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3章 一切都在往好的方向发展
作品:《被诬科举舞弊?一篇六国论惊天下》 “这样就很好了,辛苦娘和舅妈。”陆临川环顾了一下,见收拾停当,便道,“我再去看看济川兄。”
回到自己的卧房,只见程砚舟果然已经睁开了眼睛,虽然面色依旧蜡黄,气息也弱,但眼神已然清明,不再有之前的迷蒙。
他看到陆临川进来,挣扎着想坐起,却被陆临川快步上前轻轻按住。
“济川兄,莫动,好生躺着。”陆临川在榻边坐下。
程砚舟喉头滚动,声音干涩沙哑,带着劫后余生的恍惚:“怀远……真的是你……牢狱一别,恍如隔世……没想到再见面竟是这般情形……真是……”
他情绪有些激动,咳嗽起来。
陆临川忙道:“济川兄言重了。说来惭愧,我出狱后诸事缠身,竟没能再去探望你,是我不对。”
他心中确实有些自责,若早知狱中情况恶化至此,或许能早些想办法。
“怀远自有正事要忙,不必挂怀……况且,你那时也……”程砚舟艰难地喘了口气,问道,“对了,科举之事……如何了?我在那牢狱之中,是一点外界的消息都没有……”
陆临川便在床边的凳子上坐下,将自己出狱后的大事简要叙述了一遍。
从杜文崇倒台、严颢升任首辅并上书变法,到皇帝准奏推行新政,再到自己参加殿试被点为状元,以及今日皇帝召见赐宴,席间自己趁机求情,皇帝才下旨赦免程砚舟出狱……
他只讲了朝局变动的大致脉络,略去了琼林宴风波、撰写《三国演义》等个人际遇。
两人在刑部大牢共处半个多月,说话并无生分拘谨。
程砚舟听完,缓缓点头,眼中露出一丝欣慰:“怀远能高中状元,说明才学冠绝同侪,陛下慧眼识珠啊……看来我大虞,还没有烂到根子上……”
他语气中依旧带着一丝惯有的讽意。
陆临川心中无奈,济川兄真是无时无刻不在挖苦讽谏,难怪会得罪那么多人,落到那般境地也无人愿意拉一把。
程砚舟自顾自地继续感慨:“昔日在牢里,我就知道怀远你定非池中之物。想不到……此番救我脱离囹圄的,还真是怀远你……”
“济川兄快别这么说,你我患难之交,何必如此客套。”陆临川正色道,“不过,济川兄这性子,此番出狱之后,还望稍加收敛,莫要再……过于直切,开罪陛下了。否则,再有下次,我真不知该如何……再为你周旋了。”
程砚舟却道:“拾遗补缺、匡正得失,乃为人臣的本分。若见其非而不言,知其弊而不谏,那到底是在持身中正,还是助纣为虐?”
陆临川知道他秉性如此,只能劝道:“谏言自然重要,但也需讲究方式方法,不能一味地……只图痛快,言辞激烈。否则惹得天怒人怨,谁还能容你在其位,做那些你想做的实事?”
程砚舟沉默片刻,扯出一个虚弱的笑容:“我比不上怀远胸有韬略,手段圆融,也就只能喊两嗓子,让朝野上下听一听刺耳的声音罢了,这点微末用处,怀远莫要笑话。”
陆临川摇头:“济川兄高风亮节,有古君子之风,弟是真心佩服的。”
“怀远才是真正的栋梁之材,实心用事……日后我大虞朝……怕是真的要靠你来……力挽狂澜了。”程砚舟看着陆临川,语气认真。
陆临川谦逊道:“济川兄过誉了,路还长。”
程砚舟似乎犹豫了一下,还是问道:“怀远,你方才说今日在宫中,陛下让你去文渊阁行走?你才入翰林,就能在内阁中枢行走,这般恩遇,莫非是严阁老在背后使力?”
陆临川一愣,随即明白程砚舟的猜测,解释道:“济川兄想岔了。并非严阁老,而是陛下……皇后娘娘此前已降旨,赐婚我与梁家二小姐。如今,我算是……与皇家……有了姻亲之谊。陛下今日召见,亲口擢拔,命我明日便去文渊阁当值行走。”
程砚舟瞳孔微缩,立刻明白了其中关窍。
怀远这是被陛下直接纳入了帝党核心,成了真正的天子近臣!
他心下翻涌,为好友高兴。
如此一来,他便能彻底跳出那令人窒息的严清党争漩涡,不必再左右为难。
同时,他也深感震惊,怀远究竟有何等大才,竟能让陛下如此看重,不惜点其为状元,又赐婚梁氏,如此破格提拔拉拢?
他定了定神,道:“如此甚好。虽然身份特殊了些,但以后就不用夹在中间受那党争倾轧之苦了。”
他顿了顿,竟难得地开了句玩笑:“只是……可惜了……”
“可惜什么?”陆临川不解。
程砚舟眼中带着促狭的笑意:“可惜怀远……这般好的少年郎君,已是皇家贵婿……我还想着……若有机会,将我那不成器的小女托付给你,也算给她找个好归宿呢……”
他虽是玩笑,却也流露出几分真心。
陆临川一愣,随即也笑了起来:“济川兄还是自己多多费心吧。也不能总是……一头扎进朝堂,把自己弄进诏狱。令爱一个姑娘家,独撑门户,也不容易。”他指的是程令仪。
提到女儿,程砚舟眼中的光芒黯淡下去,沉默了好一会儿,才低声道:“是啊……是我不该……只是……眼下时局艰难,有倾覆之危,个人……家室儿女情长,总得往后放一放……皮之不存,毛将焉附?不过……”
他话锋一转:“既然朝廷在变法,说明还有锐意进取之心,陛下也……能重用怀远这般人才,说明……气数未尽。那我……以后也……也学着收敛些就是了。”
陆临川深知他的性格,真遇到触动原则的大事,他恐怕还是会第一个冲上去。
但此刻他能说出这话,已是极大的让步。
陆临川也不点破,只是顺着他的话道:“这就对了。身体要紧,家小也要顾。对了,济川兄,陛下席间还提到,待你病愈出狱,要转任户科给事中,协助国丈调查漕运一事。”
“国丈?”程砚舟又是一愣。
“正是。国丈如今是锦衣卫指挥使,被陛下委以重任,主持清查漕运积弊。”陆临川解释道。
程砚舟恍然:“哦……原来如此。漕运……”
他眼中闪过锐利的光,这是他入狱前就关注并弹劾过的事情:“贪腐确实严重。江南税粮经运河北上京师,层层关卡盘剥,损耗巨大,至少要被贪墨掉三四成!若真让我去……我必不负圣恩,尽力查清其中猫腻!”
陆临川点点头:“好。不过此事尚未有明旨下发,济川兄安心养病,待痊愈后,旨意自会下来。”
程砚舟应道:“嗯,我明白。”
陆临川见他眉宇间倦色浓重,说话也渐渐气力不继,便起身道:“济川兄说了这许多话,想必累了,好生歇息吧。有什么需要,只管唤人。”
程砚舟确实支撑不住,只低低“嗯”了一声,便闭上了眼睛。
陆临川替他掖好被角,轻步退出了房间,轻轻带上了门。
檐下的雨声依旧淅沥,他站在廊下片刻,才转身走进了已收拾好的书房。
书房里点着一盏油灯,光线昏黄。
那张窄榻已铺好被褥,靠墙放着。
陆临川没有立刻躺下,而是走到书案前坐下。
他望着跳动的灯火,心绪纷繁。
济川兄总算从狱中出来了,方才言谈时虽然虚弱,但神志清醒,应无大碍,只需好生调养。
子谦兄和若虚兄馆选的结果也快揭晓了。
《三国演义》第二卷手稿业已完成,随时可交付书局刊印。
自己的婚事已定下,铁杆帝党的身份明确,又得了文渊阁行走的殊荣,前途算是有了根基。
石勇教导水生武艺也渐入正轨……
他缓缓吁了口气,感觉一切都在艰难前行后,终于踏上了相对平稳的正轨。
眼下最重要的,就是稳住局面,一步一个脚印,在这权力扬中小心前行。
只要不自乱阵脚,不卷入无谓的倾轧,按部就班地积累经验和实力,未来……一切皆有可能。
他感到一种久违的、脚踏实地的笃定。
是的,一切都在往好的方向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