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6章 工作室的挑战

作品:《与他的相识

    雨水顺着"皖年摄影工作室"的玻璃门蜿蜒而下,模糊了外面街道的灯光。许卿皖站在门口,看着水痕在玻璃上画出不规则的图案,像是一幅抽象画。工作室开业三个月了,这个位于艺术区的小空间已经渐渐有了模样——她的作品挂在墙上,接待区的沙发是她和江斯年一起挑选的墨绿色绒布款,角落里甚至摆了一台二手咖啡机。


    门铃响起,江斯年推门而入,头发和西装外套都被雨水打湿,手里却紧紧护着一个公文包。"抱歉,会议拖久了。"他抖落伞上的水珠,将公文包放在接待台上,"今天怎么样?有客户吗?"


    许卿皖递给他一条毛巾:"两个咨询婚纱照的,一个商业拍摄的询价。"她顿了顿,"都没当场签合同。"


    江斯年擦头发的动作停顿了一下,但很快恢复笑容:"没关系,起步阶段都这样。"他打开公文包,取出一叠文件,"看,我拿到了明远设计的新产品线拍摄合同!"


    许卿皖接过合同,翻看金额那页——五万元,足够支付工作室两个月的租金和杂费。"你爸爸...?"


    "完全是公平竞标。"江斯年知道她想问什么,"我提交的方案击败了三家老牌摄影公司。苏雅可以做证,她参与了评审。"


    许卿皖松了口气。自从工作室开业以来,他们一直小心翼翼地避免依靠江家的人际关系,想凭实力站稳脚跟。但现实比想象中艰难——艺术区的租金高昂,客源却增长缓慢。


    "对了,"江斯年从湿外套内袋掏出一个信封,"《时尚都市》的稿费。"


    许卿皖接过信封,厚度明显比往常薄:"又降稿费了?"


    "经济不景气,所有专栏作家都减了20%。"江斯年无奈地耸耸肩,"不过编辑说下期可以给你增加两个版面。"


    许卿皖将信封放进抽屉,没说什么。这几个月来,她的杂志供稿收入成了工作室的重要现金流,虽然江斯年从不主动提,但她清楚公司账户上的数字有多紧张。


    "我去冲个澡,然后我们核对一下账目?"江斯年指了指后面的小浴室。


    许卿皖点点头,等他进去后,迅速打开电脑查看网银余额——她的个人账户上还有六万多,是这两年攒下的稿费和比赛奖金。她转了五万到工作室账户,然后关闭页面,假装什么都没发生。


    水声停止后,江斯年擦着头发走出来,换上了放在工作室的备用衣服——简单的白T恤和牛仔裤,比西装年轻许多。"饿了吗?我叫了外卖,应该快到了。"


    正说着,门铃再次响起,外卖员送来了两盒牛肉炒饭和一份青菜。他们并排坐在接待台前吃晚餐,江斯年打开电脑查看邮件,许卿皖则整理今天的客户资料。


    "皖皖,"江斯年突然说,"我想调整一下定价策略。"


    许卿皖放下筷子:"怎么调整?"


    "降低入门套餐价格,吸引更多客户。"江斯年调出一个表格,"我分析了周边十家摄影工作室的价格,我们比平均水平高15%。"


    许卿皖皱眉:"但我们的作品质量..."


    "我知道,"江斯年打断她,"但首先得让客户进门,才能展示我们的实力。"


    许卿皖明白他的逻辑,但内心抵触这种妥协。艺术创作不是商品,不该打价格战。然而看着江斯年眼下的黑眼圈,她咽下了反驳的话。"你决定吧,商业方面你比我懂。"


    江斯年感激地看了她一眼,继续埋头修改价目表。许卿皖收拾好餐盒,走到作品墙前调整几幅照片的位置。这些作品记录了工作室成立以来的点点滴滴——装修时的杂乱,第一单客户的喜悦,甚至江斯年在电脑前睡着的侧脸。她给这个系列取名《创业日记》,计划在工作室一周年时办个小展览。


    夜深了,雨势渐小。他们锁好工作室,共撑一把伞走向地铁站。江斯年的手自然地搭在许卿皖肩上,为她挡去大部分雨水。


    "明天我去见那个老人,"许卿皖突然说,"就是给我妈妈相册的那位。"


    江斯年点点头:"要我陪你去吗?"


    "不用,你约了银行谈贷款。"许卿皖靠紧他,"我自己能应付。"


    第二天上午,许卿皖按照地址找到了那间工作室。位于城西一栋老式公寓的顶层,没有电梯,她爬了六层楼梯才到达。敲门后,白发老人开了门,看到她时眼睛一亮。


    "许卿皖!我以为你不会来了。"他侧身让她进屋,"我是陈默,你母亲的导师。"


    工作室比想象中大,占据了整个顶层,采光极佳。老式但保养良好的设备整齐排列,暗房、冲洗区、后期处理区一应俱全,墙上挂满了黑白照片,风格与母亲那本相册里的如出一辙。


    "这些都是...?"许卿皖环顾四周。


    "我的作品,还有你母亲的早期习作。"陈默指向一面墙,"她是我最有天赋的学生。"


    许卿皖走近那面墙,上面是十几幅署名"林侨妍"的照片,日期都是二十多年前。这些作品构图大胆,光影处理细腻,完全看不出是学生习作。


    "她为什么放弃摄影?"许卿皖轻声问,"真的是因为结婚吗?"


    陈默叹了口气,在旧沙发上坐下:"不全是。当时有个全国青年摄影师大赛,她获得了决赛资格,作品甚至被选为展览海报。"他指了指书架上泛黄的宣传册,"但就在展览前一天,所有作品神秘失踪,她因此失去资格。"


    许卿皖拿起宣传册,封面正是母亲的一幅作品——雨中的城市,构图与她去年获奖的《雨夜》惊人地相似。


    "她怀疑是竞争对手做的,但没有证据。"陈默继续道,"打击太大,加上遇到许志刚的追求,她就渐渐放弃了摄影。"他苦笑,"讽刺的是,那个竞争对手后来成了评委会主席,就是你上次展览遇到的张明。"


    许卿皖胸口发紧。命运有时就是如此讽刺,母亲的"仇人"竟成了赞赏她作品的评论家。


    "这间工作室,"陈默环顾四周,"本来是为她准备的毕业礼物。现在,我想把它交给你。"


    许卿皖惊讶地抬头:"这...太贵重了。我不能接受。"


    "不是礼物,是传承。"陈默严肃地说,"设备老了,但还能用。位置偏僻,但足够安静。最重要的是..."他指向窗外,"视野绝佳,适合创作。"


    许卿皖走到窗边,俯瞰整个城西。雨后的阳光穿透云层,为城市镀上金色,构成一幅天然的画面。她突然理解了母亲的风格从何而来——这种俯瞰的视角,这种对光影的敏感。


    "我可以...偶尔来用用暗房吗?"她最终问道,"工作室那边设备有限。"


    陈默微笑:"随时欢迎。钥匙在桌上,密码是1225——你母亲的生日。"


    离开前,许卿皖拍了几张工作室的照片发给江斯年:"看看这个地方!"


    江斯年很快回复:"太棒了!可以用来做高端定制拍摄场地,按小时收费。"


    许卿皖摇头苦笑。这就是他们的不同——她看到艺术价值,他想到商业用途。但也许正是这种互补,让他们的工作室有了独特的竞争力。


    接下来的几个月,他们像陀螺一样忙碌。江斯年负责商业拓展和客户维护,许卿皖专注创作和拍摄。价格调整带来了更多客源,明远设计的合同也顺利完成,工作室渐渐有了稳定的收入。


    然而,创业的压力也开始显现。江斯年经常工作到深夜,有时直接在工作室沙发上过夜;许卿皖则同时应付拍摄任务和杂志供稿,黑眼圈越来越明显。他们从每天形影不离变成了有时几天才能一起吃顿饭,交流也大多围绕工作展开。


    十二月初的一个深夜,许卿皖在暗房冲洗完最后一组照片,回到工作室前厅时发现江斯年趴在电脑前睡着了,屏幕上是复杂的财务报表。她轻手轻脚地拿了条毯子给他盖上,却无意中看到屏幕上显示的数字——账户余额:-23,568.57。


    许卿皖屏住呼吸。她知道经营不易,但没想到已经亏损这么多。江斯年从未向她透露这些,总是说"慢慢会好起来"。她悄悄关闭文件,关掉电脑,然后坐在黑暗中的沙发上,思考该怎么办。


    第二天一早,她直接去了银行,取出自己最后的存款——四万元现金,然后来到工作室。江斯年已经醒了,正在煮咖啡。


    "早。"他递给她一杯,"昨天我睡着了?"


    许卿皖将信封放在桌上:"给你的。"


    江斯年疑惑地打开信封,看到现金后表情凝固:"这是...?"


    "我的积蓄。"许卿皖直视他的眼睛,"别否认,我看到账户余额了。"


    江斯年的耳朵红了:"皖皖,这是公司的事,不该用你的..."


    "公司是我们两个人的。"许卿皖打断他,"如果连这点困难都不能一起扛,还谈什么未来?"


    江斯年沉默了一会儿,最终收下信封:"我会记作你的投资,等盈利后加倍返还。"


    "随你便。"许卿皖松了口气,"现在,我们谈谈开源节流的事。"


    他们花了一整天重新规划工作室的运营策略——减少不必要的宣传支出,调整服务套餐,甚至考虑将部分空间短期出租给其他自由摄影师。艰难但必要的决定,像一剂苦药,为了更长远的健康。


    圣诞节前夕,事情出现了转机。许卿皖的《创业日记》系列被一家艺术网站报道,引来不少关注;江斯年则通过大学校友关系,拿到了一个知名服装品牌的年度拍摄合同。平安夜那天,他们终于看到账户余额变成了正数。


    "我们做到了!"江斯年兴奋地抱起许卿皖转了个圈,"第一个盈利月!"


    许卿皖笑着拍他的肩膀:"放我下来!头晕!"


    他们决定奢侈一把,去高级餐厅庆祝。烛光下,江斯年举杯致辞:"敬皖年工作室,敬我们的第一个圣诞节,敬未来无数个共同奋斗的日子。"


    许卿皖与他碰杯,红酒在杯中摇曳,映着烛光像一块流动的宝石。"敬我们。"


    晚餐后,他们散步回家,路过市中心广场的巨大圣诞树。彩灯闪烁,人潮涌动,圣诞歌声在寒冷的夜空中回荡。江斯年突然停下脚步,从口袋里掏出一个小盒子。


    "提前的生日礼物。"他递给许卿皖,"本来想等到你生日,但等不及了。"


    许卿皖打开盒子,里面是一条精致的银项链,吊坠是一个小小的相机模型,镜头部分镶着一颗钻石。"天啊..."她轻触吊坠,"太美了。"


    "我设计的。"江斯年帮她戴上,"相机是我们的缘分,钻石代表..."


    "我知道。"许卿皖转身吻他,"谢谢你。"


    项链冰凉的金属很快被她的体温温暖,贴在锁骨上,像一个小小的承诺。


    冬去春来,工作室的业务稳步增长。许卿皖开始筹备一个特别项目——"伤痕之下"家暴幸存者肖像系列。这是她多年的心愿,用镜头记录那些从暴力中重生的女性,展现她们的力量和美。


    "需要模特吗?"江斯年得知计划后问,"我可以帮忙联系妇女庇护所。"


    许卿皖摇摇头:"已经联系好了。李律师介绍了几个愿意出镜的幸存者。"她顿了顿,"我想把展览收入捐给反家暴组织。"


    江斯年理解地点头:"需要什么支持尽管说。"


    五月,许卿皖25岁生日当天,"皖年摄影工作室"举办了正式的开业典礼。虽然规模不大,但来宾质量很高——艺术评论家、杂志编辑、潜在客户,甚至还有几位小有名气的艺术家。江明远和苏雅也来了,骄傲地看着两个孩子的事业起步。


    "恭喜,"苏雅拥抱许卿皖,"你妈妈一定会为你骄傲的。"


    许卿皖穿着简单的白色连衣裙,新项链在锁骨处闪闪发光:"谢谢您一直以来的支持。"


    江明远则把江斯年拉到一旁,低声交谈。许卿皖无意中听到"求婚"、"时机"等词,心跳加速。自从薰衣草田的意外后,他们再没提起过婚姻话题,但那枚戒指一直放在江斯年的抽屉里,等待合适的时机。


    典礼结束后,他们和几个好友在工作室开了个小派对。酒过三巡,话题从工作转向生活,有人问起他们的恋爱史。


    "所以,"江斯年的大学室友调侃道,"从天台到婚纱?什么时候求婚啊?"


    众人起哄,江斯年笑着举起双手:"秘密计划中。"


    许卿皖脸红地低下头,假装整理项链,心跳如鼓。派对结束后,他们留下来收拾残局。


    "关于求婚..."江斯年突然开口。


    "不用解释。"许卿皖打断他,"我知道你会选最合适的时机。"


    江斯年感激地看了她一眼,然后从背后环抱住她,两人一起看向窗外的城市灯火。"知道吗,"他轻声说,"我每天都在感谢那个让我上天台的巧合。"


    许卿皖靠在他怀里,感受着他的心跳。六年了,从高中到大学再到创业,他们经历了太多——家暴、诉讼、母亲的离世、创业的艰辛...但每一步都让他们更紧密地联结在一起。


    "对了,"江斯年突然想起什么,"我妈问我什么时候带你回家吃饭,说有事商量。"


    许卿皖点点头:"周末如何?我也想请教她关于公益展览的事。"


    周末晚餐时,苏雅和江明远显得异常热情,不断询问工作室的近况和未来计划。直到甜点上桌,苏雅才切入正题。


    "皖皖,"她犹豫了一下,"你和斯年...有结婚的计划吗?"


    许卿皖差点被果汁呛到,江斯年则无奈地喊了声"妈!"。


    "别误会,"江明远赶紧解释,"只是...如果你们有打算,我们可以帮忙准备。房子、婚礼、蜜月..."


    "爸,"江斯年打断他,"我们会自己安排的。"


    苏雅意味深长地看了儿子一眼:"26岁是个好年纪,既不太早也不太晚。"


    回家的路上,许卿皖和江斯年都沉默不语。直到进了公寓门,江斯年才开口:"别在意他们的话,按我们自己的节奏来。"


    许卿皖点点头,但心里明白——婚姻迟早要提上日程。那枚戒指和父母的暗示,都指向一个即将到来的转折点。


    睡前,她站在浴室的镜子前,看着脖子上的项链。小小的相机吊坠记录着他们的故事,而未来,还有更多画面等待被定格。无论江斯年选择何时求婚,她都知道自己的答案早已确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