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2章 我也是瞎写的

作品:《被诬科举舞弊?一篇六国论惊天下

    碳水化合物的作用下,他感到一阵困意袭来。


    殿内闷热,加上连日准备的疲惫,眼皮越来越沉……最终他没能抵挡住困意,伏在案上小憩了片刻。


    醒来时殿内更暗了,这一觉不知睡了多久。


    陆临川揉了揉发酸的眼睛,重新蘸墨继续作答。


    必须在天黑前完成答卷。


    否则,即便是会元的名次也不能让他名列一甲。


    暮色四合。


    终于有考生开始交卷。


    在太监的引导下,他们三三两两走出大殿。


    陆临川是最后一批离开的。


    他仔细检查了答卷上的每一个字,确认无误后才交卷。


    宫门外,赵明德和柳通正垂头丧气地等着他。


    “怀远兄!”柳通一见他便哭丧着脸,“这题太难了!我完全是胡写一通。”


    赵明德也叹气:“我也是东拼西凑,根本不成体系。”


    陆临川摇摇头:“彼此彼此,我也是瞎写的。”


    这倒不完全是谦辞。


    面对如此宏大的命题,除了“瞎写”确实没有更好的办法……只是,他“瞎写”的或许比别人好些而已。


    三人沿着宫道往外走。


    夜风拂面,陆临川长舒一口气,紧绷多日的神经终于松弛下来,一种如释重负的感觉涌上心头。


    无论结果如何,这扬漫长的科举之旅总算告一段落。


    从县试、府试到院试,从乡试到会试,再到今日的殿试……


    寒窗十载,就为这一朝。


    “我怕是只能列入三甲了。”柳通沮丧地说,“馆选无望,说不定三个月后就要外放做知县了。”


    “怀远是会元,必中一甲……”赵明德点头附和,“吾等能中同进士出身已是万幸。只是想到要离京赴任,实在不舍。”


    按制,殿试后,三百五十名贡士会重新排名。


    一甲仅三人,分别是状元、榜眼、探花,直接授予翰林院修撰、编修等职,在京就职。


    二甲约百人,赐“进士出身”,先在六部观政学习三个月,之后多留京任职。


    三甲二百余人,赐“同进士出身”,同样需要观政,但期满后大多外放地方,担任知县等职。


    “已经考完,暂时别想那么多。”陆临川拍拍两位好友的肩,“我现在只想回去好好睡一觉。”


    “俺也一样。”赵明德和柳通异口同声地说。


    三人相视一笑。


    出了宫门,辞别两位好友,陆临川一眼就看到了舅舅李诚。


    那个老实巴交的身影依然守在原地,连位置都没挪动过。


    他心头一热,快步走了过去。


    李诚正趴在驴车上打盹,听到脚步声立刻抬起头,黝黑的脸上写满关切:“川哥儿,考完了?怎么样?”


    “还算顺利。”陆临川轻声道,“舅舅在这儿遇到什么麻烦没有?”


    李诚搓了搓粗糙的手掌:“没有,就是有当差的过来问我是干嘛的,我就说我外甥在宫里考殿试,他们就没管我了。”


    陆临川点点头,扶着舅舅上了车。


    李诚小心翼翼地驾车驶离。


    ……


    槐树巷的小院里,灯火通明。


    院门口已经站着几个翘首以盼的身影。


    王氏最先看到驴车,立刻大喊起来:“回来了!川哥儿回来了!”


    李氏牵着小雨快步走出门。


    小姑娘今天换了新买的粉色衣裙,看起来粉嘟嘟的,很是可爱。


    陆临川下了驴车。


    “川儿!”李氏一把抓住儿子的手,上下打量着,“累不累?饿了没?”


    陆临川笑道:“还好,不累。”


    王氏麻利地接过他手中的东西:“灶上热着饭菜呢,我这就去端。”


    小雨安静地站在一旁,忽然伸手拽了拽哥哥的衣角。


    这个细微的动作让陆临川很是高兴。


    他蹲下身,轻声问道:“小雨今天乖不乖?”


    小姑娘没有回答,只是把怀里的布偶往他面前递了递。


    陆临川心头一暖。


    “先进屋歇着。”李氏拉着儿子往堂屋走,“考了一天,肯定乏了。”


    堂屋里,李水生已经摆好了碗筷。


    见表哥回来,他憨厚地笑了笑:“表哥,喝水。”


    陆临川接过递来的水碗一饮而尽。


    晚饭很简单,但都是陆临川爱吃的。


    王氏特意煮了酸辣汤开胃,又蒸了一碗鸡蛋羹。


    陆小雨安静地坐在哥哥旁边,小口小口地吃着王氏喂给她的饭。


    李氏问了一些关于殿试的问题。


    陆临川简单解释了几句,见家人们似懂非懂的样子,便不再多说。


    高强度用脑一天后,确实感到疲惫不堪。


    简单洗漱后,他独自来到书房,准备休息休息就睡觉。


    这时,门外传来母亲的声音。


    “川儿,娘能进来吗?”李氏的语气带着几分犹豫。


    陆临川放下手中的书卷:“娘,您进来吧。”


    门“吱呀”一声开。


    李氏端着一盏油灯走进来,昏黄的灯光映照着她略显疲惫的面容。


    她将油灯放在书案上,在儿子对面坐下。


    “娘有事要和你商量。”李氏温声道,“你舅妈这些日子操持家务,又要洗衣做饭,还要出门采买,虽然有水生帮忙,但实在太过劳累了。她性子要强,又不肯让我帮忙。娘想着,是不是该买两个粗使丫头和婆子回来分担些活计?”


    陆临川一愣。


    他这些日子忙于准备殿试,确实忽略了家中琐事。


    如今听母亲这么一说,才意识到舅妈一个人确实太过辛苦。


    “是儿子疏忽了。”他诚恳地说,“确实该添些人手。咱们这二进院有一排后罩房,丫鬟仆妇也住得下……”


    他略一思索,继续道:“眼下陕西大旱,河南蝗灾,流民四起,不少人家卖儿鬻女。我听说一个普通丫鬟五两银子就能买下,婆子更便宜些,三两足矣。若是有些手艺的,比如会针线的,价格会高些,但也不会超过十两……”


    李氏点点头:“娘也是这么想的。”


    陆临川起身从书柜暗格中取出一个木匣,从中抽出一张五十两的银票递给母亲:“这些钱您先拿着,以后家里开支都由您来管。买丫鬟的事就让舅妈带着舅舅和水生去办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