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0章 争相三

作品:《大宋执印人

    “这家伙可真狠啊!!”


    章惇后知后觉,警惕的看了眼韩缜。


    韩缜这一出手,比他出手的效果好多了,这几乎是绝杀,而且还是赶尽杀绝那种。


    他是新党领袖之一,自然清楚今天这番话传出去,新党中人定然会四处传播,而旧党必不敢沾染,甚至会迅速撇清与司马氏的关系。


    这司马一族的旧事被掀开,定然遭人唾弃。


    司马光以及司马氏的官员,也必然会被逐步驱逐出朝堂,甚至是在未来一二十年,司马氏也别想一人进入朝廷。


    这一招完全就是断根之举,手段凌厉狠辣。


    不过,他的本意就是阻止司马光拜相,现在这么好落井下石,将司马光驱逐出朝堂的机会,他怎么可能会放过。


    章惇只是迟疑了片刻,便拱手行礼道,“太皇太后,官家,臣也读过魏书,司马懿洛水鸣誓,最终背信弃义,诛杀曹真三族,司马昭令成济当街诛杀天子,将天子威严踩于脚下。”


    “唐朝共历两百八十九年,但两晋后裔,有明确记载,为官者只有武周时期的司马承祯。”


    “并且,司马承祯并未得到重用,只是一个三品文散官。”


    说到这里,章惇面色越发严肃,语气也越发坚定。


    “由此可见,哪怕是盛唐,也在时刻警惕着司马氏背信弃义,篡权夺位。”


    “狠,太狠了。”听完章惇的话,赵煦牙花子疼,章惇这话太狠了。


    如果说韩缜是为司马家掘了土,那章惇就是将司马一族的棺材板掀开,让尸骨晒太阳,断绝了司马家的所有后路。


    这番话要是被传出去,那大宋一朝,司马一族都没有任何入朝为官的可能。


    司马一族的姻亲,也会纷纷与司马一族撇清关系。


    其他人也是瞪大了眼睛,在韩缜和章惇身上来回游走,就像是第一次认识两人一样。


    这两人太狠了,这不仅是斩断了司马光的退路,同样也是断绝了整个司马氏的官途。


    噗——


    司马光面色潮红,张口喷出一口鲜血,整张脸如同金纸,身子摇摇欲坠。


    “快传太医。”高太后吓了一跳,她虽然放弃了司马光,但却是不想司马光死在这里。


    司马光要是死在宝慈宫,她多多少少也会有一些麻烦。


    “太皇太后不必了,臣身子不佳,想先行回府。”司马光摆摆手,拱手行礼。


    他自己的身体自己清楚,他现在已经是强弩之末,他之所以还撑着,就是为了回府交待后事。


    “来人,备轿,送司马尚书回府。”高太后哪里敢耽搁,司马光这样子,一看就知道离死不远了,果断下令。


    高太后身后的童湜,很有眼力见,快速来到司马光旁边扶住司马光。


    “多谢太后。”


    司马光行礼后,没再搭理任何人,在童湜的搀扶下离开了宝慈宫。


    “诸位爱卿,既然司马尚书不合适拜相,那不如就让枢密院使韩缜担任右相如何?”司马光走后,高太后果断选择了韩缜。


    韩缜虽然阴了司马光一把,但也是她的人,保守派的坚定守护者,选择韩缜也好过选择不受控制的新党。


    “同意。”张璪是高太后的人,刚才本来他也准备同意司马光拜相,没想到司马光被韩缜和章惇直接给断了退路,让他根本没有机会开口。


    现在高太后出言,他也清楚,现在与高太后合心之人,也就只有韩缜了。


    索性,他第一个开口赞同。


    韩缜面带笑容,对着张璪拱手行礼。


    “臣赞同。”李清臣言简意赅,点头同意,他也不是傻子,自然也清楚这右相的位置,就是留给旧党一派的,他即使不同意,也没什么用。


    “多谢李大人。”韩缜行礼。


    “老臣也以为,韩枢密可为右仆射兼中书侍郎。”王珪也是老狐狸,十分清楚高太后的打算,他现在是强弩之末,自然是不想在这件事上去阻隔高太后。


    甚至于,过些日子,他将家中之人安排妥当后也会主动请辞,换取高太后照顾他的子孙后辈。


    “多谢王相看重。”韩缜面色一喜郑重行礼。


    王珪这一同意,他拜相之事,几乎就已经定下了。


    瞧着王珪同意,章惇知道此事已经无法阻止,只能长长的叹了口气,不发一言的站在一旁。


    高太后同样高兴,紧绷的神色松弛了不少,她看着赵煦,微笑着问道,“煦儿,你以为如何?”


    “回祖母,孙儿无意见,韩枢密官拜右相,是众望所归。”赵煦微笑着点点头。


    韩缜是高太后钦点,推出来和旧党打擂台的人,他现在可是高太后的乖宝宝,自然不会和高太后唱反调。


    而且,韩缜这人虽然有些头脑,但在政绩上能力平平,在过往的经历中,有一个天大的把柄。


    不出意外的话,韩缜应该拜相不了多久,就会被弹劾罢相。


    因此,他又何必去与高太后唱反调。


    “既如此,那两日后的朝会,就正式为韩卿拜相。”所有人同意,高太后很是满意的一锤定音。


    “多谢太皇太后,臣一定尽心竭力,辅佐官家。”韩缜很是激动,躬身行礼。


    “免礼吧!”高太后摆摆手,随后看向王珪,向王珪问道,“王卿,前日,你与煦儿定下师徒名分,不知需要几日才可进宫,教授煦儿经义?”


    “回太皇太后,老臣近些时日,偶感风寒,恐免恶疾传染给官家,需等老臣痊愈后,恐怕才能进宫教授官家经义。”王珪心惊,他没想到高太后会提及此事。


    但是,他现在重在安排家族子弟,哪里有时间进宫教授赵煦,所以他便以身体不适,想要推脱过去。


    “既如此,那王卿好生修养,早日痊愈。”高太后瞧着王珪精神不佳,不像是在撒谎,也就没有过多强求。


    “太皇太后,官家,臣不才,愿毛遂自荐,入宫教授官家经义。”章惇瞧着王珪推脱,顿时眼珠子一一转,果断开口,毛遂自荐。


    “枢密院杂事繁多,本官又即将调离枢密院,章大人哪里还有闲暇教授官家。”高太后自是不愿,立马给韩缜使了个眼色,韩缜心领神会,果断开口反驳。


    “韩卿所言甚是,枢密院即将变动正是事多之际,章卿哪里忙得过来。”高太后眼睛一亮,很是满意韩缜的理由,紧跟着附和。


    “祖母,朕听闻中书舍人苏轼才学不凡,不知可否让他教授朕读书?”


    赵煦也不想章惇教他读书,在他的记忆中,章惇有能力,但为人处世霸道,乾纲独断,什么事都要和你较真。


    因此,赵煦也不想章惇教他读书,索性顺势将苏轼安排过来。


    他准备趁着这个机会试试,这苏轼到底可不可用,能不能用。


    “既然煦儿要求,那朕就给苏轼传旨。”听到是苏轼,高太后果断定了下来。


    苏轼是大文豪,文采名满大宋。


    最重要的是,在她的眼中,苏轼是反对王安石之人,是不折不扣的守旧派,由他教授赵煦,再好不过。


    章惇无奈,若是换做他人,他或许还能争一争,但苏轼,在文学经义上,他是自愧不如。


    其他人也没反驳,这件事就这样定下。


    随后,高太后又交代了几句,众人纷纷离开。


    同时,一卷圣旨也随之出了皇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