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83章 工业心脏的第一次跳动
作品:《抗战:让你修枪,你把团长吓跪?》 没有刺耳的摩擦,没有机床常见的哐当乱响,只有一阵极其轻微、绵密、稳定的嗡鸣声。
这声音太轻了,以至于在宽敞的车间里,几乎被众人的呼吸声所淹没。
可就是这微不足道的声音,却像一记重锤,狠狠砸在每一个在扬技术员的心上。
周平、王涛,还有那些跟着他从总部过来的老技术员,一个个都把眼睛瞪得溜圆,死死盯着那台瑞士肖布林102高精度车床。
他们这辈子跟机床打了半辈子交道,从没听过这么“温柔”的机床。
在他们的认知里,机床一响,那就得是惊天动地,得是钢铁的交响乐,噪音越大,仿佛才越有劲。
可眼前这台,安静得像个睡着的婴儿。
“这……这就转起来了?”王涛扶了扶眼镜,不敢相信自己的耳朵。
他甚至悄悄往前凑了几步,想听得更清楚一些。
“这才是真正的工业艺术品。”周平喃喃自语,他的眼神里满是痴迷。
“噪音,那是能量的浪费,是机械公差过大的表现。只有每一个齿轮、每一个轴承都配合得天衣无缝,才能做到如此举重若轻。”
站在一旁的彼得罗夫,脸色比锅底还黑。
作为一名资深工程师,他比周平更懂得这台车床的价值。
这安静的背后,是瑞士人几十年精密制造经验的结晶,是人类机械工艺的巅峰。
在苏联,这样的设备只有在最核心的航空发动机研究所和光学仪器研究所里才有资格配备,而且每一台都登记在册,由最顶级的技师伺候着。
可现在,这台国宝级的设备,就在这个连电灯都刚普及没多久的山沟里,被一个二十出头的年轻人,像启动一台拖拉机一样,随随便便就给发动了。
他心里那股子屈辱和不甘,又翻腾了起来。
林川却没理会众人的震惊,他神情专注,双手稳稳地操作着车床的控制手轮。
卡盘上,夹着一小块刚刚从新炼的合金钢上切下来的圆棒。
只见他右手轻轻转动手轮,车刀无声地向前,精准地贴上了旋转的工件。
“呲——”
一道比头发丝还细的,银亮亮的金属屑,像一根连续不断的银线,从刀尖下流淌出来。
没有火花,没有颤动。
车刀过处,那块原本还带着粗糙切面的合金钢,瞬间变得光洁如镜,在车间顶棚天窗透进来的阳光下,反射出耀眼的光芒。
林川的动作行云流水,快慢随心。
他时而快速切削,时而又放慢速度,手指在手轮上轻轻一点,车刀便以微米级的精度移动。
他甚至闭上了眼睛,完全凭着手感在操作。
这一幕,让所有人都屏住了呼吸。
如果说之前林川用手触摸检测“混世魔王”的精度是神乎其技,那现在,他操作这台顶尖机床的从容与自信,就如同传说中的剑客,人与剑已经融为一体。
这台机器,仿佛就是他手臂的延伸。
彼得罗夫的瞳孔缩成了针尖大小。
他手下那些操作同类机床的技师,哪个不是经过十几年训练的老师傅?
可即便是他们,在进行如此精度的加工时,也得戴上厚厚的眼镜,借助各种量具,小心翼翼,如履薄冰。
可这个中国人……他像是在玩一个再熟悉不过的玩具!
他到底是谁?他到底在哪里学到的这一切?
这个疑问,像一条毒蛇,再次缠住彼得罗夫的心脏。
几分钟后,林川停下了机器。
他从卡盘上取下那个小小的零件,那是一个外形极其复杂的金属环,上面有细密的螺纹,还有几个不同角度的微型通孔。
“所长,这是……”周平连忙凑了过来,他知道,林川绝不会无缘无故地加工一个零件。
“近炸引信的核心部件,定时机构的基座。”林川将零件递给周平。
“之前用咱们的老车床,废品率高达九成,而且精度也不够稳定。现在,有了它,想做多少,就能做多少。”
周平接过那个小小的零件,入手冰凉,却感觉重如泰山。
他用指甲轻轻划过上面的螺纹,光滑得没有一丝阻滞。
他又对着光,看向那些比针眼还小的通孔,孔壁光滑,边缘锐利,没有任何毛刺。
完美!
这简直就是一件艺术品!
“王涛,拿千分尺来!”周平激动得声音都有些发颤。
王涛赶紧从工具箱里拿出最精密的千分尺,小心翼翼地开始测量。
几分钟后,他抬起头,脸上是见了鬼一样的表情。
“老师……尺寸……尺寸公差,正负0.001毫米……孔径位置度,误差小于0.002毫米……”
整个车间,鸦雀无声。
所有人都知道这个数字意味着什么。
这意味着,兵工厂的加工能力,在一夜之间,从“小米加步枪”,直接跨越到另一个次元!
有了这种级别的加工精度,那些过去只存在于图纸上的,更复杂、更精密的武器设计,都将成为可能!
“好了,都别愣着了。”林川拍了拍手,把众人从震惊中拉了回来。
“这只是个开始。”他的目光扫过车间里那一排崭新的机床,“从今天起,这个精密加工车间,只有一个任务!”
他顿了顿,声音变得严肃起来。
“全力生产近炸引信的核心组件!彼得罗夫同志,我们答应了你们,一个月提供五百枚成品。现在,我需要你们提供全部的原材料,特别是引信专用的电子元器件和化学品。”
彼得罗夫从震惊中回过神来,听到这话,心里五味杂陈。
对方这是在用他自己的矛,攻他自己的盾。
用他提供的设备,来生产他急需的东西,顺便还把原材料的责任也甩了过来。
可他偏偏没法反驳。
因为,他亲眼见证了对方有这个能力。
“没问题。”彼得罗夫咬着牙,从牙缝里挤出三个字。
“所有清单上的原材料,三天之内,会和第二批设备一起运到。”
“很好。”林川点点头,似乎对这个结果非常满意。
他转身对周平和技术员们下达了命令。
“周顾问,你负责总协调。王涛,你带一组人,专门负责这台肖布林车床,把这个基座的生产工艺给我固化下来,我要在三天内看到第一批一百个合格品!”
“是!所长!”王涛激动地挺直了胸膛,大声回答。
他感觉自己浑身的血都热了,能亲手操作这种神级的设备,是他做梦都不敢想的事。
“其他人,两人一组,分别负责一台新机床。说明书都是德文和俄文的,让苏联同志给你们翻译。三天之内,每个人都必须熟悉自己负责的机床,并且能独立完成零件加工!”
“是!”技术员们齐声应道,声震屋瓦。
看着眼前这热火朝天,充满了希望的一幕,李云龙站在门口,咧着大嘴,笑得合不拢嘴。
他虽然看不懂那些零件的精度有多牛,但他看得懂人心。
他看到,兵工厂的这帮秀才们,腰杆子挺得笔直,眼睛里放着光。
他知道,有了这些宝贝疙瘩,有了林老弟这个主心骨,他李云龙发财的日子,不远了!
他搓了搓手,转身就走。
“老李,干嘛去?”林川叫住他。
“嘿嘿,你这儿用不着俺了。俺得去办另一件大事!”李云龙神秘地笑了笑。
“你不是说,要给那个水电站,安一个大家伙吗?俺得去给你把最关键的‘人’给找来!”
说完,他风风火火地跑了,留下林川和一众技术员,以及脸色越来越难看的彼得罗夫。
彼得罗夫看着林川,心里那个疑问再次浮现:水电站这个项目终于要开始了吗?大家伙?又是个什么东西?这个中国人,他的计划到底有多大?
他感觉自己仿佛掉进了一个深不见底的漩涡,而漩涡的中心,就是眼前这个平静得有些可怕的年轻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