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3章 走过路过莫要错过

作品:《被诬科举舞弊?一篇六国论惊天下

    在这般隆重的场合御前奏对,要使用雅言敬语,引经据典,恭谨有度,着实让陆临川死了不少脑细胞。


    不过,见皇帝神色缓和不少,也不枉他费这番心思。


    姬琰确实很受用,怒气都消解了不少。


    朝中衮衮诸公整日里争权夺利,要么阿谀奉承,要么阳奉阴违,竟都不如陆临川一个新科进士明白事理。


    登基以来,他夙兴夜寐,宵衣旰食,每日都批阅奏章至深夜……


    拳拳之心,陆临川能切身体会,不愧是朕钦点的状元郎!


    “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


    他喃喃重复这几句话,眼中闪过一丝动容。


    陆临川真乃天下读书人之楷模!


    其余没有参与同谋弹劾的江南士子,此刻也是面色发白。


    陆临川把他们也一起骂了,未免觉得有些委屈。


    关键是还不能反驳,真是进退维谷。


    在皇帝心中的形象彻底崩塌,以后仕途如何可以想见……


    然而,阁老重臣们眼中瞬间显现出光彩,即便是清流,都略带欣赏地看着陆临川。


    他们在意的事与其他人略有不同,是皇帝对大臣们的态度。


    先前经过唐元湘那么一闹,陛下定然对他们这些阁老重臣心生芥蒂,以后的日子可就难办了。


    还记得世宗年间,君疑臣而臣惧君。


    皇帝修道炼丹,二十余年不上朝;奸佞小人把持神器,忠臣言官动辄得咎。


    朝堂之上,奏疏字字斟酌,群臣战战兢兢,唯恐片语获罪。


    奏事者先观佞臣颜色,议事者必揣帝王心思。


    君臣相疑至此,国事焉能不坏。


    朝野上下,没有人愿意回到那个君心难测、言路闭塞的年月。


    尤其是严颢等人,他们的变法还要仰仗皇帝,如果君臣离心,那便前功尽弃。


    但,他们想做些什么却也有心无力,毕竟那种情况下,他们说什么都只会惹一身骚,越说越错……


    不过,陆临川的一席话却将这种君臣之间的隔阂冲淡不少。


    姬琰环视众人,缓缓开口:“状元郎所言极是。为臣者当以社稷为重,以黎民为念。诸位臣工当以此为鉴,同心协力,共襄盛举。”


    他的目光扫过那些江南士子,声音转冷:“至于唐元湘,着锦衣卫押入诏狱,严加审问。顾卿……你且回去安坐吧。”


    最后一句冷淡至极,听得众人心头一凛。


    侍卫们立即上前,将面如死灰的唐元湘拖了下去。


    顾宣战战兢兢地退回席位,再不敢多发一言。


    姬琰端起酒杯,勉强挤出一丝笑容:“今日琼林盛宴,本该尽欢。诸位爱卿不必拘礼,继续饮宴便是。”


    众臣闻言,连忙举杯应和。


    但谁也不敢真的放松,生怕再触怒龙颜。


    琼林宴经过这场风波,谁也没有了兴致,很快便草草收场。


    好在今日并没有什么繁琐的礼仪程序,不会耽搁众人太多时间。


    皇帝退场后,众臣告退。


    出了大殿,沉默的众人立刻便小声嘀咕起来,都是一阵后怕。


    有人偷偷看向陆临川,有面露钦佩的,有神色复杂的,也有暗自忌惮的……


    现在情况特殊,也不好高声喧哗,众人只得匆匆离开。


    不过,陆临川的名声,却定然会随着今日之事传遍朝野。


    赵明德、柳通一左一右跟在陆临川身后,见周围的人都散去,才开始交谈。


    “怀远今日真是……“柳通憋了一肚子话,此刻终于忍不住开口,却又一时语塞,不知该如何形容,“那唐元湘简直欺人太甚!”


    陆临川轻叹一声:“闹成这般,实非我所愿……”


    柳通接话:“是他们先挑事的,七宗大罪?亏他想得出来!”


    陆临川缓缓道:“我本不愿与人争执,但有些人,你越是退让,他们就越得寸进尺。”


    三人沿着宫道缓步前行。


    在旁人眼中,他们三个四川籍进士俨然已经是一个紧密的小团体。


    事实上也确实如此。


    从四川乡试一路同行到京城会试,又共同经历了科举舞弊案的生死考验,这份情谊早已超越了普通的同乡之谊,说是生死之交也不为过。。


    “好在陛下明察秋毫。”赵明德较为沉稳,但语气中也带着后怕,“若真让唐元湘撞柱而死……”


    “正是如此!”柳通重重地点头,“怀远今日所为,大快人心!”


    “说起来。”赵明德岔开了话题,“怀远那首诗当真振聋发聩,如何想出来的?”


    “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柳通轻声吟诵,眼中带着赞叹,“我方才听得浑身发颤。这等讽刺时弊的诗句,也就怀远敢写。”


    陆临川微微一叹:“不过是实话实说罢了。你们不也见过城外那些流民?”


    三人一时沉默。


    确实,自入京以来,他们没少看见衣衫褴褛的灾民。


    只是大多数人选择视而不见,甚至绕着走。


    ……


    翰墨书局外。


    初夏的阳光洒在青石板路上,照得人睁不开眼。


    书局门前支起了一方红布棚子,棚下摆着几张长桌,上面整齐码放着新书。


    一个身着褐色短打的小二站在棚前,手里摇着铜铃,扯着嗓子吆喝:


    “新科状元陆老爷亲撰《三国演义》新鲜出炉!走过路过莫要错过!”


    他声音洪亮,引得路人纷纷驻足。


    “陆状元写的话本?”一个穿着绸缎长衫的中年男子好奇地凑上前,“可是那位写出《六国论》的陆怀远?”


    小二见有人搭话,立刻来了精神:“正是正是!陆状元不仅策论写得好,话本更是精彩绝伦!”


    他从桌上拿起一张纸,清了清嗓子念道:“听我道来:‘桃园三结义,温酒斩华雄;三英战吕布,辕门射戟弓……’”


    抑扬顿挫的顺口溜引得更多人围拢过来。


    “这说的是三国故事?”一个背着书箱的年轻书生问道。


    小二连连点头:“正是!陆状元写的《三国演义》,讲述汉末群雄并起,魏蜀吴三分天下的故事。文采斐然,情节跌宕,保准您看了就放不下!”


    “能先看看吗?”有人问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