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57章 拉链

作品:《不争宠的皇后突然无敌了

    楚昭宁的书房里,各种布料样品被钉在木板上,或摊在桌上。


    桌上排列着几只小瓷碗,里面盛着不同的液体。


    清澈刺鼻的桐油、温润柔滑的蜂蜡、还有几种青囊找来的、粘度各异的植物树脂汁液。


    旁边放着几块小木片,用于涂抹测试。


    楚昭宁的目标明确,让捻蜡绸具备更强的防风防水性能,同时尽量保持一定的柔韧度,不至于像盔甲般僵硬。


    最初的尝试简单粗暴。


    她让玉簪直接用小刷子将桐油均匀涂刷在一块捻蜡绸样本上,然后悬挂晾干。


    结果显而易见,布料变得硬邦邦,能轻易立起来,油膜覆盖处确实滴水不漏。


    但折叠几下便发出脆响,出现了细小的裂纹,浓烈的桐油味经久不散。


    “失败。”楚昭宁面无表情地记录下现象,“过度僵硬,易脆裂,气味不佳。”


    接着尝试纯蜂蜡。


    将蜂蜡加热融化后快速涂抹,趁热用熨斗低温熨烫,试图让蜡液渗入纤维。


    效果比桐油稍好,布料保持了部分柔软,防水性也不错,但手感油腻。


    青囊提醒道:“姑娘,蜂蜡遇体温易软化粘连,西北若遇风沙,恐会沾满沙尘,难以清理。”


    接下来,楚昭宁开始尝试混合。


    桐油与蜂蜡以不同比例混合加热,搅拌均匀后涂抹。


    比例的控制需要极其精准,油多则硬脆,蜡多则易粘。


    经过无数次调试,她终于找到一个相对平衡的点,七分蜂蜡,三分桐油,再加入极少量的松脂粉末混合加热。


    用这个配方处理过的捻蜡绸样本,晾干后,手感虽仍比原布硬挺,但已可弯曲折叠而不开裂。


    表面形成一层哑光的薄膜,泼上少许水,水珠如荷叶般滚落。


    用力揉搓后,薄膜未有脱落迹象。


    置于稍暖的掌心下片刻,虽有轻微软化,但并未变得粘腻。


    楚昭宁在那块样本上标记好配方比例。


    这或许不是最优解,但已是目前条件下能找到的最可行的方案。


    她将这块处理好的样本交给三等丫鬟垂丝:“送去绣房,告诉管事,按这个配方和工艺,先处理十匹捻蜡绸。务必注意防火,通风处理。”


    布料的问题暂告一段落,另一个难题接踵而至:如何封闭衣物?


    传统的盘扣、系带,在狂风中都可能被吹开,缝隙极易钻入风沙。


    楚昭宁理想中的闭合方式,是拉链。


    金属的齿牙紧密咬合,拉头一滑到底,严丝合缝,防风防沙,开合迅捷。


    但那玩意儿需要高度一致的金属齿链成型技术、精细的拉头内部结构、以及顺畅的滑动设计……


    以当下的工艺水平,不知道能不能制作出来?


    她蹙紧眉头,手指无意识地在光滑的桌面上反复画着拉链齿牙那细微的钩状结构。


    “不行,直接复制后世拉链不现实。”她很快否定了这个想法。


    “必须简化,找到替代方案,或者…设计一个这个时代能做出来的类似物。”


    她猛地坐直身体:“琼枝,磨墨。”


    “是,姑娘。”琼枝立刻应声。


    楚昭宁铺开一张新的宣纸,提起兼毫笔,蘸饱了墨汁,开始飞速地勾勒起来。


    她先画了一条长长的布带。


    然后在布带边缘,画上一排密集的、方向相反的“C”形或“G”形的小金属钩。


    “或许…可以用铜丝弯制?手工弯制,难以保证完全一致,但如果模具精准……”


    接着,她又在旁边画了另一条布带,上面则是一排对应的小金属环。


    “钩子扣入环中?不,这样无法滑动开合,只能算是一种复杂的扣襻……”


    她涂掉,重新画。


    这次,她画的是两条布带,边缘都嵌着连续的、造型奇特的金属齿牙,一边是微微凸起的牙头,另一边是凹陷的牙槽。


    关键在于拉头。


    她在旁边画了一个小小的、类似箭头的物体,内部结构被她用极细的笔触描绘出来。


    上下各有引导槽,中间有一个狭窄的“Y”型通道。


    “拉头向上移动时,‘Y’型的狭窄通道迫使两侧齿牙的凸起和凹陷部分紧密嵌合在一起,向下拉时,则引导它们分离。”她喃喃自语,笔尖如飞。


    但这其中的精度要求太高了。


    齿牙的形状、大小、间距必须高度一致。


    拉头内部引导槽的宽度、角度必须分毫不差。


    否则要么拉不动,要么咬合不紧,要么直接卡死。


    “工匠…需要最顶级的金银细工工匠和铁匠。”楚昭宁放下笔,揉了揉发胀的额角,“而且,必须把图纸画得尽可能详细、易懂。”


    她一连几日都埋首于书案,废寝忘食地绘制拉链的分解图。


    齿牙的三视图、尺寸标注。


    拉头的爆炸图,每一个零件的形状、厚度。


    甚至还包括了将齿牙固定于布带上的方式,,她设计了极小的铜钉或铜环包边。


    图纸越来越厚,越来越复杂。


    连最擅长女红的玉簪看了都眼花缭乱。


    楚昭宁也知道这很难。


    她叫来林嬷嬷。


    “嬷嬷,你亲自去找几个有名的金银匠师傅,和张铁锤,问问他们,看看我画的这些东西,能不能做得出来。”


    她把一叠精心绘制的图纸交给林嬷嬷,“告诉他们,不惜工本,用什么材料都行,主要是要能实现开合。”


    “先试着做一尺长看看。若有什么不明白的,让他们派个老师傅来问我。”


    “是,姑娘。老奴这就去办。”林嬷嬷看着那叠前所未见的图纸,小心翼翼地接过,匆匆离去。


    打发走了林嬷嬷,楚昭宁并没有停下来等待。


    这种尝试很可能失败,或者需要反复修改很久。


    她必须做多手准备。


    她开始设计第二套方案,基于现有技术的强化方案。


    她让绣房用那处理好的涂层捻蜡绸,制作一种特殊的覆盖层。


    在衣襟的重叠处,内部缝上坚韧的皮条,外部则做一道宽大的、同样材质的防风襟,边缘缝上密集的铜扣或坚固的布纽。


    穿着时,先将内襟的皮条系紧,再将外层的防风襟严密地扣上,形成双重保护。


    虽然依旧不如拉链便捷,但防风效果应远胜普通盘扣。


    同时,她也开始构思保暖层。


    鸭绒鹅绒自然是首选,轻便保暖。


    她设计了立衬工艺的夹层,避免羽绒堆积不均。


    甚至想到了可拆卸的内胆,以便于清洁和适应不同天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