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八十七章 搬起石头砸自己的脚

作品:《科举?老子儿孙满堂,遍布朝野

    回到家后,二郎将事情一五一十地告诉了宋远廷。


    宋远廷闻言蹙眉,听到最后才缓缓舒展眉头。


    “这事儿你处理得很对。此粮必有蹊跷。夏侯桀恨不得生啖我肉,岂会放弃这样的好机会?


    先前那些事情都是前菜,依我看,这个姓陈的粮商才是重头戏。”


    宋远廷思忖片刻,而后眼中精光闪烁,非但没有忧虑,反而露出一丝成竹在胸的冷笑:


    “他既然敢送来,我们便敢收!”宋远廷断然道:


    “不仅要收,还要大张旗鼓地收!


    二郎,你即刻回复那陈姓粮商,就说他的诚意打动了你,这批粮,咱们要了!


    约定时日,一手交钱,一手交货,当场验收入库!”


    二郎一怔,不解道:“父亲,明知是陷阱,为何还要……”


    “正因为是陷阱,才要踩进去!”宋远廷打断二郎,神色沉稳:


    “不踩进去,如何知道陷阱到底有多深?如何抓住设陷阱的人?


    他欲用此毒计置我宋家于死地,我们便反其道而行,借此机会,将背后之人连根拔起!”


    宋远廷压低声音,吩咐二郎。二郎听着,眼中的疑虑渐渐化为钦佩。


    “儿子明白了!这就去办!”


    交易当日,陈姓粮商带着数十辆满载粮袋的大车如期而至。


    脸上带着难以抑制的得意与贪婪。


    二郎亲自带队接收,一切程序看似按部就班。


    银钱交接完毕,兵士们开始抽样查验。


    打开粮袋,果然都是颗粒饱满的新米,看似毫无问题。


    陈姓商人捋须微笑,姿态从容。


    就在此时,宋远廷“恰好”来看儿子,身边还跟着一位见多识广的老司粮官,王大人。


    见将士们正在抽样,宋远廷故作好奇地抓起一把米,仔细端详,随即眉头微蹙。


    “咦?这米怎么如此饱满?”


    宋远廷捻起几粒看似寻常的大米递给身旁的王大人。


    王大人是孙尚书门下,今日来此就是为了帮宋家查粮的。


    王司粮接过大米,仔细一看,一闻,脸色骤变!


    他又急忙命人随机多打开几袋,在不同深度取样,果然都发现了异常的米粒!


    宋远廷早就料到会是如此,却仍旧故作震惊地问道:


    “怎么?哪里不对吗?”


    “这……这不是普通的米!”


    王司粮声音发颤,举起那几粒“米”对众人道:


    “此物名为‘白石稗’,外形与大米极似,却是一种罕见的毒草籽实!


    少量掺入几乎无法察觉,但若长期食用,会缓慢损伤肠胃,令人腹胀腹泻,日渐虚弱!


    军中若用了此粮,后果不堪设想!”


    此言一出,满场哗然!兵士们瞬间刀剑出鞘,将现场团团围住!


    陈姓粮商脸上的笑容瞬间僵住,血色尽褪,惊骇欲绝:


    “不!不可能!这一定是误会!我的米都是上好的……”


    “误会?”宋远廷冷声喝道:“来人!将这些‘米’全部封存!将此獠拿下!”


    那陈姓商人还想狡辩,却被兵士直接按倒在地,捆得结结实实。


    他面如死灰,万万没想到主子天衣无缝的计划,竟被如此轻易识破?


    人赃并获,铁证如山!


    这已远非商业纠纷,而是谋害军士、动摇国本的窃国大罪。


    案件第一时间被上报刑部和大理寺,皇帝闻奏,龙颜大怒,下旨严查。


    夏侯桀的毒计未能成功,但此时却已是交粮的最后日期。


    一直暗中窥伺的燕王党羽以为时机已到,立刻跳了出来。


    “陛下!京营冬粮关乎京畿安稳,宋明信逾期未能完成采购,已是大罪。


    如今更购得此等毒粮,若非及时发现,岂非酿成大祸?


    此等无能无德之辈,岂堪重任?


    请陛下革其职,严惩不贷!”


    燕王一派的御史言辞凿凿,恨不得立刻就给二郎定罪才好。


    龙椅上,皇帝面色阴沉,目光扫过跳得最欢的几名官员,并未立刻表态,只是沉声道:


    “宋明信,你有何话说?”


    二郎出列,神色平静,躬身行礼:


    “回陛下,弹劾之事,纯属子虚乌有。


    京营所需冬粮,臣已于三日前全部如数入库,账目清晰,随时可请陛下派人查验。”


    “什么?这不可能!”弹劾御史本能地脱口而出。


    二郎抓住话头,立即反问道:“为什么不可能?


    李大人是亲自查看过了?还是整日盯着京营粮仓了?”


    弹劾御史闻言立刻傻了眼,说话都变得结结巴巴:


    “你、你、你这是什么话?我盯着粮仓做什么?”


    “既然李大人没有盯着粮仓,又怎么知道我说的事不可能呢?”


    坐在高位上的皇帝见二郎如此咄咄逼人,便知背后有高手调教。


    除了两位状元的那个老子宋远廷,还能是谁?


    皇帝眼中闪过一丝不易察觉的笑意,而后又正色道:


    “来人啊。立即去粮仓查看。”


    等了大约两炷香的时间,前去查看粮仓的内侍和兵部官员回来报信。


    “陛下,粮仓里都是上好的精米。宋大人并未说谎。”


    皇帝点点头,而后又转头看向二郎,正色问道:


    “既然你已经储备好了粮食,为何还要从那个姓李的粮商处买粮啊?”


    二郎闻言,立即出列施礼,回道:


    “陛下容禀,事情是这样的。前段时间,臣按着往年惯例定好了几家供应粮商。


    可眼见着要到了交付日期,这些粮商却无一例外全都出了事儿。


    臣觉得事有蹊跷,可此时,那陈姓粮商竟主动找上门来。


    要以低于市面两成的价格将粮食卖给臣。臣觉得不对,便假意与他合作。


    只是京营存粮刻不容缓,不管这姓陈的是不是有意为之,臣都不敢冒险。


    父亲大义,得知此事后便让三弟从大渝各地高价收购精米,分批运送进京。


    臣本想着,若这姓陈的当真是良心商贾,那多出来的粮食也可救济一些穷苦百姓。


    若他是有心为之,那此事必有幕后黑手。如此窃国之人,若不尽快找出来,只怕后患无穷。”


    二郎的话字字句句都是为了大渝,任谁听了都挑不出半点错处。


    且宋家还自掏腰包,高价买粮,如此大义,但凡是忠直之臣都恨不得立刻给宋家竖个大拇指才好。


    至于燕王和燕王一党参与了此事的官员,那可就是瑟瑟发抖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