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79章 周嫂子
作品:《捡漏年代:开局一个鸡蛋》 “小林啊,你托我那事儿……有点眉目了。”
他左右看看,确定马春华正埋头对账,才继续道,“我闺女婆家那边有个远房表亲,姓周,男人在西北部队上,是个连长。前阵子刚批下来随军的条子,周家嫂子正急着收拾,准备带闺女过去团圆呢。”
“她家那房子……就在咱社后头那条青石巷最里头,独门小院儿,三间正房,虽说有些年头,但砖瓦的,还算齐整。就是偏了点,挨着废品收购站的后墙根儿,平时没啥人走动。”
“周嫂子托人问,想找个可靠的人租出去,图个省心,也怕房子空了没人气儿糟蹋得快。托到我这儿了……你看?”
青石巷。
废品站后墙。
独门小院。
偏僻!
这几个词组合在一起,如同精准的拼图,瞬间嵌入了林晚的需求核心。
偏僻,意味着私密;独门小院,意味着空间;
废品站后墙……或许还意味着某种意想不到的便利?
林晚眼底掠过一丝不易察觉的光亮,面上却依旧沉静:“孙师傅费心了。听着合适。不知道周嫂子那边,怎么个租法?还有,方便去看看房子吗?”
老孙头见她有兴趣,脸上的皱纹舒展开:“方便方便!周嫂子就这两天收拾呢!租法嘛……”
他犹豫了一下,声音压得更低,“周嫂子想一次收个几年的租子,她孤儿寡母的带着钱上路也踏实。三年…她提了三年。租金嘛,一个月三块,一次给清。这个价,在咱公社独门独院的,不算贵,可一次拿出一百多块现钱……”
他摇摇头,显然觉得这条件有些苛刻,一般人根本承受不起。
三年。
一百零八块。
林晚的心跳平稳如常。
这笔钱对普通工人是天文数字,对她,却是个小数目。
“一次付清没问题。”林晚的声音平静无波,带着一种不容置疑的笃定,“麻烦孙师傅安排个时间,我去看看房子,也见见周嫂子。”
老孙头愣住了,嘴巴微微张开,看着林晚那张年轻却过分沉静的脸,好一会儿才反应过来,连连点头:“哎!好!好!我这就去跟周嫂子说!包在我身上!”
看房定在第二天傍晚。
……
雨停了,空气湿润清冷。
青石巷名副其实,狭窄的巷道铺着凹凸不平的青色条石,缝隙里生着墨绿的苔藓,踩上去有些湿滑。
巷子很深,越往里走,两边高耸的青砖院墙投下的阴影越浓,供销社后院的嘈杂和人声被远远甩在身后,只有自己脚步的回声在寂静中格外清晰。
空气里弥漫着潮湿的土腥气和一种淡淡的、来自巷子尽头的、混合着金属锈蚀和旧纸张的独特气味——那是废品收购站的气息。
巷子最深处,一扇不起眼的、漆皮斑驳脱落的黑漆木门紧闭着。
老孙头熟门熟路地拍了拍门环。
门“吱呀”一声开了。
一个约莫三十五六岁的妇人站在门内,穿着洗得发白的蓝色列宁装,身形清瘦,面容带着长途跋涉前的疲惫,但眼神清亮,眉宇间透着一股干脆利落。
她便是周嫂子。
她身后,一个十来岁、扎着两个羊角辫、眼睛像小鹿般带着好奇和怯生的小姑娘,紧紧抓着母亲的衣角,探头打量着来客。
“孙叔,快请进。”周嫂子声音爽利,目光随即落在林晚身上,带着毫不掩饰的审视,上下打量着这个过分年轻却气质沉静的女租客。
“这位就是林同志吧?”
“周嫂子好,打扰了。”林晚微微颔首,目光平静地迎上对方的审视。
院子不大,呈狭长的长方形,地面铺着同样年代久远的青石板,缝隙里顽强地钻出几丛细弱的杂草。
三间正房坐北朝南,青砖灰瓦,门窗都是老式的木格棂,糊着发黄的窗纸,显得古朴而陈旧。
东墙根下搭着一个简陋的灶披间,西墙边有一棵瘦高的老枣树,枝叶稀疏,枝干虬结。
整个院子收拾得很干净,但处处透着主人即将远行的清冷气息。
“房子老了点,胜在清静。”
周嫂子引着两人走进正中的堂屋,一边打开窗户通风,一边利落地介绍,“就这三间。东边这间大些,我们娘俩住。西边那间小点,以前堆点杂物。后面有个小灶间,吃水得去巷子口公用的压水井。”
屋里陈设简单,一张八仙桌,两把旧椅子,一个掉了漆的木头柜子,墙角堆着几个捆扎好的大包袱和柳条箱,散发着防蛀樟脑丸的淡淡辛香。
林晚的目光仔细扫过每一处。墙壁还算坚固,屋顶瓦片未见明显破损,门窗的插销有些锈蚀,但整体结构完好。
她尤其留意了西屋和小院的环境。偏僻,安静,独门独户,院墙高厚。
更重要的是,墙角那堆看似碍眼的旧砖石,以及空气中那若有若无的废品站气味……都指向一个可能。
“挺好的,周嫂子。”林晚开口,声音在略显空荡的堂屋里显得格外清晰,“清静,干净,够住。租金按您说的,三年,一次付清,没问题。”
她的干脆利落让周嫂子有些意外,审视的目光柔和了几分,透出一丝赞许。
旁边的小姑娘也放松了些,好奇地偷偷看着林晚。
“林同志爽快人!”周嫂子脸上露出舒心的笑容,
“说实话,这条件找租客不容易,能一次拿出这么多钱的更少。我和小娟后儿一早就得赶火车,房子交给你,我也放心。孙叔介绍的人,错不了。”
她顿了顿,补充道,“钥匙都在这,水电费得你自己按月去街道交。房子里的旧家具,不嫌弃就留着用,省得你再置办。”
林晚点点头,从洗得发白但整洁的帆布挎包深处,取出一个同样用牛皮纸仔细包好的厚厚纸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