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82章 这宝贝疙瘩怎么伺候?

作品:《抗战:让你修枪,你把团长吓跪?

    李云龙的嗓门在整个山谷里回荡。


    他活脱脱一个暴躁的监工头,叉着腰,瞪着眼,死死盯着每一个从飞机上往下搬运的木箱。


    “这玩意儿比你们的命都金贵!”


    “谁要是给老子磕了碰了,老子就把他塞箱子里,一起埋了当零件!”


    战士们一个个憋着笑,手上的动作却不敢有丝毫怠慢。


    他们用上了最粗的麻绳,最结实的木杠,几十个人一组,喊着号子,脚步踩得细碎,小心翼翼地把那些沉重的箱子从运输机上抬下来。


    随后,再稳稳地放到早就准备好的,铺着厚厚稻草的骡车上。


    这些骡车,是李云龙从方圆百里的老乡那儿,硬是“借”来的。


    为了保证平稳,车轮子都用棉布和破衣服给包了好几层,生怕在路上颠簸一下。


    林川看着这幅景象,又是好气又是好笑。


    这些工业母机,虽然精密,但还没脆弱到那个地步。


    不过,他也没去阻止李云龙。


    这种发自骨子里的重视,是好事。


    只有所有人都把这些机器当成眼珠子,才能在日后的使用和维护中,真正做到爱惜。


    “林总工程师,”彼得罗夫走了过来,他的脸色依旧难看,但语气里已经多了一丝属于工程师的专业和认真。


    “这些设备对环境的要求非常高,特别是温度和湿度,你们的厂房,准备好了吗?”


    他这是在提醒,也是在试探。


    他想知道,对方是不是只顾着“点菜”,却连个像样的“厨房”都没准备好。


    “放心吧,彼得罗夫同志。”林川微笑着回答,“我们为它们准备了最好的新家。”


    “恒温恒湿可能暂时做不到,但至少,我们保证地面是水平的,地基是坚固的,屋顶是不会漏雨的。”


    说话间,第一辆满载着“宝贝”的骡车,在几十个战士的前呼后拥下,开始缓缓地朝着兵工厂的方向移动。


    那扬面,与其说是在运输,不如说是在举行一扬盛大的、迎接英雄归来的游行。


    周平、王涛等一众技术员,全都跟在车子旁边,一个个神情紧张又激动,就像护送状元郎进京的书童。


    “老师……我……我是在做梦吗?”王涛扶了扶自己的眼镜,声音都在发抖。


    “斯图特的磨床……我只在德国的专业期刊上见过照片……”


    “不是做梦。”周平的语气同样激动,但他更多的是一种如释重负的感慨。


    他看向走在最前面的林川的背影,目光中只剩下敬畏。


    这个年轻人,他真的是在凭一己之力,为这片贫瘠的土地,生生“造”来了一个工业化的未来!


    运输的过程,虽然缓慢,但异常顺利。


    当第一台设备被运抵新建的“精密加工车间”时,所有人都被眼前的景象惊得停住了呼吸。


    这哪里还是过去那个昏暗、油腻、叮当作响的破旧车间?


    这是一个崭新的,宽敞明亮到晃眼的大厂房!


    地面是用新生产的高标号水泥铺就的,平整如镜,还特意刷上了一层防止起灰的桐油。


    屋顶加开了好几排明瓦天窗,让灿烂的阳光毫无保留地洒进来,整个车间的光线充足得惊人。


    最引人注目的,是地面上那些用白色石灰画出的精准定位线,和一个个浇筑好的,预留着地脚螺栓孔的水泥基座。


    每一个基座旁边,都用木牌工整地标注着即将安装的机器型号。


    一切,井井有条,规划得明明白白。


    彼得罗夫看到这一幕,瞳孔微微一缩。


    内行看门道。


    仅仅是这些预先准备好的设备基座,就足以说明,对方的总工程师,对这些设备的尺寸、重量、甚至重心位置都了如指掌。


    这不是临时起意,这是一个经过了无数次推演的,周密到可怕的计划。


    他原本还想在设备安装环节,以“技术指导”的名义,找机会多了解一些对方的底细。


    现在看来,这个想法恐怕要落空了。


    对方,似乎根本就不需要他的指导。


    “老李,让你的人把箱子放在指定的基座旁边就行。”林川指挥道,“剩下的,交给我们技术组。”


    “好嘞!”李云龙大手一挥,战士们立刻开始行动。


    接下来,就是最关键的开箱和安装环节。


    林川亲自上阵,带着周平和几个核心技术员,小心翼翼地撬开了第一个木箱——那台瑞士肖布林102高精度车床。


    当厚厚的油布被揭开,那台闪烁着金属光泽,结构精巧得如同艺术品的车床,完整地暴露在众人面前时,整个车间响起一片克制不住的抽气声。


    “太……太漂亮了……”王涛喃喃自语,他甚至想伸出手去摸一下,但又怕自己的粗糙会亵渎了这件神器。


    “漂亮是给外人看的。”


    林川一边检查着机床的导轨和主轴,一边头也不抬地说道。


    “对我们来说,它是武器,是工具。”


    “都过来,我跟你们讲讲这台机床的安装和调试要点。”


    他没有藏私,当着所有技术员的面,开始详细讲解如何进行机床的水平校准,如何清理防锈油,如何检查各个传动部件的间隙。


    他的讲解,专业、细致,深入浅出。


    就连旁听的彼得罗夫,都听得暗暗心惊。


    这个年轻人,对这些德国、瑞士机床的了解,甚至比他手下一些专门负责操作这些设备的技师还要深刻。


    他到底是什么人?


    这个疑问,在彼得罗夫心里生了根,成了拔不掉的刺。


    就在这时,意外发生了。


    在吊装一台德国重型铣床的时候,负责控制滑轮组的一名年轻战士,因为太过紧张,手上稍微一滑!


    沉重的机床在半空中猛地一晃,带着万钧之势,眼看就要撞到旁边的水泥柱子上!


    “小心!”周平失声惊呼。


    “狗日的!你他娘的没吃饭吗!”


    李云龙的火气“噌”地一下就顶到了脑门,眼睛瞪得像铜铃,脚下一蹬就要冲上去。


    然而,一个身影比他更快。


    只见林川一个箭步上前,没有去吼,也没有去骂。


    他不退反进,伸手在机床摇晃的底座上,用一个极其巧妙的角度,猛地推了一把!


    他这一推,力量不大,时机和位置却妙到巅毫,正好将机床摆动的势能,转化成了一股旋转的力道。


    原本摇摇欲坠的庞然大物,在空中画了个小小的弧线,竟奇迹般地稳住了!


    “稳住!慢慢放!”林川沉声喝道。


    那名犯错的战士,吓得脸都白了,听到命令,才从魂飞魄散中回过神来,赶紧和其他人一起,将机床稳稳地放到了基座上。


    整个过程,不过电光石火的几秒钟。


    李云龙冲到一半,硬生生停住了脚步,张着嘴,愣在了原地。


    他刚才已经做好了机床被撞坏,然后自己亲手毙了那个兔崽子的准备。


    可没想到,就这么被林川三两下化解了。


    “林……林所长……”


    那名战士回过神来,带着哭腔,对着林川就要跪下。


    “行了,哭丧呢?”林川瞥了他一眼,“谁都会犯错,紧张是正常的。记住这次的教训,下次把绳子抓稳了。归队吧。”


    说完,他不再理会那个感激涕零的战士,转身继续检查设备。


    李云龙走到林川身边,挠了挠头,有些不好意思地说:“林老弟,俺……俺刚才太急了。”


    “我知道。”林川拍了拍他,“你急,是因为你在乎。但光咋呼没用,得想办法解决问题。”


    “这批设备,以后就是咱们的命根子。负责操作和维护它们的,也是这些战士和工人。”


    “我们得教他们,得给他们犯错的机会,不然,他们永远都长不大。”


    这番话,让李云龙彻底沉默了。


    他看着眼前这个比自己年轻太多的青年,心里第一次泛起一种复杂难言的感觉。


    这家伙,不光技术牛得邪乎,这带队伍的本事,这看问题的眼光,也他娘的不是一般人!


    接下来的安装工作,在林川的亲自坐镇下,再没有出任何差错。


    一台台在欧洲都算顶尖的工业母机,被小心翼翼地请进了这个位于太行山深处的简陋厂房。


    当最后一台设备——那台蔡司光谱分析仪被安放在新建的化验室里时,天色已经完全黑了。


    整个兵工厂灯火通明。


    周平和他的学生们,像一群不知疲倦的蜜蜂,在各个车间里穿梭,进行着最后的调试和准备工作。


    而李云龙,则带着他的警卫营,把整个兵工厂区域围了个水泄不通,连只耗子都别想溜进去。


    林川独自一人,站在精密加工车间的门口,看着里面焕然一新的景象。


    一台台崭新的机床,在灯光下闪烁着冰冷的金属光泽,静静地等待着被唤醒。


    他知道,这些还只是一个开始。


    有了这些“硬件”,他脑子里那些“软件”才能真正有用武之地。


    他深吸一口气,转身走进车间,来到那台刚刚安装好的瑞士肖布林高精度车床前。


    周平连忙跟了过来:“所长,都检查过了,随时可以通电试车。”


    “嗯。”


    林川点点头,目光扫过车床的每一个细节。


    他伸出手,轻轻地按下了启动按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