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2章 正是他梦寐以求的贤臣

作品:《被诬科举舞弊?一篇六国论惊天下

    胡元恺是清流中人,因舞弊案已被流放,陆临川与其……


    但他很快就想通了:“师生之谊乃人伦大义,该与结党无关。况且此次舞弊案,陆临川也是受害者。”


    魏忠连忙附和:“皇爷明鉴。奴婢还查到,严党曾派人招揽过陆临川,被他婉拒了。”


    “哦?”姬琰身子微微前倾,“他如何拒绝的?”


    “据说他当时说‘读书人当以学问立身,岂能结党营私’。”魏忠回忆道,“不过此次他能平安出狱,确实与严党暗中相助有关。”


    姬琰若有所思地点点头。


    他明白魏忠的暗示。


    陆临川与两党都有牵扯。


    但此刻他心中已对这位年轻举子生出好感。


    “严党虽多贪腐之辈,但也不乏能臣。陆临川能得两党看重,正说明其才学出众。”姬琰为陆临川开脱道,“只要他持身清正,不参与党争,朕自当重用。”


    魏忠见皇帝态度明确,立刻顺着话头道:“皇爷圣明。这陆临川确实是个难得的人才。奴婢还听说,昨夜他在醉仙楼与江南士子起了冲突……”


    “怎么回事?”姬琰来了兴趣。


    魏忠便将醉仙楼之事娓娓道来。


    他口齿伶俐,将陆临川如何作《清平调》,如何被江南举子挑衅,又如何慷慨陈词驳斥对方的经过,说得绘声绘色。


    “……那陆临川说到‘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时,满堂举子皆肃然起敬……”


    “好!”姬琰眼中闪烁着兴奋的光芒,“好一个‘为万世开太平’!这才是读书人该有的抱负!”


    他站起身,在御案前来回踱步,心潮澎湃。


    自登基以来,他一直在寻找能够辅佐他中兴大虞的贤臣。


    那些阁老们要么老迈昏聩,要么陷于党争,难得有陆临川这样既有才学又有风骨的后起之秀。


    “此子年纪轻轻就有如此见识,假以时日,必是国家栋梁!”姬琰喃喃自语,仿佛看到了未来朝堂上多了一位肱股之臣。


    魏忠见皇帝如此高兴,小心翼翼地问:“皇爷,可要奴婢去……”


    姬琰摆摆手,突然想起什么:“陆临川既然得罪了江南士子,严党这几日可有招揽他?他可有什么表态?”


    这个问题对他至关重要。


    若陆临川已经投效严党,即便再有才学,也只能谨慎使用。


    但若他仍保持独立,那就值得大力栽培。


    魏忠回忆了一下探子回报的内容,谨慎答道:“据奴婢所知,严党虽有意招揽,但并未有什么行动,陆临川也没有明确表态。昨夜他那番话虽然批评了清流,但仔细分析,并未倾向严党。”


    姬琰心中还是有些疑虑:“《六国论》中的主张……”


    “那篇文章主张对女真强硬,其实与皇爷的政见一致,并非支持严党。”魏忠决定让皇帝安心,同时也帮一帮陆临川,“文中批评‘赂秦’之策,其实也暗指两党只顾争权夺利,不顾社稷安危。”


    姬琰闻言,龙颜大悦:“哈哈哈哈,好!”


    他心中一块大石落地。


    陆临川既能保持独立,又才华横溢,正是他梦寐以求的贤臣。


    上天待他不薄,在这朝政艰难之时,送来这样一位青年才俊。


    就在姬琰欣喜之际,殿外突然传来急促的脚步声。


    “陛下!”一个小太监慌慌张张跑进来,扑通跪下,“魏、魏国公薨了!”


    “什么?!”姬琰脸色骤变。


    魏国公是他最倚重的勋贵,也是他筹划军事改革的关键人物。


    自萨尔浒兵败后,他便有意编练新军,振兴武事。


    朝中武将多酒囊饭袋,唯有魏国公精通兵法,本打算待其伤愈后接手京营,如今却……


    “不是说伤势已经好转了吗?怎么会突然薨逝?”姬琰眼神冰冷。


    小太监伏在地上不敢抬头:“太医说,是旧伤复发,突然呕血不止……”


    姬琰颓然坐回龙椅,方才因陆临川而生的喜悦瞬间烟消云散。


    良久,他才缓缓道:“传旨,追赠太师,着礼部议定谥号……”


    没有魏国公这样的武勋支持,他的改革大业将更加艰难。


    小太监退下后,书房内陷入长久的沉默。


    魏忠屏息静气,不敢打扰皇帝的思绪。


    姬琰望着窗外的春光,心中五味杂陈。


    他拿起案头上的一封奏疏,开始盘算着另一个计划。


    这是内阁首辅严颢日前递上的奏本,里面提到了一件他一直想做却做不了的事——变法!


    “你先退下吧。”姬琰疲惫地挥挥手,“继续留意陆临川的动向。”


    魏忠恭敬地退出书房,轻轻带上门。


    ……


    翌日清晨。


    陆临川将《三国演义》前三回的手稿仔细整理,用蓝布包好揣入怀中,便出门去寻白景明。


    会馆的走廊上,几个早起的举子正在晨读。


    见陆临川经过,纷纷投来或敬佩或好奇的目光。


    自从醉仙楼一役后,他在士林中的名声更盛,俨然成了寒门学子的代表人物。


    白景明住在会馆东侧的厢房,比陆临川的住处宽敞许多。


    陆临川轻轻叩门,很快听到里面传来脚步声。


    “怀远兄!”白景明推开门,圆脸上堆满笑容。


    他今日穿了一身靛青色直裰,腰间系着一条玉带,显得格外精神:“我正要去寻你呢。”


    陆临川拱手笑道:“子瑜兄今日不去集贤馆校书,专程陪我去书局,真是过意不去。”


    白景明摆摆手:“那差事不过是消遣罢了,陪怀远兄去书局才是正经事。”


    他虽热心帮忙,却始终没有主动提出要看陆临川的文稿。


    因为在他想来,一个初次尝试话本的新人,写出来的东西想必平平,他并非话本行家,看过之后也不好硬夸。


    实际上,他早已提前打好招呼,不管这话本写得如何,书局那边的人都不会挑错,直接过稿,并且给个高价。


    白景明看中的不仅是陆临川的才学,更看重其前途。


    虽然得罪了江南士人,但眼下严党主政,以此人的才学,将来必定大有前途。


    读书人重颜面,他不好直接接济,便只能通过这种方式暗中相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