助自己这个并无实权的婕妤和病弱的皇子,是为了什么?
答案几乎呼之欲出。
但奇怪的是,想通了这一点,苏婕妤心中反而安定了一些。
有所图,才好!
有所图,才意味着双方的利益可以绑定在一起,宋家才会更尽力地保护彻儿!
比起那些隐藏在暗处,只想置他们母子于死地的毒蛇,宋家这种摆在明面上的“有所图”,反而让她觉得更可靠。
苏婕妤擦干眼泪,眼神重新变得坚定起来,甚至带着一种破釜沉舟的决绝。
她扶起姚嬷嬷,低声道:“嬷嬷,你说得对。
是本宫冲动了。宋家这份情,本宫记下了。
不管他们图什么,只要能救彻儿,帮彻儿站稳脚跟,本宫……愿意和他们绑在一处!”
苏婕妤走到窗边,望着外面灰蒙蒙的天空,声音冷冽:
“安王府是宗室清流,宋家是陛下新晋重臣,他们联手,能量不容小觑。
比起我们母子势单力薄地在深宫中挣扎,有他们作为外援,或许是彻儿唯一的生机。
这笔买卖,怎么看,都是我们赚了。”
姚嬷嬷看着主子迅速从悲痛和愤怒中调整过来,甚至开始冷静地权衡利弊,心中既感欣慰又有些酸楚。
环境逼人,曾经那个温婉柔弱的江南女子,如今也要被迫学着工于心计,为自己和儿子的未来谋划了。
“嬷嬷,”苏婕妤转过身,吩咐道:“往后与郡主和宋家那边的联系,务必加倍小心。
彻儿的饮食,就全拜托你了。另外,你想办法,不着痕迹地查一查。
最近都是哪些人,经常往咱们宫里送点心吃食,尤其是和那几位宫里有关的。”
“奴婢明白!”姚嬷嬷郑重应下。
年前,太后常常会召诸位公主郡主的到宫里热闹热闹。
怡宁素来得太后喜爱,故而这段时间即便频繁入宫,也不会引人怀疑。
怡宁从宫内得知了苏婕妤已经知道真相的事情。当日出宫,便将此事告诉了宋远廷。
宋远廷倒是挺意外的,既意外于姚嬷嬷对苏婕妤的忠心和了解。
又意外于苏婕妤的韧性。
他本以为这位来自江南,弱风扶柳的娘娘会因为疼爱儿子而失去理智。
可没想到,这位婕妤也只是看着柔弱罢了。
不仅如此,苏婕妤还趁机送出了一封密信。
信里的内容虽然含糊不清,但意思已是非常明确了。
另外,苏婕妤还提出,想要宋远廷做李彻的师傅。
这事儿倒是给宋远廷打开了另一个思路。
太傅,帝师,倒也是个不错的选择。
只不过,他需要一个合理且恰当的理由,最好是“被迫”成为李彻的师父。
书房的烛火夜半才熄灭,次日清晨,宋远廷已经做出了决定。
第二日,宋家四子下朝后,宋远廷便把所有子女都叫到书房。
当然,儿媳怡宁也在场。
“孩子们,为父可能要做一个会让宋家陷入水深火热的决定。
今日把你们叫来,就是想听听你们的想法。”
“爹,什么决定你直说便是。只要是爹做的决定我们都支持。”
大郎最小表态,其他几个弟弟妹妹也都纷纷点头。
宋远廷见状,深吸一口气,缓缓开口道:
“我要‘投靠’燕王!”
“什么?投靠燕王?”
几个孩子在心里把父亲的决定猜了一遍,也没想到竟然是投靠燕王!
就在众人不解时,六郎却忽然开口道:
“爹口中的‘投靠’怕不是真的投靠吧!”
宋远廷欣慰的看向六郎,到底还是这小子脑子转的最快。
与此同时,其他几个孩子也渐渐明白过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