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08章 现代项目管理,降维打击!

作品:《抗战:让你修枪,你把团长吓跪?

    林川走到墙边,那里挂着一张临时的黑板。


    他拿起一支粉笔,动作不疾不徐。


    “啪。”


    粉笔在黑板上敲出一个清脆的白点,瞬间吸引了所有人的目光。


    他画了一个大大的方框。


    “这是我们的总目标:建成日产五十吨高标号水泥厂。”


    林川的声音平静,却带着一种不容置疑的穿透力。


    然后,他从这个大方框里,引出两个稍小的方框。


    “要实现这个目标,我们需要两个核心设备:立式磨煤机,回转窑。”


    在场的苏联专家们都点点头,这是最基本的逻辑,一个工程师都懂。


    但接下来,林川的操作,开始让他们呼吸凝滞。


    他从“立式磨煤机”的方框下,又引出密密麻麻十几个更小的方框:主轴、磨盘、齿轮箱、液压系统、支撑结构、进料口、出料口……


    他的手腕稳定得像一台精密的仪器,粉笔划过,留下的线条笔直而清晰。


    他又从“回转窑”的方框下,引出另一片密密麻麻的方框:筒体、托轮组、传动装置、密封装置、燃烧器……


    这还没完!


    他指着“齿轮箱”那个小方框,又往下画线,如同树木生根。


    “一级传动齿轮、二级传动齿轮、箱体、轴承座、润滑油路……”


    他再指向“托轮组”。


    “托轮、支撑轴、轴瓦、调整螺栓、底座……”


    不到十分钟,原本空荡荡的黑板,就被一张结构无比清晰,但又无比复杂的“树状图”给彻底占满。


    每一个最小的方框,都代表着一个或一组最基础的零件。


    整个庞大的水泥厂工程,从宏伟的目标到一颗最不起眼的螺丝钉,被林川用一支小小的粉笔,一层一层地,无情地肢解开来!


    “这……这是什么?”


    一个叫季诺夫的专家喉结滚动,他就是之前和瓦西里为了一个法兰盘公差吵得面红耳赤的那位。


    “我管它叫‘工作分解结构图’。”


    林川用了一个他们听不懂的词,但马上又用他们能理解的方式解释。


    “简单说,就是把一个大任务,拆成无数个一目了然的小任务。从现在起,我们不看那上千张图纸,我们就看这张图。”


    他用粉笔在最底层的几个小方框上,重重地画了圈,发出“沙沙”的声响。


    “比如这个,‘二级传动齿轮’。”


    林川说着,在那个小方框旁边,写下了一行字:【负责人:伊万;协同人:王师傅;图纸:CG-07-23;材料:40Cr;完成时限:三天】


    他又圈住另一个方框“托轮支撑轴”:【负责人:瓦西里;协同人:李师傅;图纸:HY-02-11;材料:45号钢调质;完成时限:四天】


    “你们看。”


    林川的手臂横扫过整面黑板,带起一阵细微的粉尘。


    “现在,这上千张图纸不再是一锅煮烂的粥。它们被分门别类,井然有序地挂在了这棵‘任务树’上。”


    “每个人,都能在树上找到自己的果子。”


    “你们苏联专家,负责技术最复杂的‘主干’和‘大树杈’。”


    “我们的老师傅们,负责他们擅长的‘小树枝’和‘叶子’。”


    “每个人都清楚自己要干什么,要和谁配合,什么时候必须干完。所有的任务,不再是孤立的,而是环环相扣!”


    彼得罗夫死死地盯着那张图,他的胸膛开始剧烈起伏。


    他是个顶尖的工程师,他瞬间就明白了这张图的可怕之处!


    这不是画图的技巧!


    这是一种思想!


    一种将无比复杂的工程,变得像流水线一样清晰、有序、可控的强大思想!


    苏联的工业体系是庞大,是细致,但那是建立在无数部门、无数人员按部就班的基础之上,是靠着山一样的行政指令和文件来实现的。


    而林川这个东西,更直接,更高效,更……科学!


    它把管理的艺术,变成了一门可以计算和规划的科学!


    “还不够。”


    林川的声音再次响起,像一把重锤,敲在每个苏联专家的心上。


    他走到旁边的大桌前,王涛已经在那儿铺开了一张巨大的白纸。


    “这张图,解决了‘干什么’和‘谁来干’的问题。”


    “但还有一个问题,‘什么时候干’,以及‘先干什么,后干什么’。”


    林川拿起一支红色的铅笔。


    他在白纸上画出一条长长的横轴,标注上日期:第一天,第二天,第三天……一直到第十天。


    “这是我们的时间轴。”


    然后,他从黑板上的“任务树”里,摘取了一个最基础的零件任务。


    “比如,‘托轮底座’的铸造,需要两天时间。”


    他就在时间轴的下方,画了一条长度为两天的横杠,并标注上“托轮底座铸造”。


    “底座铸造完成后,需要进行粗加工,这又需要一天。”


    他紧挨着上一条横杠,又画了一条一天的横杠,标注“粗加工”。


    “粗加工之后,才能进行精加工,再用一天。”


    “与此同时,”林川的笔锋一转,在下方另起一行,“‘托轮支撑轴’的锻造毛坯,也可以同时进行,需要三天。”


    他画了一条长度为三天的横杠。


    “支撑轴锻造好,才能上车床加工,又需要两天。”


    一条条代表着不同任务的横杠,被林川画在了这张巨大的时间图上。


    有的任务可以并行。


    有的任务必须串行。


    哪些任务的完成,是后续任务开始的前提,一目了然,清晰得令人发指!


    “这张图,我叫它‘项目进度横道图’。”林川说道,“它就像一份作战计划表。我们可以清楚地看到,哪项任务是瓶颈,哪项任务延期会影响全局。”


    他用红笔,重重地描出了一条从头连到尾的,由多个任务组成的路径。


    那道红线,像一道刺目的伤疤,烙印在图纸上。


    “从‘回转窑筒体钢板’的轧制,到‘筒体卷曲’,到‘焊接’,再到最后的‘整体安装’。这条线上的任何一个任务延期,整个项目就必然延期。”


    “这条线,就是我们必须死保的‘关键路径’!”


    “我们的所有资源,所有人力,都要优先保证这条线上的任务按时完成!其他的非关键任务,可以有一定的缓冲时间。”


    “轰!”


    彼得罗夫的脑子里,彻底炸开了。


    如果说刚才的“树状图”是让他震惊,那现在这张“横道图”,就是让他感到了彻骨的战栗!


    清晰!


    高效!


    无与伦比的逻辑性!


    他感觉自己之前那套指挥方法,什么“瓦西里你负责这个,季诺夫你负责那个”,在这种思想面前,简直就像小孩子过家家一样可笑!


    那根本不是在指挥!


    那是在制造混乱!


    他看着林川,这个年轻的中国总工程师,眼神里再也没有了丝毫的轻视和高傲,取而代之的是一种混杂着敬畏、困惑和极度渴望的复杂情绪。


    他想不通,这种先进到可怕的管理思想,究竟是从哪里来的?


    这绝不是一个偏僻山沟里能诞生的东西!这背后,必然有一套完整的、成熟到极致的工业管理理论在支撑!


    “林川同志……”


    彼得罗夫的声音有些干涩,他深吸一口气,向前一步,对着林川微微欠身。


    这是一个技术人员对更高层次的知识,所能表达出的最本能的敬意。


    “我……我们,需要这个!我们需要这种方法!”


    他指着黑板和桌上的图纸,语气无比诚恳。


    “请你……请你来领导我们!请你用这种方法,来指导我们完成这项任务!”


    他身后的十几位苏联专家,此刻也鸦雀无声。


    他们看着林川的眼神,就像看着一位手握真理的传道者。


    他们引以为傲的“布尔什维克建设速度”,在找到正确的方向之前,只是一头乱撞的蛮牛。


    而现在,林川给了他们一张通往胜利的精确地图。


    林川笑了。


    他等的就是这句话。


    “领导谈不上,彼得罗夫同志。我们是并肩作战的战友。”


    他把粉笔递给彼得罗夫。


    “这张‘任务树’,还需要我们一起把它填满。你们是技术专家,只有你们最清楚,每个零件的制造需要什么样的条件,大概要花多少时间。”


    “来吧,同志们!”林川提高了声调,眼中闪烁着光芒,“让我们一起,为这座水泥厂,制定一份真正科学、高效的作战计划!”


    “好!”


    彼得罗夫一把接过粉笔,他那双布满血丝的眼睛里,重新燃起了熊熊火焰。


    但这一次,不再是焦躁和愤怒的火焰,而是被彻底点燃的斗志和希望!


    “伊万!齿轮箱的所有零件,给我列出来!需要几天?!”


    “瓦西里!回转窑的托轮组,从铸造到加工,每一个步骤需要多少工时,马上报给我!”


    “安德烈!把所有的轴承型号和尺寸都统计出来,我们看看哪些可以自己加工,哪些需要向林川同志申请库存!”


    刚刚还乱成一锅粥的办公室,瞬间就变了。


    争吵消失了,取而代之的是高效的讨论和计算。


    苏联专家们不再各自为战,他们围在黑板和桌子前,在林川和王涛的协助下,将一个个任务模块,一项项技术要求,填充进那张巨大的“树状图”和“横道图”里。


    一个多小时后,一份堪称完美的项目计划诞生了。


    上千个零件,数百项任务,被清晰地分解、排序,责任到人,时限到天。


    彼得罗夫拿着这份凝聚了集体智慧的计划表,只觉得浑身充满了力量。


    他感觉自己现在不是要去造一座水泥厂,而是要去指挥一场必胜的战役!


    他猛地转身,对着他的团队,用尽全身力气吼道:


    “同志们!计划已经明确!目标就在眼前!”


    “从现在开始,消除一切不必要的争论!严格按照计划执行!”


    “让我们的中国同志看看,当布尔什维克的钢铁意志,与科学的管理方法相结合时,将会爆发出多么强大的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