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章 摄影天赋的绽放
作品:《与他的相识》 清晨六点半,闹钟还没响,许卿皖就睁开了眼睛。窗外,十一月的阳光刚刚染亮天际,给校园的梧桐树镀上一层金边。她轻手轻脚地起床,生怕吵醒还在熟睡的室友们。
洗漱完毕,许卿皖从衣柜里取出那件米色针织衫——江斯年上周送她的生日礼物。穿上后,她对着镜子整理了一下衣领,嘴角不自觉地上扬。镜中的女孩比一年前丰润了些,眼中的阴霾被一种柔和的光彩取代。
手机屏幕亮起,是江斯年的消息:"楼下等你。"
许卿皖拿起早已准备好的相机包和外套,悄悄离开宿舍。晨风带着初冬的寒意,她裹紧外套,看到江斯年站在宿舍楼下的银杏树旁,手里提着两个保温杯和一个纸袋。
"早。"江斯年微笑着递过一杯热腾腾的豆浆,"温度刚好。"
许卿皖接过杯子,热气氤氲中看到他冻得发红的鼻尖:"等了多久?"
"刚到。"江斯年显然在撒谎,他的头发上还沾着晨露,"今天去哪采风?"
自从正式确立恋爱关系后,他们养成了周末清晨一起外出拍照的习惯。江斯年总是提前准备好早餐和热饮,陪许卿皖去她选定的地点拍摄日出或晨景。作为交换,许卿皖会帮他整理一周的学习笔记——虽然江斯年从没主动要求过。
"东湖公园吧,"许卿皖小口啜饮着豆浆,"听说那里的银杏叶正黄。"
他们乘坐早班公交车来到东湖公园。园内几乎没有人,只有几个晨练的老人。金黄的银杏叶铺满小径,像一条流动的黄金河流。许卿皖立刻进入工作状态,调整相机参数,寻找最佳角度。
江斯年安静地跟在后面,偶尔递上一块三明治或指出一个有趣的光影效果。他从不干扰许卿皖的创作,只是在她需要时提供恰到好处的支持。
"这个角度。"许卿皖突然蹲下,镜头对准一片落在石凳上的银杏叶,背景是虚化的湖面和朝阳。她按下快门,满意地查看效果。
江斯年凑过来看显示屏:"完美。叶子上的露珠像钻石一样。"
许卿皖微笑,继续寻找下一个拍摄目标。与一年前相比,她的作品风格有了微妙的变化——不再聚焦于阴暗和伤痕,而是开始捕捉生活中的美好瞬间。教授称这种转变为"从解构到重建",并鼓励她沿着这个方向继续探索。
拍完一卷胶片后,他们在湖边的长椅上分享江斯年准备的早餐:三明治、水煮蛋和切好的水果。简单却营养均衡,就像江斯年这个人一样可靠而周到。
"下周辩论赛决赛,"江斯年剥好一个水煮蛋递给许卿皖,"要来看吗?"
"当然。"许卿皖接过鸡蛋,"什么辩题?"
"''科技发展是否使人更孤独''。"江斯年做了个鬼脸,"我方的立场是''不孤独'',但私下觉得反方更有说服力。"
许卿皖轻笑:"为什么?"
"因为..."江斯年犹豫了一下,"如果没有遇见你,我可能会是那种整天对着电脑屏幕,却不知道怎么和人建立真实联系的科技宅。"
这个回答让许卿皖心头一暖。她想起第一次在天台见到江斯年的样子——那个看似完美却保持距离的优等生,如今却能如此坦率地表达情感。也许,这段关系改变的不仅仅是她一个人。
回校的路上,许卿皖靠在江斯年肩头小憩。公交车颠簸的节奏和透过车窗的阳光让她昏昏欲睡。半梦半醒间,她感觉到江斯年轻轻将她的头调整到一个更舒适的位置,动作小心翼翼,像是捧着什么易碎的珍宝。
下午,他们去了江斯年家。这是许卿皖第一次以"女朋友"的身份正式拜访,江明远和苏雅准备了丰盛的晚餐。餐桌上,苏雅不停地给许卿皖夹菜,江明远则询问她摄影学习的进展,气氛轻松而温馨。
"皖皖,"饭后,苏雅拿出一个相册,"想给你看些东西。"
许卿皖好奇地翻开相册,里面是林侨妍大学时期的照片——有些是校园活动的抓拍,有些是摄影课的作业。看到母亲年轻时的笑脸,许卿皖的指尖微微发抖。
"她很有天赋,"苏雅轻声说,"特别是人像摄影,能捕捉到模特最真实的一面。"她翻到一页,"看这张,是我和她一起去写生时拍的。"
照片中的苏雅坐在画板前,专注地描绘远处的山景,侧脸线条柔和而坚定。许卿皖从未见过这样的母亲——自信、专注,眼中闪烁着对艺术的热爱。
"谢谢您,"许卿皖轻声说,"这些照片...很珍贵。"
苏雅轻轻拥抱她:"她一直活在你身上,皖皖。不仅是外貌,还有那种看待世界的方式。"
晚上,江斯年送许卿皖回宿舍。月光下,两人的影子在地上交织在一起,时而分开,时而重合。
"下周艺术节,"许卿皖突然说,"我的作品被选为主展区展示了。"
江斯年惊喜地看着她:"真的?太棒了!什么系列?"
"''重生''。"许卿皖解释道,"就是这半年拍的那些...关于希望和新生的照片。"
"这个名字很贴切。"江斯年握住她的手,"就像你一样。"
艺术节当天,校园里人头攒动。许卿皖的"重生"系列被安排在美术馆主厅入口处,十幅精心挑选的作品按时间顺序排列,记录了她从阴郁到明朗的视角转变。
第一张拍摄于母亲去世后不久——一株从混凝土裂缝中生长的小草,黑白处理,只有草尖的一点新绿保留了颜色;最后一张则是近期拍摄的校园日出,金色的阳光洒在图书馆的玻璃幕墙上,充满希望和力量。
"许卿皖同学?"一个陌生的女声从身后传来。
许卿皖转身,看到一位戴着黑框眼镜的中年女性,胸前挂着评委的证件。
"我是美术学院摄影系的林教授,"女人微笑着说,"你的作品很有感染力,特别是这种渐变的处理方式。"她指着中间一幅照片,"从绝望到希望,不是突变而是渐变,非常真实。"
许卿皖道谢,心跳加速。这位林教授是业内知名的评论家,能得到她的赞赏是莫大的荣幸。
"有兴趣参加下个月的青年摄影师扶持计划吗?"林教授递给她一张名片,"我觉得你的视角很独特。"
许卿皖接过名片,手指微微发抖:"谢谢您,我会认真考虑的。"
林教授点点头离开了。许卿皖站在原地,一时不敢相信刚才发生的事。青年摄影师扶持计划是业内最具影响力的新人项目,往年只招收研究生,今年首次向本科生开放。
"怎么了?"江斯年拿着两杯果汁走过来,看到许卿皖的表情,"发生什么好事了?"
许卿皖将名片递给他:"林教授邀请我参加青年摄影师计划。"
江斯年瞪大眼睛,随即给了她一个拥抱:"我就知道!你太棒了!"他松开她,兴奋地说,"我们应该庆祝一下,今晚去吃火锅怎么样?"
许卿皖笑着点头,心中涌起一股暖流。江斯年总是这样,为她的每一个小成就由衷地高兴,仿佛那些成功也是他自己的。
艺术节闭幕式上,"重生"系列获得了一等奖。许卿皖站在领奖台上,聚光灯照在脸上,台下的掌声如潮水般涌来。她看到江斯年站在第一排,举着手机录像,脸上是掩饰不住的骄傲。
"这个系列记录了我生命中的一段旅程,"许卿皖简短地发表获奖感言,"从黑暗走向光明的过程。感谢所有帮助过我的人,你们是我镜头下的光。"
回到座位后,江斯年紧紧握住她的手:"说得真好。"
许卿皖靠在他肩上,突然感到一阵疲惫。这一天的情绪起伏太大,从紧张到兴奋,现在只剩下一种奇异的平静。她想起母亲日记中的那句话:"希望看到女儿穿着毕业服的样子"。现在,母亲至少能看到她站在领奖台上的样子了。
颁奖结束后,他们和许卿皖的室友们一起去吃了火锅。席间,林小雨不停地讲述许卿皖获奖时她有多激动,仿佛得奖的是她自己。许卿皖安静地听着,不再像以前那样对成为焦点感到不适。
"对了,"回校的路上,江斯年突然说,"下周是我爸妈的结婚纪念日,他们想邀请你一起庆祝。"
许卿皖惊讶地看着他:"这...这是家庭聚会,我去合适吗?"
"当然,"江斯年理所当然地说,"你已经是家里的一员了。"
这句话让许卿皖心头一热。自从母亲去世后,她第一次有了"家"的感觉——不是指宿舍,而是一个真正意义上的家庭,有长辈的关爱,有爱人的陪伴。
结婚纪念日那天,许卿皖穿了一条简单的蓝色连衣裙,带着自己烤的小饼干来到江家。苏雅在门口热情地拥抱她,江明远则笑着接过饼干盒:"闻起来很棒,林侨妍的配方?"
许卿皖点点头:"妈妈教我的。"
晚餐是江明远亲自下厨准备的,据说是他和苏雅第一次约会时吃的菜单。席间,他们分享了许多有趣的往事——如何相识,如何克服家庭反对走到一起,如何在事业起步期相互扶持。
"婚姻就像合伙开公司,"江明远举杯说,"需要明确的分工,也需要共同的目标。"
"还需要很多很多的爱和耐心,"苏雅补充道,温柔地看着丈夫,"特别是在困难时期。"
许卿皖安静地听着,偶尔被逗笑,更多时候是羡慕。她从未见过这样的家庭关系——平等、尊重、充满爱意。这让她不禁想象,如果母亲当年遇到的是像江明远这样的男人,人生会有怎样的不同?
饭后,苏雅拿出家庭相册,给许卿皖看江斯年从小到大的照片。从婴儿时期的圆润可爱,到青春期的瘦长笨拙,再到高中时的俊朗挺拔,每一阶段都被完整记录。
"这张是他第一次参加辩论赛,"苏雅指着一张照片,"紧张得把稿子都拿反了。"
许卿皖忍俊不禁,江斯年则假装抗议:"妈!说好不提这事的!"
笑声中,许卿皖突然注意到书架上有一个陌生的相册,封面是手写的"皖皖作品"。她好奇地走过去,江明远会意地取下相册递给她:"斯年的收藏。"
翻开第一页,许卿皖屏住了呼吸——这是她高中时的摄影作品,有些连她自己都没有保存。往后翻,是她在大学里的每一幅作品,按时间顺序排列,旁边还有江斯年手写的日期和简评。
"这是..."许卿皖的声音哽咽了。
"从高中起,他就收集了你的每一张照片,"苏雅轻声解释,"每次你发表新作品,他都会打印出来保存。"
许卿皖看向江斯年,他耳根通红,罕见地露出窘迫的表情:"只是...觉得应该留着。"
最后一页是许卿皖获奖的"重生"系列照片,旁边贴着一张剪报——艺术节获奖报道,她的照片被印在报纸上。江斯年在下面写道:"她终于看到了自己的光芒。2020.11.15"
许卿皖的眼泪终于落下。这个男孩,从最初相遇时就相信她的才华,即使在她自己都不相信的时候。这种无条件的支持,比任何赞美都更令她感动。
回校的路上,许卿皖紧紧握着江斯年的手,久久没有说话。月光下,他的侧脸线条分明,睫毛在脸上投下细小的阴影。
"谢谢你,"她最终轻声说,"为了所有的一切。"
江斯年微笑,将她的手握得更紧:"不用谢。看着你一步步走出来,找到自己的路,是我最大的幸福。"
那一刻,许卿皖突然明白了什么是爱——不是轰轰烈烈的表白,不是浪漫的烛光晚餐,而是日复一日的陪伴和支持,是在你最需要时伸出的那双手,是有人愿意收藏你生命中的每一个重要瞬间。
宿舍楼下分别时,江斯年轻轻吻了吻她的额头:"晚安,未来的大摄影师。"
许卿皖微笑着目送他离开,心中充满了一种奇异的平静和满足。曾经的伤痛仍在,但不再是她生命的全部。就像她的"重生"系列所展示的那样,光明终会穿透黑暗,带来新的希望和可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