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38章 孩子们
作品:《魅魔穿书,系统逼我生四胎!》 四份档案,并排摊开。
四张酷似却又各有神采的面孔,静静地印在纸上。
履历,干净得过分。
除了那一串串近乎完美的成绩,再无其他。
“李泽铭,李泽启,周泽霖,李泽景……”
京大招生办的定海神针,陈启明教授。
扶了扶老花镜,指节一下下叩击着桌面。
他身旁的年轻助理,语气里是压不住的兴奋。
“陈教授,这李家的四胞胎,真是奇才!”
“综合素质高得吓人,成绩也拔尖,尤其是前三个。”
“分数咬得死紧,简直是奔着状元来的!”
陈启明没有接话。
他的眼神里,没有欣喜,反而是一片深不见底的困惑。
奇才?
他见过太多奇才,偏科的怪才,勤奋的英才,天赋异禀的神才。
但这四胞胎给他的感觉,截然不同。
他们的优秀,太过全面,太过均衡,毫无短板。
那数据曲线完美得,不像血肉之躯,倒像是……
按照某个最优模型,被精确复刻出来的工业品。
“小王,你不觉得奇怪吗?”陈启明忽然开口。
“奇怪?哪里奇怪?”
“太完美了。”
陈启明拿起一份档案,又放下,声音里透着探究。
“完美得不像是普通家庭能教育出来的,倒像是……”
“哪个秘密机构,批量制造的精英。”
他说完自己都觉得荒谬,失笑摇头。
可这个念头一旦冒出来,就再也挥之不去。
什么样的家庭,能培养出这样四个堪称“人形计算机”的孩子?
这背后,是何等恐怖的教育资源与家庭氛围?
陈启明对这个素未谋面的“李家”,产生了浓厚的兴趣。
这种“神童”的误会,正是孙谨言耗费心力想要达成的效果。
它是一层华丽又神秘的光环。
能为孩子们在大学,乃至未来的人生里。
带来数不清的关注和隐形资源。
让他们从踏入校门的那一刻起,就站在比同龄人更高的起点。
当然,计划总有微小的偏差。
“不过陈教授,”助理指着最后一份档案,语气惋惜。
“这个李泽景,总分虽然也很高,但距离咱们学校王牌专业‘精密仪器与机械学’的录取线,还差了七分。可惜了,其他专业倒是任他挑。”
与此同时,李家别墅。
孙谨言坐在沙发上,指尖划过特殊渠道发来的内部消息,唇角勾起一抹淡笑。
可惜?
在她的字典里,从没有这两个字。
她从一开始,就没指望那个看见函数就头疼。
一门心思只想拆卸家里所有电器的李泽景,能在文化课上卷赢他那三个学霸兄弟。
她为他准备的,是另一条赛道。
【叮!兑换“专业选择指导(个性化)”,消耗100积分。】
【叮!兑换“特长生加分辅助(隐蔽)”,消耗150积分。】
系统的操作快如闪电,无声无息,不在这方世界留下任何痕迹。
两天后,招生办。
陈启明正为李泽景那七分之差惋惜。
准备将他的档案调剂到其他学院时,文员送来了一份补充材料。
“陈教授,这是邮政加急送来的,说是李泽景同学的补充档案,之前系统里遗漏了。”
陈启明将信将疑地接过来,拆开牛皮纸袋。
里面只有一张薄薄的证书。
“全国青少年未来科技创新应用大赛……二等奖?”
陈启明皱起了眉。
这个比赛他听过,名不见经传,没什么含金量,许多学校甚至都不认可。
可当他的目光落在获奖作品名称上时,他整个人都定住了。
《基于微型陀螺仪阵列的动态平衡补偿系统模型》。
这个名字,对外行是天书。
可对于陈启明这个。
搞了一辈子精密仪器的老专家而言。
每一个字都像重锤,狠狠敲在他的心上。
他猛地戴上眼镜,凑近了看证书下面附带的作品简介和设计图复印件。
越看,他眼中的光芒就越盛。
那略显稚嫩的笔触下,是一个天马行空却又逻辑严谨的构想。
虽然许多地方还很粗糙,理论也不够完善。
但其中展现出的那种对机械结构与运动补偿的直觉性天赋。
那种敢于打破常规的创新思维,让陈启明的心跳都漏了半拍。
“原来如此!原来如此啊!”
陈启明猛地一拍大腿,脸上的所有困惑瞬间消散。
取而代之的是一种发现新大陆般的狂喜。
助理被他吓了一跳,“教授,您这是……”
“我明白了!”陈启明激动地挥舞着那张证书。
“这孩子不是死读书的类型!”
“他把精力都用在了自己热爱的领域!”
“他是个有想法,有实践能力的实干型人才!”
这个“隐藏”的特长,这张毫不起眼的证书,在此刻,成了最完美的解释。
它合情合理地补上了李泽景那七分文化课的差距。
让他那个略显“平庸”的高分。
瞬间变得与众不同,甚至更加耀眼。
在陈启明眼中。
这个孩子的形象立刻变得立体,鲜活,充满了无限的可塑性。
这不再是一个差七分的“遗憾生”。
这是一个必须破格录取的“特长生”!
最终,四封印着烫金大字的A市大学录取通知书,齐刷刷地寄到了李家。
当邮递员将四个一模一样的信封交到李承云手上时,整个李家都沸腾了。
李承云拿着那几张薄薄的纸,手却有些控制不住地颤抖。
那上面每一个字,都像是用金子铸成的,沉甸甸的,压得他眼眶发热。
他转过头,看向身旁那个从始至终都只是浅笑的妻子。
她正靠在沙发上,给小儿子削着苹果。
动作优雅,神态安然,仿佛这只是生活中一件再寻常不过的小事。
李承云心中的海啸,已经无法用任何言语来形容。
他曾以为,自己为这个家撑起了一片天。
后来,他发现妻子能点石成金。
悄无声息地建立起一个连他都为之咋舌的财富王国。
他以为那已经是她能力的极限。
可现在他才终于明白。
他的妻子,不仅能呼风唤雨,建立财富帝国。
更能运筹帷幄,决胜千里,将他们的孩子。
亲手送上这个时代人人仰望的巅峰。
从财富到血脉,她都在用一种他无法理解的方式。
缔造着一个真正的,坚不可摧的王朝。
他为有这样优秀的儿女感到骄傲。
更因为拥有这样深不可测的妻子。
感到一种混杂着无上荣光与……
敬畏的幸福。
他觉得,自己前半生在商场上所有的拼杀与努力。
在这一刻,都得到了最辉煌,最圆满的回报。
光阴荏苒。
第一批孩子踏入京大校门,已是数年之后。
李家的第二批四胞胎。
也长成了挺拔的少年,站在了同样的人生十字路口。
这数年间,李家早已不是当年。
雄厚的资本,深不见底的人脉。
让高考这座独木桥,在他们脚下宽阔如平地。
这更像一场成人礼前的汇报演出。
孙谨言心中的棋盘,从未有过片刻松懈。
财富,科技,商业,权力……
经过她近二十年的布局,李家的触角已渗透到各个顶尖领域。
大儿子李泽景在精密机械领域崭露头角,自立门户只是时间问题。
老二李泽铭在她的“建议”下,一头扎进新兴的互联网行业,搅动风云。
老三李泽启子承父业,在李承云的商业帝国里游刃有余。
就连最受宠的小儿子周泽霖。
也在艺术与心理学领域,有了自己的工作室和话语权。
李家的商业王朝,固若金汤。
但孙谨言知道,这还不够。
一个能跨越时代更迭。
屹立不倒的家族,除了硬实力,更需要软实力。
一种能影响思想,塑造未来的力量。
教育。
这是她为李家王朝选定的最后一块。
也是最重要的一块基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