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21章 肉松和方便面
作品:《不争宠的皇后突然无敌了》 翌日清晨,琼琚院不似往常那般静谧。
天才蒙蒙亮,楚昭宁竟破天荒地地没有赖床。
或许是昨日二哥描述的场景太过深刻,她躺在床上翻来覆去,一夜都没睡踏实。
用过早膳,楚昭带着青囊和云锱,径直往府中大厨房走去。
大厨房早已热火朝天。
几十号人各司其职,切剁声、翻炒声、蒸汽噗噗声、管事妈妈们的低声吩咐交织在一起,空气里弥漫着各种食物混杂的香气。
刘妈妈系着干净围裙,袖子挽到肘部,正指挥着几个厨娘处理今日采买回来的鲜肉。
一见楚昭宁进来,她的脸上立刻堆满笑。
忙放下手中的活计,在围裙上擦着手迎上来:“五姑娘,您怎么来了?有什么想吃的,遣个小丫鬟来说一声,老奴给您做好了送去便是。”
楚昭宁摆摆手,目光已经在厨房里扫了一圈:“刘妈妈,不必多礼。我今日来,是想请你帮我做几样新吃食。”
刘妈妈愣了一下,随即笑道:“姑娘想做什么?是沁芳斋要准备上新品吗?”
“不是,是给元哥儿准备些干粮。”楚昭宁摇摇头,从青囊手中接过那张单子,指着第一项:“先做这个,肉松。”
“肉松?”刘妈妈接过单子,看着上面的描述,“精瘦肉…煮烂…撕细丝…调味炒干…”
她低声咀嚼着这几个词,“这像是要把肉弄得极干、极碎?倒是从未听过这种做法,新奇得很。”
“对。”楚昭宁点头,进一步解释,“要就是要炒得干干的,酥酥的,一捻就碎。”
“这样才能存放得久,直接吃可以,配粥、夹在饼里也行,既方便又能保存。”
刘妈妈是几十年的老厨娘,经验极丰富,闻言立刻心领神会:“明白了。”
“这是要做成能随身携带、耐存放的干肉糜。姑娘稍坐,我这就挑块好肉,咱们立刻试做。”
她转身走到肉案前,毫不含糊地亲自选了一大块上好的猪后腿精肉,色泽红润,纹理细腻。
她手法利落地剔净残留的筋膜,将肉洗净,然后切成拳头大小的方块。
将肉块放入一口大锅,加入几段葱、几片老姜,又淋入少许料酒去腥,加水没过猪肉,便架上灶眼大火烧开。
汤滚后,她用细网筛子仔细撇去浮沫,转而将火调小,盖上锅盖,让肉块在锅里慢慢地咕嘟咕嘟焖煮。
楚昭宁没有依言去坐下休息,她就站在一旁安静地看着。
青囊和云锱,一个记录时间,一个估算着柴火和肉料的成本。
约莫一个多时辰后,筷子能轻松插入肉块。
刘妈妈将肉捞起,晾到不烫手后,放在一个大盘子里,开始顺着纹理撕扯。
几个厨娘也来帮忙,将肉撕成尽可能细的丝。
“姑娘,您看这粗细可行?”
楚昭宁看了看:“再细些更好。”
撕好的肉丝放入一个大铁锅里,加入适量的酱油、糖、盐和少许刘妈妈自己琢磨的香料粉。
灶下换成极小的火,刘妈妈拿着大锅铲,开始不断地翻炒。
这是一个极其考验耐心的过程。
火大了容易焦糊,火小了又难以炒干。
刘妈妈全神贯注,手臂酸麻,也不敢有丝毫松懈,额角渗出了细密的汗珠。
楚昭宁也不催促,只是安静地看着,空气中渐渐弥漫开一股咸香诱人的味道。
又过了近一个时辰,锅里的肉丝从最初的湿润柔软,变得越来越干、越来越轻、越来越蓬松,颜色也变成了诱人的金棕色。
刘妈妈拿筷子夹起一点,放到小碟子里,递给楚昭宁:“姑娘尝尝,可是这个味道?”
楚昭宁放入口中,眼睛微微一亮。
口感酥松化渣,咸中带甜,肉香浓郁。
虽然她也不知道后世的肉松是什么味道,但刘妈妈做出来的味道已然极好,远超她的预期。
“就是这个,刘妈妈,您手艺真好。”她真心赞道。
刘妈妈和两个媳妇都松了口气。
炒好的肉松摊开放入一个大扁箩里晾凉,金黄酥松,堆得像一座小山,散发着诱人的香气。
接下来是方便面。
楚昭宁口述,刘妈妈理解执行。
和面、加盐、加碱(用了草木灰提纯的土碱)、揉面、醒面,然后将面团反复擀压成薄片,切成均匀的细条。
接下来是关键一步:蒸熟。
面条上锅蒸熟后,取出晾凉,然后放入滚油中快速炸至定型酥脆,捞出沥干油分。
这是楚昭宁能想到的,在没有后世的干燥设备的情况下,最快让面条脱水和定型的办法。
炸好的面条变得硬挺,颜色微黄。
另起一锅,用猪油、酱料、磨碎的虾粉、干香菇粉等炒了一个简单的酱料块。
楚昭宁让人取来一碗滚水,将一块炸好的面饼放入,盖上盖子焖了一会儿。
同时将一小块酱料放在碗底用开水冲开。
片刻后,打开碗盖,原本硬挺的面饼果然舒展开来,虽然不如现代方便面那么卷曲,但已然软化。
将面捞入调好味的汤碗里,一碗热气腾腾、香气扑鼻的古代版方便面就做好了。
楚昭宁先喝了一口汤,咸鲜可口,再吃一口面。
虽然口感略偏软韧,不如现做的筋道,但在这个时代,已是惊人的便捷美味。
她忍不住将一小碗都吃完了。
“没想到面还可以这样吃。”刘妈妈尝了一口后说道。
“味道过关了。接下来,测试保存期限。”她吩咐月丹,“取十个干净、完全干燥的宽口陶罐,用沸水烫过,彻底晾干。”
“五罐装肉松,装满,压实,罐口用油纸封好,再蒙上厚布用绳子扎紧。另外五罐,同样处理,但每罐肉松里放入一小包青囊配的干燥药材包。”
药材包主要成分是一些些吸湿的植物粉末。
“方便面也一样,面饼和汤料包分别用油纸包好,十份一组,五组放入普通木匣,五组放入垫了防潮油纸和干燥药材包的木匣。”
“所有这些罐子和匣子,都贴上标签,注明日期和存放条件。分别放在厨房阴凉处、琼琚院小库房、还有地窖里三个不同的地方。”
她思路清晰,指令明确,“每隔三天,各取出一份检查,记录是否有受潮、变质、变味、发霉等情况。”
“直到全部坏掉为止,我要知道在最恶劣的条件下,它们到底能保存多久。”
刘妈妈听得一愣一愣的,她从未想过,做吃食还要如此精细地记录和试验。
但看着五姑娘那不容置疑的神情,只能连连点头,赶紧去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