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5章 反正他被质疑也不是一次两次了
作品:《重生85:运气好亿点,我靠赶海成首富》 男人穿着一身笔挺的中山装,手里夹着个公文包,脸上没什么表情。
“哎呀!李主任!您可是大驾光临,有失远迎,有失远迎啊!”
张强立马换上了一副热情笑脸,主动迎了上去,伸出双手。
李副主任只是象征性地同他握了握,便把视线投向了屋里的林凡,又落在了茶几上那两件扎眼的瓷器上。
“这位是?”
“哦,李主任,给您介绍一下,这位是我的一个好兄弟,林凡。”
张强连忙介绍:“今天就是他,托我做个东,想请您赏光,品鉴两件他偶然得来的小玩意儿。”
李副主任点了点头,径直走到沙发前坐下。
他没有去看那两件瓷器,而是先将公文包放在一边,端起王经理刚刚沏好的茶,慢条斯理地喝了一口。
“小张啊,你也是咱们市里的老人了,应该知道我的规矩。”
他放下茶杯,声音不咸不淡:“工作时间,不谈私事。”
“是是是,主任您教训的是。”
张强连连点头哈腰:“这不是看您对这些老物件也颇有研究嘛,我这兄弟又恰好得了两件稀罕东西,就想着让您给长长眼,开开光。”
李副主任这才将目光,正式投向桌上的那两件瓷器。
他只是随意地扫了一眼,眉头便不易察觉地皱了一下。
这两件东西,从器型和釉色上看,确实有那么几分意思。
但当他的视线,从瓷器上移开,落到林凡身上时,那刚刚升起的一丝兴趣,瞬间就变成了毫不掩饰的怀疑。
眼前的这个年轻人,皮肤黝黑,手上还带着老茧,一身的廉价衣裤,脚上那双解放鞋的鞋边都已经开胶了。
这副模样,怎么看,都只是一个最普通不过的渔家小子。
就凭他,能弄到宋代官窑?
李副主任心里冷哼了一声。
“小伙子,这两件东西,是从哪儿淘来的啊?”
“潘家园的哪个地摊?还是城隍庙的鬼市?”
“现在的年轻人,心思都活络得很,总想着走捷径,一夜暴富,拿两个新仿的玩意儿,做旧的手法都这么粗劣,就想来我这里蒙事?”
“你当我姓李的,是第一天玩这个吗?”
张强站在一旁,也没急着开口。
毕竟林凡这小子被质疑也不是一次两次了。
这次,肯定也有办法解决。
“主任您是行家,眼光毒辣,小子我自然是不敢在您面前班门弄斧。”
林凡的姿态放得很低,话语谦卑,听不出半点被羞辱后的怨气。
“只是这两件东西,小子我看着也觉得有些奇特,自己又瞧不出个所以然来。
今天有幸能请到您这位大家给掌眼,是小子我的福分。”
他转向一直候在门口的王经理。
“王经理,能不能麻烦您一下,去后厨找一个高倍的放大镜来?就是平时老师傅们用来检查鱼翅燕窝品相的那种。”
王经理愣了一下,随即反应过来,连忙点头。
“有有有!林老板您稍等,我这就去给您拿!”
李副主任坐在那里,看着林凡这一番不急不躁的操作,心里那份轻蔑非但没有减少,反而更添了几分。
这不过是故弄玄虚的伎俩。
真正的好东西,一眼便知真假,哪里需要用什么放大镜来看。
这小子,是黔驴技穷,想用这种方式来拖延时间,找台阶下罢了。
很快,王经理便一路小跑着回来,手里捧着一个红木盒子。
打开盒子,里面静静地躺着一个德制的老式放大镜,黄铜边框,手柄是黑檀木的,镜片擦得锃亮,一看就不是凡品。
林凡接过放大镜,没有自己看,而是双手捧着,恭恭敬敬地递到了李副主任面前的茶几上。
“主任,您请。”
李副主任瞥了一眼那个放大镜,又瞥了一眼林凡,最终还是有些不耐烦地拿了起来。
他倒要看看,这小子还能玩出什么花样。
他决定先从那个青花大盘看起。
这种大开门的器物,仿制难度最高,最容易露出马脚。
镜片之下,原本肉眼看着只是深沉的蓝色,瞬间被放大了无数倍。
他清楚地看到,那青料如同水墨般,在胎骨上自然地晕染开来,形成了浓淡不一的层次。
深色处,有明显的锡斑,如同凝固的铁锈,紧紧附着在釉面之下。
这是典型的进口苏麻离青料在高温下才会产生的效果,现代的化工料,根本仿制不出这种深入骨髓的质感。
他的手,微微顿了一下。
他又将放大镜移到盘心的麒麟图案上。
那麒麟的鬃毛,画工一笔不苟,线条流畅有力。
在鬃毛的转折处,他甚至能看到画师落笔时,因力道变化而产生的顿挫痕迹。
这种充斥着十足生命力的笔触,是流水线上批量生产的仿品,永远无法企及的。
李副主任的呼吸,不自觉地放缓了。
他将大盘翻了过来,开始观察底足。
放大镜下,底足露胎处的胎土,呈现出一种粗粝而坚实的质感。
胎土中夹杂着星星点点的黑色铁质杂质,经过千百度的窑火烧制,在胎釉结合处,形成了一圈深浅不一的火石红。
这圈火石红,颜色过渡自然,像是从胎骨里长出来的一样,绝非后世用化学药水浸泡做旧所能比拟。
他沉默了。
拿着放大镜的手,不知不觉间,已经握得死死的。
他将青花大盘轻轻放下,又将转向那尊天青釉的细颈长瓶。
相较于青花的热烈奔放,这件龙泉窑的瓶子,更像是一位内敛沉静的君子。
李副主任将放大镜对准了瓶身的釉面。
镜片之下,那温润如玉的釉层里,布满细细密密的开片。
这些开片,有大有小,有深有浅,层层叠叠。
在光线下转动瓶身,这些开片会折射出不同的光泽,形成一种奇妙的视觉效果,这便是传说中的金丝铁线。
更让他心头剧震的是,在这些开片纹路的交汇处,他看到了一些极其微小的气泡。
这些气泡,大小不一,疏密有致,聚在一起,如同夜空中的星团,这正是宋代官窑瓷器聚沫攒珠的典型特征。
他的手,已经开始控制不住开始哆嗦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