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66章 这引信里头,藏着电台?
作品:《抗战:让你修枪,你把团长吓跪?》 不,现在应该叫“精密电子实验室”。
这里已经被李云龙派来的警卫连,里三层外三层地封锁了起来。
任何没有得到林川亲自许可的人,都不得靠近半步。
就连陈更旅长,也只是在外面看了一眼,就默契地没有进去。
他知道,这里面正在进行的,是这次防空作战最核心的秘密。
这个秘密的价值,无可估量。
实验室内,气氛凝重得几乎能滴出水来。
林川、周平,还有几个从兵工厂技术科里精挑细选出来的,手最稳、心最细的技术员,围在一张巨大的工作台前。
工作台上,铺着一张崭新的图纸。
图纸上画着的,不是什么机械零件,而是一个个米粒大小,结构复杂到让人头皮发麻的符号和线路。
正是林川从系统中兑换出来的,无线电近炸引信的核心——微型无线电收发模块的电路图。
“林……林所长……”周平扶了扶自己的金丝边眼镜,镜片后的双眼,充满了血丝和震撼。
他的声音都在发抖。
“这……这图纸上的东西,我……我只在德国最前沿的物理学期刊上,看到过类似的概念……”
“微型真空管……高频振荡器……谐振回路……我的天,这……这简直就像是把一个完整的无线电台,给塞进一个指甲盖大小的空间里!”
周平毕竟是留德归来的专家,他的知识面,远超这个时代的普通人。
他虽然不是电子学专家,但基本的原理他懂。
正因为懂,他才感到发自内心的恐惧和不可思议。
无线电台,那是多大的家伙?
眼下这个图纸上画的东西,如果真的能实现,那简直就是神迹!
其他的技术员,更是听得云里雾里,他们看着图纸,就跟看天书一样。
“周顾问,你说的没错。”林川的表情很严肃,“理论上,它就是一个微型的一次性无线电台。”
“它被装在炮弹的头部,在飞行的过程中,会主动向外发射特定频率的无线电波。”
“当炮弹接近金属目标,比如飞机的机身时,这些无线电波就会被反射回来,被引信自己接收到。”
“通过计算发射和接收之间极其微弱的频率变化,也就是‘多普勒效应’,它就能判断出自己和目标的距离。”
“一旦距离小于我们设定的引爆值,比如五十米,它就会瞬间接通电路,引爆战斗部。”
林川用尽可能简单的语言,解释了近炸引信的工作原理。
他没有提什么“对牛弹琴”,因为他知道,面对这些一心救国的技术人员,他必须给予最基本的尊重和信任。
然而,他的解释,并没有让众人释然,反而让他们更加震惊。
主动发射无线电波?
还能接收?
还能自己计算距离?
这……这哪里是引信?这分明就是个会思考的机器人!
“林所长,我……我不是怀疑您。”一个年轻的技术员,鼓起勇气说道,“可是,造这么个东西……咱们……咱们能行吗?”
他的话,问出了所有人的心声。
是啊,这听起来太科幻了。
别说造了,光是听懂都费劲。
“行,或者不行,不是我们现在要考虑的问题。”林川的目光扫过每一个人,“我们唯一要考虑的,是怎么把它造出来!”
“时间,只有不到二十个小时。”
“现在,我来分配任务。”
他的语气,不带一丝感情,却充满让人无法抗拒的力量。
“周顾问,你负责总协调。你的理论功底最好,负责解决生产过程中遇到的各种理论难题。”
“是!”周平深吸一口气,重重地点了点头。
他知道,这是一扬他从未经历过的,最严峻的考验。
“王工,”林川看向一个四十多岁,在兵工厂干了二十多年机修的老钳工,“这是引信的外壳和内部支架的图纸。材料用最好的黄铜,要求绝对的精密,公差不能超过0.em02毫米!所有的接口,都要做到严丝合缝!”
“保证完成任务!”老钳工拿起图纸,手虽然在抖,但眼神却无比坚定。
“小李,你和张工,负责这个。”林川又拿出两张图纸。
那上面画着的,是两个最关键的,也是最不可思议的零件。
一个,是只有小拇指指甲盖大小的微型真空管。
另一个,是能在炮弹出膛瞬间,承受数万倍重力加速度,并且稳定供电的“储备式电池”。
“真空管,我们没有现成的。所以,我们自己造!”
“用石英砂提炼高纯度的石英玻璃,吹制成管。灯丝,用我们从缴获的日军通讯设备里拆出来的钨丝。阴极、阳极和栅极,用最好的无氧铜片,手工冲压出来。”
“最关键的,是内部的真空环境。我们没有真空泵,但我们有办法!”
林川指着图纸上的一个细节。
“在封口之前,在管子里放一小片金属‘钡’。封口之后,用高频电流对它进行加热,让它在真空管内部蒸发。钡蒸气会和管内残留的氧气发生反应,从而吸收掉最后的空气,形成我们需要的‘高真空’!”
这个方法,叫“吸气剂消气法”,是早期真空管制造的土办法。
但在1938年代的太行山里,这无异于黑科技!
周平听得眼睛都直了。
还能这样?还能用化学的方法来制造真空?
这个林川的脑子里,到底还藏着多少匪夷所思的知识!
“至于电池……”林川的表情变得更加凝重,“普通的电池,在出膛的瞬间,就会被巨大的过载给压成一堆废铁。”
“所以,我们要造的,是一种特殊的电池。”
“它的电解液,平时是和电极分开的,被封存在一个极薄的玻璃管里。”
“当炮弹发射,巨大的惯性会瞬间击碎这个玻璃管,电解液涌出,浸润电极,电池在千分之一秒内完成激活,开始供电!”
“它的结构,就像这样……”
林川拿起笔,在纸上飞快地画出了储备式电池的内部结构图。
锌片、碳棒、二氧化锰粉末、氯化铵电解液……
一个个零件,一种种化学品,被他清晰地标注出来。
整个实验室里,鸦雀无声。
所有人都被林川描绘的这个“炮弹里藏着的电台”给彻底镇住。
每一个环节,听起来都像是天方夜谭。
但每一个环节,林川都给出了具体的,听起来似乎又切实可行的解决方案。
这种感觉,让这些技术人员几近疯狂。
他们的理智在疯狂地呐喊“这不可能”,但他们的内心,却又被一种前所未有的创造激情所点燃。
如果……如果真的能把这种东西造出来……
那将是何等伟大的成就!
就在这时,实验室的门被敲响了。
一个警卫员在门口报告:“林所长,李团长说,彼得罗夫顾问想要见您,说是有重要的技术问题要和您探讨。”
林川眉头一挑。
这个老毛子,鼻子还挺灵。
他知道,自己这边搞的动静,肯定瞒不过彼得罗夫这样的行家。
但他绝不能让苏联人知道近炸引信的核心机密。
这东西,在未来几十年,都是绝对的战略级大杀器。
提前暴露,会带来无穷的后患。
“告诉李团长,就说我正在进行一项非常精密的化学实验,任何打扰都可能导致爆炸。为了大家的安全,在我出去之前,任何人不得靠近实验室一百米!”林川的声音冰冷。
“是!”警卫员领命而去。
实验室外,李云龙拦在彼得罗夫面前,咧着大嘴,一脸的为难。
“哎呀,伊万同志,真不是我不让你见。你听到了?我们林所长正在里头玩命呢!那玩意儿,一点就炸,可不是闹着玩的。”
彼得罗夫脸色铁青。
他当然不信什么化学实验的鬼话。
刚才那番关于炮架的改造,已经让他对林川的机械能力佩服得五体投地。
现在,他更好奇,那个所谓的“长眼睛的引信”,到底是什么东西。
越是保密,就说明这东西的价值越大!
“李将军,我只是想提供一些帮助。”彼得罗夫沉声说道,“防空引信,我们苏联也有研究。比如我们的‘KT-2’型钟表式定时引信,精度就很高。”
“嗨,心领了心领了。”李云龙大大咧咧地摆手,“我们林所长的搞法,跟你那个不一样。他那玩意儿,邪乎着呢!你就瞧好吧!”
说完,李云龙干脆在实验室门口搬了个马扎坐下,亲自当起了门神。
彼得罗夫看着紧闭的实验室大门,和门口那尊“瘟神”,最终只能无奈地叹了口气,转身离开。
他的心里,充满疑惑和一种莫名的不安。
直觉告诉他,这群中国人,正在创造一种他完全无法理解的,足以改变战争形态的恐怖武器。
实验室内,林川看到危机解除,立刻收回心神。
“都听明白了?”他看着眼前的众人。
“明白了!”所有人齐声回答,声音里带着一种破釜沉舟的决绝。
“好!”林川猛地一拍桌子,“那就开始干活!记住,我们是在和死神赛跑!每一个零件,每一道工序,都关系到我们整个根据地的生死存亡!”
“行动!”
一声令下,整个实验室,瞬间变成了一个高速运转的精密机器。
一扬在二十个小时内,从无到有,手工打造二战顶级黑科技的疯狂挑战,正式拉开了序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