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1章 全都在抓瞎

作品:《被诬科举舞弊?一篇六国论惊天下

    他的目光在陆临川脸上匆匆扫过,只来得及记下一个模糊的印象。


    这是个相貌端正的年轻人。


    周围的贡士们都被这突如其来的插曲吸引了注意力。


    柳通和赵明德交换了一个疑惑的眼神,其他考生也不时偷瞄向陆临川的方向。


    殿内响起一阵轻微的骚动。


    礼部官员立即严厉地扫视全扬,贡士们又连忙低下头。


    陆临川心中虽有疑惑,但也没有多想,很快将注意力集中在考卷上。


    他定了定神,重新蘸墨,继续书写个人履历。


    魏忠快步走回金台,后背已经被冷汗浸透。


    他能感受到身后那些文官如刀般锋利的目光,仿佛要将他生吞活剥。


    作为司礼监掌印太监,他太清楚文官集团对宦官干政的深恶痛绝。


    若是在科举考扬上做出任何不当举动,明日弹劾他的奏折就会如雪片般飞向皇帝案头,谁也保不住他。


    “回禀皇爷。”魏忠凑到姬琰耳边,“那陆临川确实仪表堂堂,眉目疏朗,颇有栋梁之材的气度。”


    他其实压根没看清,但既然知道皇爷喜欢这人,那就得顺着说些漂亮话,总归不会出问题的。


    姬琰闻言,果然嘴角上扬,很是高兴。


    他本就对陆临川抱有好感,这下更加满意了。


    重用,必须重用!


    这样想着,年轻皇帝的目光不自觉地又往殿中那个身影飘去。


    此时天光已亮。


    礼部尚书手持黄绢,走到殿中央高声宣读:“奉天承运皇帝,制曰:……今有策题一道,尔贡士其悉心以对……”


    殿试考题拿到手仔细一读,陆临川顿时有些摸不着头脑。


    很简单,也很复杂:


    “……


    “朕惟太祖开国之初,励精图治,国富兵强,四夷宾服。及至今日,国库空虚,边患频仍,军备废弛。尔诸生学贯古今,当明得失之故,陈富强之策。其悉心以对,毋泛毋隐。”


    有一种题白押了的感觉。


    本来以为百分之百考变法,结果考了个这么宽泛的问题……


    既非具体政策探讨,也非空泛学术议论,而是将“富国强兵”这个宏大命题直接抛了出来。


    陆临川眉头紧皱,很懵。


    这题目足够写一部《资治通鉴》那么厚的策论。


    光是“富国”二字,就牵扯到农桑、漕运、盐铁、税赋……


    而“强兵”更要涉及屯田、马政、边饷、武举……


    殿试答卷限千字以上,但只有一天时间,就算把每个问题都点到为止,也至少要写上万言。


    搞个蛋!


    不过,转念一想,这道题背后透露的讯息,倒值得人深思。


    皇帝已支持严党变法,殿试却避开具体政策,转而探讨根本国策。


    这种态度让陆临川联想到另一时空北宋仁宗年间的庆历新政。


    范仲淹主持改革时,仁宗表面支持,但一遇阻力便立即退缩,导致新政半途而废。


    此情此景,很是相像。


    殿中已有轻微骚动。


    邻近几位贡士面露难色,抓耳挠腮,有人甚至额头沁汗。


    这道打破惯例的策问,显然让习惯应试的举子们无所适从。


    以往的殿试题目要么议论王道仁政,要么议论具体政务,从未如此直指国家根本。


    全都在抓瞎!


    陆临川深吸一口气,将杂念抛之脑后。


    他两世为人,前世研究过古代政治制度,今生又熟读经史,对王朝兴衰的规律有着超越时代的理解。


    面对这道策问,很快就理清了思路。


    殿试答卷有两种写法:一是面面俱到地泛论各项弊政,二是抓住核心深入剖析。


    权衡之下,他决定选择前者。


    毕竟殿试文章重在展示学识广博,而非解决具体问题。


    他蘸了蘸墨,在草稿纸上列出提纲:


    “臣谨对:臣闻国之兴衰,系于制度。太祖立国之初,法度严明,故能国富兵强。今则不然,其弊有五:一曰吏治不修,二曰税赋不均,三曰军备废弛,四曰土地兼并,五曰漕运糜费……”


    作为现代人,陆临川对国家治理的理解远比古人成体系。


    吏治腐败会侵蚀行政效率,税赋不均将导致民力衰竭,军备废弛必然招致外患,土地兼并造成流民四起,漕运糜费则损耗国库积蓄。


    这些环环相扣的问题,构成了王朝衰落的完整链条。


    “吏治之弊,首在考课不严。州县官员但求无过,不图有功。贿赂公行,举荐失真,致使庸才在位,能者沉沦……”


    陆临川的笔锋稳健有力,引用《汉书》中“郡国守相多不称职”的记载,又列举本朝几位清官被排挤的实例,论证层层深入。


    “税赋不均,其害尤甚。富者田连阡陌而赋轻,贫者地无立锥而役重。小民不堪其苦,或弃业逃亡,或挺身为盗……”


    写到这里,他停顿片刻。


    这些内容虽然切中时弊,但都是老生常谈。


    皇帝和阅卷官们肯定早已听腻了这样的陈词滥调。


    要想脱颖而出,必须在不逾矩的前提下,加入一些新意……


    不知不觉,已近正午,陆临川的草稿纸上密密麻麻写满了论点。


    他活动了一下发酸的手腕,开始将文章誊抄到正式答卷上。


    虽然这些见解在现代学者看来可能只是隔靴搔痒,但如此全面、如此系统地阐述“富国强兵”这个问题,在当前时空已经是颇有见地了,足以惊艳任何人……


    几个小太监捧着食盒走来:“诸位贡士请用膳。”


    食盒里是简单的面饼和咸菜,配着一壶清茶。


    饼子烤得金黄酥脆,散发着麦香;咸菜切得细碎,泛着油光。


    皇帝姬琰确实体恤士子。


    他不仅全程在殿中陪考,午膳也命御膳房准备了与考生相同的饮食。


    此刻他正坐在龙椅上,就着茶水吃饼,冕旒上的玉珠随着咀嚼轻轻晃动。


    殿试是大虞科举的最高荣誉,所有及第者都将成为“天子门生”。


    姬琰希望通过这种方式彰显皇恩,让新科进士们感念君恩。


    但现实往往事与愿违。


    该结党的照样结党,该营私的依旧营私,所谓“天子门生”不过是个虚名罢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