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4章 摄影大师的关注

作品:《与他的相识

    四月的阳光透过落地窗照进画廊,为白色墙面镀上一层金色。许卿皖站在展厅中央,看着工作人员悬挂她的最后一幅作品——《晨曦中的校园》。这是她首个校外个人摄影展"光与影的对话"的布置现场,距离正式开幕还有三天。


    "高度可以吗?"工作人员调整着相框的位置。


    许卿皖后退几步,眯起眼睛审视:"再往左两厘米...好,完美。"


    这幅作品拍摄于一个寒冷的冬日清晨,初升的太阳将校园图书馆的玻璃幕墙染成金红色,而地面上的积雪仍泛着幽蓝。冷暖色调的对比,静止的建筑与流动的光影,构成了她最满意的作品之一。


    "许小姐,"画廊经理走过来,"《城市日报》的记者想预约明天采访,您有时间吗?"


    许卿皖点点头,心跳微微加速。虽然已经在校园内小有名气,但接受正规媒体采访还是第一次。"没问题,上午十点可以吗?"


    经理记下时间离开了。许卿皖环顾四周,二十幅作品已经各就各位,从早期的黑白街景到近期充满色彩的城市风光,记录了她这两年来的风格演变。展览的主题"光与影的对话"正是她创作理念的核心——在明暗对比中寻找平衡,在冲突中发现和谐。


    手机震动起来,是江斯年的消息:"布置得怎么样了?需要帮忙吗?"


    许卿皖微笑着回复:"快好了。你实习结束了吗?"


    "刚下班,马上过来。"


    半小时后,江斯年推开画廊的玻璃门,西装革履,领带微微松开,手里还提着一个精致的纸袋。他看上去比实际年龄成熟许多,这是他在知名投资银行实习两个月后的变化。


    "给,"他递过纸袋,"猜你还没吃午饭。"


    许卿皖接过袋子,里面是她最喜欢的鸡肉沙拉三明治和一杯冰拿铁。"谢谢,你怎么知道我没吃?"


    "因为你从来不会在布展时记得吃饭。"江斯年笑着帮她捋了捋额前的碎发,"怎么样,都准备好了吗?"


    许卿皖点点头,带他参观每一幅作品。江斯年认真地听着她解释创作背景和技术细节,不时提出专业的问题。这两年多来,他从一个对摄影一窍不通的门外汉,变成了她最忠实的观众和最犀利的评论家。


    "这幅是新作的?"江斯年在一张黑白照片前停下。画面中是一个老人在公园长椅上喂鸽子的背影,晨光将他的轮廓镀上一层银边,鸽群在他周围形成动态的圆形。


    "嗯,上周拍的。"许卿皖站到他身边,"那天本来要去拍日出,结果看到这个场景..."


    "构图很棒,"江斯年真诚地评价,"动静结合,而且..."他指了指照片角落几乎不可见的一个小女孩身影,"这个点睛之笔让整个画面有了故事性。"


    许卿皖惊讶地看着他。这个细节连她的教授都没有注意到。"你怎么..."


    "因为我了解你的风格。"江斯年微笑,"你从来不会随便拍''漂亮''的照片,每张作品都在讲述什么。"


    这句话让许卿皖心头一暖。被理解,尤其是被最亲近的人理解,是一种难以言喻的幸福。


    "对了,"江斯年突然想起什么,从公文包里拿出一个长方形的盒子,"实习第一个月工资买的,本来想等展览开幕再送你,但觉得你可能现在就用得上。"


    许卿皖好奇地接过盒子,打开后倒吸一口冷气——里面是一个徕卡Summilux 50mm f/1.4镜头,专业摄影师梦寐以求的器材,价格不菲。


    "这...太贵重了!"许卿皖小心翼翼地触摸镜头的金属表面,"你第一个月工资就买这个?"


    江斯年耸耸肩:"反正我也没什么特别想买的东西。"他顿了顿,"而且,看着你用这个拍出好作品,比我自己花钱买什么都开心。"


    许卿皖不知道该说什么,只能紧紧抱住他,将脸埋在他胸前,闻到他身上淡淡的古龙水香气混合着阳光的味道。"谢谢你,"她闷声说,"我会用它拍出最好的作品。"


    "我知道你会的。"江斯年轻抚她的后背,"来,试试看?"


    许卿皖将新镜头装在她的徕卡机身上,调整参数,然后对准江斯年按下快门。取景框中的他站在画廊的落地窗前,阳光为他镀上一层金边,嘴角带着温柔的笑意。这张照片后来成为她最珍爱的作品之一,取名为《我的光》。


    "完美。"许卿皖查看显示屏上的成片,"色彩还原和锐度都无可挑剔。"


    "那给我看看。"江斯年凑过来,下巴轻轻搁在她肩上,"哇,我这么上镜吗?"


    许卿皖轻推他一下:"少臭美了。"但心里知道,他确实很上镜——那种不经意的帅气,不需要刻意摆pose就能拍出好照片。


    他们继续在画廊里忙碌,调整灯光和作品说明牌的位置。江斯年虽然不懂艺术,但有出色的组织能力,很快帮她把杂乱的宣传材料整理得井井有条。


    "对了,"整理间隙,江斯年突然说,"实习公司给了我转正的机会,毕业后可以直接入职。"


    许卿皖停下手中的工作,转向他:"真的?太棒了!"她由衷地为他高兴,"是分析师的职位吗?"


    "嗯,初级分析师,起薪也不错。"江斯年点点头,但表情有些复杂,"不过..."


    "不过什么?"


    江斯年深吸一口气:"我在想我们的计划...毕业后开摄影工作室的事。如果接受这份工作,可能需要推迟几年。"


    许卿皖沉默了一会儿。他们确实讨论过毕业后一起创业的可能性——她负责创作,他负责经营。但这个计划一直很模糊,更像是一个遥远的梦想,而非切实可行的方案。


    "这是个难得的机会,"她最终说道,"你应该接受。工作室的事可以慢慢筹划。"


    江斯年看着她:"你确定吗?我不想让你觉得我..."


    "江斯年,"许卿皖打断他,握住他的手,"我们还有很长的路要走。你先在金融行业积累经验和人脉,我继续提升摄影技术,等时机成熟再开工作室也不迟。"


    江斯年的表情放松下来:"你真的这么想?"


    "当然。"许卿皖微笑,"而且,我也有好消息。《时尚都市》杂志邀请我做特约摄影师,每月提供两到三组街拍作品。"


    "太棒了!"江斯年一把抱起她转了个圈,"我就知道你会成功!"


    许卿皖笑着拍他的肩膀:"放我下来!这是高雅的艺术场所!"


    他们像两个孩子一样在空荡的画廊里嬉闹,直到经理回来才恢复正经。但许卿皖心里明白,无论外表多么成熟,在彼此面前,他们永远可以保持那份最初的纯真和快乐。


    接下来的三天,许卿皖忙得脚不沾地——接受采访、确认开幕细节、准备演讲内容。江斯年虽然工作繁忙,但每天都会抽时间过来帮忙,有时带着晚餐,有时只是安静地陪在她身边。


    开幕当晚,画廊门口排起了长队。除了艺术院校的师生和业内人士,还有许多普通观众被媒体报道吸引而来。许卿皖穿着简单的黑色连衣裙,站在入口处迎接来宾,手心冒汗但面带微笑。


    "紧张吗?"江斯年在她耳边低语,西装笔挺地站在她身旁。


    许卿皖点点头,悄悄握住他的手寻求支持。他的手温暖而稳定,给了她面对人群的勇气。


    "别担心,"江斯年捏了捏她的手指,"你的作品会说话。"


    确实如此。随着观众涌入展厅,赞叹声此起彼伏。许卿皖的作品有一种特殊的魅力——技术上无可挑剔,情感上又能引起共鸣。那些光影交织的瞬间,仿佛在讲述每个人内心深处都熟悉的故事。


    "许小姐,"一位戴着圆框眼镜的中年男子走过来,"我是《艺术评论》的编辑张明。你的作品让我想起一位老友的风格。"


    许卿皖礼貌地微笑:"谢谢,您指的是哪位摄影师?"


    "林侨妍,"张明回答,"二十年前很有潜力的新锐摄影师,后来不知为什么销声匿迹了。"


    许卿皖的心跳漏了一拍:"她...是我母亲。"


    张明惊讶地睁大眼睛:"天啊,难怪!那种对光影的敏感度,那种构图方式...太像了。"他摇摇头,"你母亲是个天才,可惜..."


    "可惜什么?"许卿皖追问。


    "可惜她结婚后就放弃了摄影。"张明遗憾地说,"我们当时都期待她能成为一代大师。"


    许卿皖胸口发紧。她想起母亲那些被束之高阁的相机,那些偶尔流露出的对摄影的怀念,以及最终被许志刚扼杀的天赋和梦想。


    "她一直鼓励我学摄影,"许卿皖轻声说,"我想,这算是延续她的梦想吧。"


    张明若有所思地点点头:"有趣的是,命运有时就是这样轮回。"他递给她一张名片,"如果有兴趣,我很想约你做一期关于母女两代摄影师的专题。"


    许卿皖接过名片,答应会考虑这个提议。这个意外的相遇让她思绪万千——如果母亲没有遇到许志刚,如果她没有放弃摄影,人生会有怎样的不同?但转念一想,如果没有那些曲折,或许也不会有现在的她,不会有这个展览,不会有与江斯年的相遇...


    "在想什么?"江斯年递给她一杯香槟,打断了她的思绪。


    许卿皖摇摇头:"没什么,只是...感慨命运的神奇。"


    展览持续到晚上九点,结束时许卿皖已经精疲力尽,但内心充满成就感。她的作品得到了专业人士和普通观众的一致好评,甚至有几幅已经标上了"已售"的红点。


    "成功了!"最后一个客人离开后,江斯年兴奋地抱住她,"我就知道会成功!"


    许卿皖靠在他怀里,疲惫但满足:"谢谢你,没有你我做不到这些。"


    "胡说,"江斯年轻轻吻她的额头,"你比你自己想象的强大得多。"


    他们收拾好展品和资料,离开画廊时已是深夜。城市的霓虹灯在雨后的地面上投下斑斓的倒影,许卿皖突然停下脚步,拿出相机拍下这一幕。


    "永远在工作。"江斯年笑着摇头。


    "职业病。"许卿皖收起相机,挽住他的手臂,"饿了吗?我想吃火锅。"


    他们找到一家还在营业的火锅店,点了鸳鸯锅和各种配菜。热腾腾的蒸汽中,许卿皖的脸颊渐渐恢复血色,眼睛在灯光下闪闪发亮。


    "今天那个编辑说的话,"她夹起一片肥牛放进锅里,"关于我妈妈的事...让我想了很多。"


    江斯年专注地听着,给她碗里添了些青菜。


    "我在想,如果她当年没有放弃摄影,现在会是什么样子?"许卿皖搅动着碗里的蘸料,"也许会成为知名摄影师,也许会有自己的工作室..."


    "但你不会存在,"江斯年指出,"至少不会是现在的你。"


    许卿皖点点头:"是啊,命运就是这样奇妙。失去一些,得到一些。"她抬头看向江斯年,"有时候我会想,如果那天你没有上天台..."


    "我会的。"江斯年坚定地打断她,"无论重来多少次,我都会找到你。"


    这个回答让许卿皖眼眶发热。她低头吃菜,掩饰自己的情绪波动。两年来,她已经学会接受爱和关怀,但偶尔仍会被这种毫无保留的坚定所震撼。


    "对了,"江斯年转移话题,"我爸妈问你这周末有没有空,想请你吃饭庆祝展览成功。"


    "当然有。"许卿皖微笑。江家已经成为她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填补了失去父母的空白。


    晚餐后,他们散步回学校。春夜的风带着花香,路灯将两人的影子拉得很长。许卿皖突然想起什么,从包里拿出相机:"等等,我们还没用新镜头拍合影呢。"


    她找了个路灯下的长椅,设置好相机参数和定时器,然后跑回江斯年身边。十秒后,快门声响起,定格了这一刻——她靠在他肩头微笑,他低头看她,眼中满是温柔。背景是模糊的城市灯光,像一片星海。


    "完美。"许卿皖查看成片,"这张我要洗出来放大,挂在床头。"


    江斯年笑着搂住她的肩膀:"那我每天去你宿舍都能看到自己,多自恋啊。"


    "少来,"许卿皖轻推他,"是你先开始收集我所有照片的。"


    他们边走边聊,讨论着未来的计划——江斯年的工作,许卿皖的杂志合作,以及长远来看可能的摄影工作室。这些计划有的实际,有的遥远,但都充满希望。


    回到宿舍楼下,江斯年像往常一样轻吻她的额头:"晚安,大摄影师。做个好梦。"


    许卿皖踮起脚尖,在他唇上轻轻一吻:"晚安,我的光。"


    这个称呼脱口而出,却意外地贴切。看着他离去的背影,许卿皖心中涌起一股坚定的信念——无论未来如何,他们都会一起面对,就像这两年来共同走过的每一步一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