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1章 上道的苏轼

作品:《大宋执印人

    浠沥沥——


    大雨漫天,凌晨初至,随着一声雷霆,整个汴梁处在了烟雨之中。


    呼哧——


    呼哧——


    赵煦在一间空房中扎着马步,他浑身是汗,气喘吁吁。


    过了一会,赵煦停止扎马,在房中打起了拳,这房间空旷,是赵煦特意让人腾出来练武的房间,其目的就是为了应对下雨天。


    “官家,苏学士已经到了,现在正在书房等候。”


    不过,赵煦一趟拳刚走了一半房门就被敲响,同时传来童贯恭敬的声音。


    “安排好茶水早膳,告诉苏学士,朕梳洗之后就来。"


    赵煦停止打拳,对门外嘱咐道。


    “是,官家。”童贯回应后退下。


    “来这么早,这明显是有些特立独行啊!”赵煦暗自嘀咕着,昨日高太后下旨之时,赵煦就特意说过,让苏轼辰时过来,因为卯时到辰时这个时间点上,他要练武。


    但现在卯时刚过一半,距离辰时还有大半个时辰,很明显苏轼这人有些激进,和特立独行,就是标注在圣旨中的时辰,也直接无视。


    “既然说是辰时,那就一盏茶也不能少。”赵煦没有出门的意思,继续打起了《太祖长拳》,他之所以挑选苏轼作为授课老师,是想着收苏轼为己用。


    可若是苏轼不守规矩,自视甚高,他也会毫不犹豫的将苏轼舍弃。


    毕竟,他要的是为他所用的人才,而不是自视甚高的傲才。


    半个时辰以后,赵煦洗漱完,在辰时刚到,刚好踏入书房。


    “臣,见过官家。”


    一进书房,苏轼就黑着脸,给赵煦行礼。


    昨日收到圣旨的时候,说赵煦钦点他为师,他十分激动,今日卯时刚过,就来到宫门外,就是想着能早些见到赵煦,给赵煦多教授些知识。


    没曾想,赵煦居然将他晾在书房中,将近一个时辰。


    “苏学士免礼。”赵煦摆摆手,随后双手交叉,郑重行礼,恭敬道,“学生赵煦,见过苏师。”


    “官家免礼。”瞧着赵煦行师礼,苏轼的脸色松弛了不少。


    赵煦虽然让他等了这么久,但这一个师礼,已经说明了赵煦对他并无意见,这不由得让他也升起了疑惑。


    “多谢苏师。”赵煦道谢,站直身体。


    “官家,臣想知道,为何会耽搁这么久才会过来?”苏轼面色严肃,沉声询问。


    他现在必须要弄明白,赵煦到底是因为什么,让他等了将近一个时辰。


    “你等先下去,将房门关上。”


    赵煦没有急着回答,而是对童贯以及书房中的宫人挥挥手,将人打发。


    “是,官家。”童贯等人行礼,退出书房,并顺带着将房门关上。


    待童贯等人离开,赵煦才微笑着说道,“苏师,朕记得昨日在圣旨上,特别注明,让苏师辰时过来授课,朕也是在辰时到了书房,何来迟到一说?”


    “官家难道不知,【三更灯火五更鸡,正是男儿读书时】?”苏轼质问道。


    “那苏师有何教朕?”赵煦没正面回答,而是收敛了笑容沉声反问。


    苏轼这声质问,着实让他感到恼火。


    不过,赵煦也清楚,这都是皇家惯出来的,除了苏轼,大宋的文人,基本都是一个样。


    因此,他才没有直接否决苏轼。


    “自然是儒家经义。”苏轼理所当然的答道。


    哈哈——


    赵煦嗤笑询问,“敢问苏学士,朕何等身份,可是需要参加科举,入朝为官?”


    “官家乃是大宋主宰,不需参加科举。”苏轼面色一沉,老实回应,他现在心里,隐隐有了丝不祥的预感。


    “朕既不需要参加科举入仕。”赵煦玩味道,“那朕学习儒家经义何用?”


    “官家,我大宋以文治国,太祖曾言与士大夫共天下,儒家为文道之基,还请不要随意置喙的好。”


    苏轼面色越发严肃,沉声开口,语气中带上了警告的语气。


    他倒不是为文人发声,而是赵煦这番质疑若是传出去,定然会受到所有文人的攻讦。


    “多谢苏学士提醒。”赵煦拱手,苏轼提醒他才反应过来,现在这大宋,还不是他说了算。


    “官家无须道谢,只是有些话三思慎言即可。”苏轼嘱咐道。


    嗯——


    赵煦微微颔首,他现在还未掌权,文人的地位稳固,因此有些话确实不该说,苏轼今天算是给他提了个醒。


    “苏学士,今日只有你与朕在,你与朕的谈话,出不了这个房间,所以朕还是想问问,你以为朕学这儒家经义,有何用途,或者说,朕应该学什么?”


    不过,赵煦却没有想过停止询问,他的目的是收服苏轼,自然不可能半途而废。


    苏轼闻言沉默,仔细思虑起来。


    赵煦也不打扰,一边吃着桌上的糕点,一边等待着。


    过了好一会,苏轼才说道,“官家学习经义确实无用,官家应学史,通晓古今帝王的成与败,学政,通晓朝堂政事和权势谋略,学军,通晓兵阵之道,掌天下之兵。”


    “为帝者,当学帝王之道,御百官,统万民。”


    “既然如此,那就请苏师教朕,这帝王之道。”闻言,赵煦笑了,带着畅快的笑容,对着苏轼郑重行礼,就是称呼也从苏学士,变成了苏师。


    “官家免礼,臣自当竭心尽力,全力为官家办事。”苏轼单膝下跪,行了大礼,苏轼不傻,他从赵煦的问话中明白了赵煦的打算,因此他在权衡之后,也选择了赵煦。


    “子瞻先生免礼。”赵煦将苏轼扶起,微笑道,“子瞻先生,朕现在年幼,有些事不方便处理,需要你帮忙处理。”


    “官家请吩咐。”苏轼严肃道。


    赵煦低声道,“第一,还请子瞻先生帮朕留意可用之人,但两党之人,切记不可用。”


    “第二,现在是皇祖母统政,皇祖母维稳,子瞻先生可偏颇旧党理念,得皇祖母信任,朕会想办法,为子瞻先生擢升,好方便行事。”


    “第三,你今日出宫后,去王珪相府,为朕带一句话,就说【既为帝师,当进宫授学】。”


    “是,官家。”苏轼拱手行礼,心头惊叹,赵煦简单的交代,他就已经看出赵煦心怀大志,日后定然是位不世出的帝王。


    同时,他的心里也越发庆幸,自己刚才的选择了。


    “既然如此,那子瞻先生开始授课吧!”事情交代完成,赵煦面带微笑嘱咐着。


    他虽有两世记忆,但也不是万能,有些知识该学还是得学。


    “那今日,我们就从《韩非子》讲起,不知可否?”苏轼愣了一下,而后微笑着在赵煦身侧坐下。


    “子瞻先生教授什么,朕便学什么?”


    赵煦挑眉果断应承下来,他也没想到苏轼这么上道,这一上来就教授他权术大作《韩非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