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39章 他的未来
作品:《魅魔穿书,系统逼我生四胎!》 孙谨言的目光,落在了第二批孩子中的小儿子,赵泽恩身上。
这个孩子,性子像水。
温润,平和,不争不抢。
他没有哥哥们的野心与锐气,眉眼间总有抹与世无争的恬淡。
在旁人眼中,这孩子或许有些“佛系”。
但在孙谨言眼中,这恰是无可替代的璞玉。
初夏午后,京郊别墅的后花园,蔷薇开得正盛。
孙谨言穿一身藕荷色旗袍,修剪着花枝。
赵泽恩坐在不远处的藤椅上,手里捧着一本泛黄的旧书。
他眉头却锁着,心思显然不在书页上。
“还在为填志愿的事烦心?”
孙谨言放下花剪,声音轻飘飘地响起。
赵泽恩抬起头,清秀的脸上是少年人特有的迷茫。
“妈,我不知道该选什么。”
“哥哥们都说金融和计算机是未来的风口,可我……”
“我对那些数字和代码,实在提不起兴趣。”
孙谨言在他对面的藤椅坐下。
她亲自为他沏了杯花茶,香气在空气中氤氲。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这句话没错。”
“那你对什么最感兴趣?”
她的语气,像一个最耐心,最开明的母亲。
“我……”
赵泽恩想了想,有些不确定。
“我好像……还挺喜欢和小孩子待在一起的。”
“上次去福利院做义工,给他们讲故事,感觉时间过得特别快,心里也特别踏实。”
孙谨言眼底精光一闪。
鱼儿,上钩了。
她心中默念。
【系统,兑换“师范专业未来发展报告(20年)”和“教育理念启蒙光环”。】
【叮!兑换成功,消耗积分100点。】
【叮!“教育理念启蒙光环”已对目标人物赵泽恩生效。】
一股无形的能量波动,悄然融入赵泽恩的意识深处。
他只觉得脑中纷乱的思绪,被一股清泉洗过,变得清明有序。
对于“教育”这个词,心中莫名生出一种神圣的向往。
孙谨言端起茶杯,吹了吹气,语气平淡,却似洞察未来。
“既然喜欢,为什么不考虑师范专业?”
“师范?当老师吗?”
赵泽恩愣住。
在他和哥哥们的认知里,老师稳定,却也清贫普通。
以李家的财力,让一个儿子去当老师,说出去恐怕会让人笑话。
“老师这个职业,可一点都不普通。”
孙谨言笑了。
那笑容在午后阳光下,美得惊心动魄。
她开始将系统报告里的数据和分析,用自己的语言,一句句铺陈开来。
“泽恩,你想过没有,未来的社会竞争只会越来越激烈。”
“财富会更迭,科技会迭代,但知识的传承是永恒的。”
“一个优秀的老师,能影响几十个,几百个,甚至成千上万个家庭的未来。”
“你看似站在三尺讲台,实际上,是在塑造国家的未来。”
“你教出的学生,将来可能是科学家,企业家,艺术家……”
“他们会遍布各行各业,成为社会的中坚。”
“而你,是为他们点亮第一盏灯的人。”
“这份成就感,再多金钱都换不来。”
她的声音带着魅魔天生的蛊惑,每一句话,都精准地敲在赵泽恩的心坎上。
在“教育理念启蒙光环”的作用下,这些话的份量,被放大了无数倍。
赵泽恩的眼睛,渐渐亮了。
他从未从这个角度思考过“老师”这个职业。
母亲为他描绘的,不是一份工作,而是一项伟大的事业,一幅波澜壮阔的画卷。
“可是……哥哥们他们……”
“他们是你哥哥,但他们不是你。”
孙谨言打断他。
“他们有他们的战场,你也该有你自己的阵地。”
“李家不需要再多一个商人或工程师,但李家需要一个能沉下心,深耕教育领域的奠基人。”
“泽恩,妈相信,你有这个潜质。”
一番话说完,花园里安静下来,只有风拂过蔷薇花丛的沙沙声。
赵泽恩低着头,紧握茶杯,内心天人交战。
孙谨言指尖轻点着骨瓷茶杯的杯沿,并不催促。
那颗名为“理想”的种子,已经精准地植入了赵泽恩的心里。
现在,只需静待它破土,开花。
果不其然,当晚的李家餐厅,因赵泽恩一句话掀起了波澜。
“爸,妈,哥,我决定了,我要报考京师大学。”
他放下碗筷,正式宣布。
瞬间,餐桌上的气氛凝固了。
“老八你疯了?!”
性格最跳脱的老七李泽鸿第一个炸了。
“去当老师?图什么?我们家还能缺你那点死工资?”
老六李泽润也紧皱眉头,语气不赞同。
“泽恩,你的分数,京大清大的金融,计算机随便挑。”
“未来跟着哥哥们做点什么,不比当个孩子王有前途?”
就连向来沉稳的老五李泽瑞都放下了筷子,目光锐利地审视着他。
“泽恩,这不是小事。”
“教师这个职业,天花板太低,一眼就能望到头。”
“你想清楚了?”
三个哥哥的连番质问,让空气都变得紧绷。
李承云也看向孙谨言,眼神里全是询问。
这个选择,确实让他始料未及。
孙谨言却仿佛未觉,优雅地给赵泽恩夹了一筷子他最爱吃的糖醋里脊。
她的声音平淡,却带着不容置疑的终结意味。
“路是他自己的。”
“让他选。”
“我觉得,挺好。”
三个字,一锤定音。
几个气势汹汹的儿子瞬间哑火。
在这个家里,母亲云淡风轻的一句话。
永远比父亲的任何决策都更有分量。
而赵泽恩,在哥哥们的强烈反对中。
眼神非但没有动摇,反而燃烧起前所未有的光亮。
他迎着哥哥们的目光,挺直了脊梁。
“哥,你们说的都对。但我想做的,和你们不一样。”
他的声音清澈而坚定。
“我觉得,能用我的知识,去点亮一群孩子的未来,让他们成为对国家,对社会有用的人……”
“这件事,比赚再多钱都有意义。”
孙谨言看着小儿子眼中那名为“使命感”的火焰。
唇角勾起一抹满意的弧度。
她的教育版图,已经找到了最完美,也是最关键的第一块奠基石。
赵泽恩最终顶住了所有压力。
在高考志愿书上,郑重填下了“京师大学”四个字。
消息一出,整个京圈上流社会都震动了。
“听说了吗?李承云家那个最小的儿子,脑子进水了!放着京大清大不去,报了个师范!”
“真的假的?李家那么泼天的富贵,指望儿子去领退休金?这是什么操作?”
“嗨,还能是什么?肯定是这孩子自己没出息,扶不起来呗!”
“李家没办法,只能由着他找个铁饭碗,图个安稳。可惜了,好好的苗子,养废了。”
这些闲言碎语,自然也传到了李承云和孙谨言的耳朵里。
李承云起初脸上还有些挂不住。
觉得小儿子的选择,让他在一众老友面前失了颜面。
可每当他看到孙谨言那副淡然自若。
仿佛一切皆在掌中的神情。
他心里的那点浮躁便奇迹般地被抚平了。
他越来越坚信,他的妻子。
走的每一步棋,都有他看不透的深意。
或许,是他自己的格局,太小了。
于是,当再有人拿这事调侃他时。
李承云总会哈哈一笑,半真半假地凡尔赛。
“嗨,孩子大了,有自己的想法。”
“我们家啊,什么都不缺,就缺个教书育人的文化人!”
“再说了,这年头,能静下心来做学问,当老师,多高尚啊!”
一番话,说得众人连连点头,心中却越发笃定。
李家这是在养一个“闲人贵子”。
不求他建功立业,只求安稳度日罢了。
这种“务实”中带着“无奈”的论调。
反而为李家博得了一个“不唯利是图,注重子女个性发展”的好名声。
孙谨言对这一切洞若观火,并且乐见其成。
误解,是这世上最好的保护色。
它能完美掩盖她真正的意图,让她布下的棋子。
在最不被人注意的角落里。
悄无声息地扎根,野蛮生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