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6章 皇后似乎有个适龄待嫁的妹妹

作品:《被诬科举舞弊?一篇六国论惊天下

    魏忠正在给皇帝捏肩的手顿了顿。


    他对陆临川的观感极佳,且知道皇帝也很欣赏这位新科状元,便顺着心意说道:“陆状元德才兼备,风骨凛然。虽出身寒微,但志向高远。今日在琼林宴上,他不是也很体恤陛下的苦心吗?”


    姬琰听了大喜,但转念又有些担忧:“今日唐元湘当众弹劾,多半与清流党人有关。他们如此相逼,陆怀远未必不会为了自保而投靠严党……”


    魏忠低下头,不敢接话。


    文官党争的事,他向来明哲保身,从不置喙。


    姬琰也不指望他回答,自顾自地继续道:“不能让他投靠严党。如此贤臣,若沦为党争爪牙,岂不可惜?”


    对于朝臣结党之事,作为皇帝,他也无能为力。


    毕竟是臣子私下干的事,如果捅到台面上来,他们也只会一口咬死说“臣是天子门生,是陛下的臣党”。


    自己也不可能直接宣召陆临川,命令他不准结党。


    那样既显得愚蠢,又无济于事。


    可是,该如何拉拢?


    经过历朝演化,文官集团已经形成了自己的规则与默契,皇帝无法轻易打破。


    这既是他们不断壮大的必然结果,也是他们对抗皇权的根本手段。


    即便陆临川现在怀有忠君爱国之心,但在官场浸染日久,终究会站在文官集团的立场。


    朝堂之上,清流与严党相争,看似水火不容,实则同出一源,皆以文官集团的利益为先。


    陆临川今日慷慨陈词,明日或许便会被同僚规训,渐渐学会权衡利弊、明哲保身。


    他可以用皇权提拔一人,却无法保证此人日后仍能独善其身。


    文官们早已编织出一张无形的网,将所有人纳入其中,连皇帝也难以挣脱……


    姬琰虽才登基三载,却也渐渐明白了这些道理。


    良久,他才想到一个十分勉强的主意:“能不能联姻?”


    魏忠依旧一言不发。


    姬琰对这位贴身太监的脾性很了解,也不在意,自顾自地继续说道:“宗室里倒是有几位待嫁的公主,不如朕给陆临川赐个婚?”


    魏忠闻言,差点被自己的口水呛到。


    他小心翼翼道:“皇爷,状元郎是正经科甲出身,若是尚了公主,怕是……”


    姬琰这才发觉是自己异想天开了。


    按照祖制,科举出身的文官若是尚了公主,便只能做个闲散驸马,不能再担任实职。


    这样一来,岂不是浪费了陆临川的才华?


    魏忠眼珠转了转,忽然道:“皇后娘娘今日差人来说,御花园的牡丹开得正好,邀皇爷得空去赏花。”


    “梓潼……”姬琰微微摇头,忽然猛地一怔,“梓潼?!”


    皇后似乎有个适龄待嫁的妹妹……


    他看向魏忠,笑骂道:“你个老滑头!”


    魏忠揣着明白装糊涂,一脸茫然。


    姬琰起身道:“摆驾,去坤宁宫。”


    ……


    翌日,槐树巷。


    晨光熹微,陆宅的门环被叩响了几声。


    杨婆子揉着眼睛去应门。


    只见一个穿褐色吏服的中年人立在阶下,身后跟着个青衣帮闲,手里捧着个蓝布包袱。


    “陆状元可在?”那吏员躬身作揖,一脸喜色,“下吏是礼部照磨所的书办,姓周,有公事求见。”


    杨婆子连忙福身:“老爷正在用早膳,大人请稍候。”


    不多时,陆临川亲自迎了出来。


    周书办含笑上前见礼:“礼部照磨所周明,奉部堂之命,特来为陆大人送上官服告身。”


    陆临川见是礼部来人,含笑拱手:“周大人远道而来,快请进屋里用茶。”


    周明微微一笑:“陆状元客气,只是公务在身,不便久留。待您看过官服告身,下吏还要回部里复命。”


    陆临川也不勉强,只道:“既如此,改日再请周书办品茶。”


    “那下吏就先行谢过了。”周明示意身后帮闲上前,双手捧着包袱递上。


    包袱里是叠得齐整的青色官服,一顶乌纱,还有盖着礼部朱印的告身文书以及一本《翰林院则例》。


    “有劳周大人。”陆临川合上包袱,递过几粒碎银。


    周书办连连摆手:“使不得使不得!”


    陆临川直接将银子塞进他袖中,笑道:“就当是请大人吃酒的,麻烦跑一趟。”


    周书办这才千恩万谢地收了:“那下吏就厚颜收下了。往后陆翰林有什么跑腿的差事,尽管吩咐。”又压低声音道,“二十那日您辰时到衙门就行,陈学士最不喜人迟到。”


    “多谢。”陆临川目送他离去,心道这周书办虽是小吏,却也是个明白人。


    他拿着包袱回到堂屋。


    李氏和王氏正在摆早饭,见状都围了上来。


    “川儿,这是要去上衙了?”李氏看了看官服,手指轻轻抚过鹭鸶补子。


    “要等到本月二十,还有几天清闲日子。”陆临川笑道,顺手将告身文书放在一旁的条案上。


    按大虞旧制,琼林宴后新科进士皆有假期。


    一甲赐假三月,二甲两月,三甲一月,用以回乡祭祖。


    此制在国初执行甚严,然年深日久,渐成虚文。


    到如今景隆年间,不论几甲,统共只给半月假期。


    若要回乡,需另行告假。


    好在母亲、妹妹和舅舅一家都已接到京城,倒不必为此费心,抽空遥祭一下陆氏先人就行。


    “这官服料子真好。”王氏摸着从六品官服啧啧称奇。


    李氏则捧着牙牌看了又看,喜得合不拢嘴。


    “舅舅和水生呢?”陆临川环顾四周,忽然问道。


    王氏笑道:“川哥儿不是让他们去送东西么?天没亮就走了。”


    “没吃早饭就走了?”陆临川一愣。


    这几日收的贺礼堆了半间库房,粗粗算来值上千两。


    他熬了两夜才写完回帖,昨日吩咐水生逐一送回,没想到这小伙这么实诚。


    “那臭小子兴奋得紧,昨儿夜里就念叨着要去见见世面。”王氏笑道,“他爹不放心,也跟着去了。”


    陆临川哑然失笑:“这孩子,比我还上心。”


    李氏也笑道:“那也不用那么急呀……”


    吃过早饭,三人说了一会儿闲话,陆临川便独自来到书房,将官服和告身小心收好,坐在书案前翻阅《翰林院则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