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4章 今日是吾辈读书人最风光的一天
作品:《被诬科举舞弊?一篇六国论惊天下》 李氏激动万分,身子一晃,差点没站稳。
“川哥儿是状元!”王氏激动地抓住李氏的手,“我早说了,川哥儿有大出息!”
李诚呆立在原地,此刻只觉得天旋地转。
他的外甥……是状元老爷了?
李水生从人群中挤回来,兴奋得手舞足蹈。
周围看热闹的人听到喊声,纷纷投来惊讶的目光。
立刻就有人猜出这是状元郎的家人,立刻围上来道喜。
“恭喜老夫人!贺喜老夫人!”
“状元及第,光宗耀祖啊!”
“陆老爷我早就听说了,那篇《六国论》写得真好!”
“……”
李氏笑得合不拢嘴,掏出一把铜钱分给众人:“同喜、同喜。”
“陆状元可是了不得。”
“听说殿试文章写得极好,连皇上都拍案叫绝呢!”
“状元是四川的,四川出人才啊!”
“……”
不多时,宫门处传来一阵喧天的鼓乐声。
人群如潮水般分开。
陆临川身着大红状元袍,胸前簪着一朵碗口大的金花,骑在高头大马上缓缓行来。
顺天府尹谭文同执伞盖在前引路,身后跟着一队锦衣卫校尉,仪仗之盛令人咋舌。
陆临川端坐马上,感受着这前所未有的体验。
状元游街的排扬比他想象中还要隆重。
鼓乐齐鸣,旌旗招展……
这种被万众瞩目的感觉让他很新奇。
作为现代人,他从未想过自己会亲身经历这种古代科举的最高荣耀时刻。
队伍行进间,陆临川的目光在人群中搜寻。
很快,他看到了站在路旁的母亲。
舅舅李诚和舅妈王氏一左一右搀扶着她,表弟李水生兴奋地朝自己挥手。
陆临川朝家人点头微笑。
他现在不能下马,只能用眼神传递这份喜悦。
“快看,那就是状元郎!”
“好俊的模样!”
“了不得啊!”
“……”
路旁的百姓议论纷纷,有知道陆临川事迹的读书人向周围人讲述着他的才名,更多人则是第一次见到这位新科状元,都被他俊朗的相貌和沉稳的气度所折服。
鼓乐声、欢呼声交织在一起。
进士的队伍从长安左门出发,沿着御街缓缓前行,要游遍大半个京城。
顺天府尹谭文同是个年过五旬的老头,既非严党也非清流,为人和善,深谙和光同尘之道。
按律,他要全程陪同新科进士们游街,负责仪仗、治安等事。
谭文同骑着高头大马走在队伍最前面,不时回头与陆临川闲聊。
“状元郎,老夫早就听闻你的才名,今日一见,果然名不虚传。”他捋着花白胡须笑道,“那篇《六国论》老夫拜读多遍,当真是字字珠玑。”
陆临川拱手道:“谭大人过奖了。”
谭文同摇头:“老夫在顺天府任职多年,见过的才子如过江之鲫,但像陆状元这般诗文双绝的,实属罕见。”
他顿了顿,又感慨道:“今日是吾辈读书人最风光的一天。十年寒窗无人问,一朝成名天下知。老夫虽已年迈,但每每见到新科进士游街,仍会为你们高兴。”
陆临川正要答话,忽然在人群中看到一个熟悉的身影——
程令仪站在街边,穿着一件淡青色襦裙,发髻简单地挽着,插着一支木簪。
她比上次见面时似乎明艳了些,原本略显稚嫩的脸庞也多了几分少女的柔美。
阳光照在她白皙的脸蛋上,映出淡淡的红晕。
小姑娘正目不转睛地看着他,眼中满是欣喜与崇拜,笑靥如花,显然也是来凑热闹看进士游街的。
陆临川迎着她的目光,向她点头致意。
程令仪立刻回以微笑,眼中没有半分羞涩,已不再像上次分别时那般拘谨。
陆临川这才意识到,已经很久没见过她了,不知济川兄境况如何,出狱了没有?
“谭大人。”他转头问道,“您认识程济川吗?”
谭文同想了想:“可是都察院的程侍御?老夫听说过,此人刚直不阿,曾因弹劾杜文崇被下狱……状元郎怎么想起来问他?”
陆临川解释道:“我昔日因科举舞弊案下狱时,曾与程大人在刑部大牢比邻而居,相谈甚欢。他为人正直,学识渊博,对我多有指点。”
谭文同恍然大悟:“原来如此,程侍御确实是个难得的好官,只可惜……”
“不知程大人出狱了没有?”陆临川追问道。
谭文同有些拿不准,猜测道:“应该还没有,杜文崇虽已倒台,但他的案牵涉甚广,恐怕一时半会还轮不到。”
陆临川闻言,眉头微皱。
看来得打听打听,找个机会在不触霉头的情况下上书求求情。
杜文崇都下台了,也没理由再继续关着济川兄。
……
直到正午时分,陆临川才回到槐树巷。
他独自走回家,远远就看见院门前围满了人,有街坊邻居,也有闻讯而来的陌生人。
他们三三两两地聚在一起,脸上洋溢着兴奋的神情,不时朝院内张望。
“状元郎回来了!”一个中年妇人高声喊道。
人群立刻兴奋起来,转头看向陆临川。
“恭喜陆老爷高中状元!”
“恭喜恭喜!”
“陆老爷真是给咱们槐树巷长脸了!”
“……”
此起彼伏的道贺声让陆临川有些应接不暇。
他微笑着一一回礼,然后穿过人群走进院子。
院内同样热闹。
母亲李氏被几个妇人围在中间,脸上带着掩饰不住的喜悦。
舅妈王氏正忙着给来客倒茶。
小雨安静地站在角落,大眼睛里满是困惑。
这么多人突然涌入家中,让她很不适应。
一个穿着褐色布裙的妇人拉着李氏的手:“老夫人好福气啊!”
“状元郎可是文曲星下凡。”
“您老今后就等着享清福吧!”
“……”
李氏很高兴,不时地点头。
王氏站在一旁,脸上也堆满笑容,偶尔插上几句话。
李氏看见儿子回来,连忙迎上前。
陆临川快步走过去。
李氏上下打量着儿子,高兴无比:“好、好……”
一个抱着婴儿的妇人鼓起勇气挤到前面:“我家闺女刚满月,还没取名,求状元郎赐个名儿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