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06章 内阁议事

作品:《不争宠的皇后突然无敌了

    文渊阁议事厅内,首辅杨廷和端坐首位,双手交叠置于腹前,目光如鹰隼般扫过在座的三位次辅。


    “诸位。”杨廷和缓缓开口,“适才朝会上,陛下命户部推行新式记账法,彻查历年账册,不知各位有何高见?”


    沉默如同实质般压在议事厅内。


    杨廷和心中冷笑,这些老狐狸,一个个都修炼成了精,此刻怕是都在盘算着如何在这场风波中保全自身。


    次辅张璁慢条斯理地端起青瓷茶盏,轻轻吹开浮沫,啜饮一口。


    他眼皮微垂,仿佛对茶水的兴趣远大于朝政。


    这位建极殿大学士最擅长的就是装聋作哑。


    “张阁老。”杨廷和直接点名,“你执掌户部多年,对此事当有见解。”


    他故意提及张璁的过往,这是明晃晃的试探。


    张璁放下茶盏,抬起眼,目光平静如水,却暗藏锋芒:“杨公此言差矣。老夫虽曾掌户部,但如今已是陈年旧事。”


    “郑行之既为现任尚书,自当由他主持。”他抬眼,目光平静如水,“更何况,陛下圣意已决,我等臣子,遵旨便是。”


    滴水不漏的回答让杨廷和心中暗叹。


    这位老狐狸果然不肯轻易表态,既撇清了自己的干系,又摆出一副忠君体国的姿态。


    他转向另一位次辅,决定换个突破口:“李阁老以为如何?”


    文华殿大学士李东阳翘着二郎腿,云锦官袍下露出做工精致的鹿皮靴尖。


    闻言笑道:“杨公何必急于一时?户部改制非一日之功,且看郑尚书如何施为便是。”


    他顿了顿,意味深长地补充,“倒是那位宁国公府的五姑娘,小小年纪竟有如此才学,着实令人惊叹。”


    说话间,他眼中闪过一丝嫉恨,虽然转瞬即逝,却被杨廷和敏锐地捕捉到了。


    杨廷和眯起眼睛,李东阳这是要把焦点从改制本身转移到楚昭宁身上。


    他不动声色地看了他一眼,想起上月李东阳侄子的差事被撤换一事,据说与宁国公府有些关联。


    看来这个李东阳与宁国公府,恐怕有些过节。


    “赵阁老?”杨廷和将目光投向最后一位次辅。


    文渊阁大学士赵贞吉低着头,正翻看手中的奏折,眉头微皱。


    听到点名,他手指一颤,险些将奏折掉落。他出生寒门,向来谨小慎微。


    “下官以为,”赵贞吉缓缓说道,“户部积弊已久,若能借机整顿,未必不是好事……”


    话未说完,他便察觉到张璁投来的锐利目光,立刻改口:“当然,具体如何施行,还需谨慎斟酌。”


    杨廷和将一切尽收眼底。


    赵贞吉的犹豫不决在他意料之中,寒门出身能爬到如今位置已属不易,哪敢轻易得罪人?


    只是那句未必不是好事,已暴露了他内心真实想法。


    这位出身贫寒的大学士,对户部那些盘根错节的利益网络早有不满。


    “陈阁老呢?”杨廷和突然问道,目光扫过空着的座位,嘴角浮现一丝冷笑。


    “陈公派人来说染了风寒,递了帖子。”张璁代为回答。


    杨廷和心中冷笑,刚刚在朝会还精神无比。


    陈以勤哪是染了风寒?分明是不愿在此时表态,怕是正在家中急召幕僚商议对策。


    户部账目一清,他那些见不得光的勾当岂不暴露无遗?


    三皇子一党的把柄,可都在户部那些账册里攥着呢。


    想到这里,杨廷和眼中闪过一丝精光,这场博弈,越来越有意思了。


    突然,议事厅外传来脚步声,一名书办轻轻叩门:“诸位大人,午时已到,可要用膳?”


    杨廷和看了看窗外日头,这才发现已议论了一上午。


    他摆摆手:“再议片刻。”


    待书办退下后,杨廷和环视众人,决定做最后的试探:“既然诸位对户部改制无明确意见,老夫便拟个遵旨办理的票拟,如何?”


    这是最后的试探,若有人真心反对,此刻必须表态。


    杨廷和的目光在三人脸上来回扫视,试图捕捉任何细微的表情变化。


    张璁端起已凉的茶,轻啜一口:“杨公做主便是。”


    李东阳伸了个懒腰:“早该如此。这等小事,何须劳师动众?”


    赵贞吉欲言又止,最终只是点了点头。


    他的内心的挣扎几乎写在脸上,既希望借机整顿户部积弊,又害怕得罪权贵。


    杨廷和不再犹豫,提笔在奏折上写下“遵旨办理”四字,笔力遒劲,墨迹淋漓。


    “既如此,今日就到这里吧。”杨廷和合上奏折,“诸位若有补充,可随时来找老夫。”


    三位次辅起身行礼,陆续退出。


    杨廷和独坐厅中,听着脚步声渐行渐远,嘴角浮现一丝冷笑。


    “杨公。”一个低沉的声音打断了他的思绪。


    杨廷和抬头,见是陈以勤的心腹王浩站在门口,恭敬行礼。


    “王主事?”杨廷和挑眉,“陈阁老不是病了吗?”


    王浩面不改色:“陈公抱恙在身,特遣下官来取今日议事的记录。”


    杨廷和心中了然。


    陈以勤这是要掌握第一手情报,又不想亲自露面。


    他指了指案几上的记事簿:“拿去吧。代老夫问候陈阁老,盼他早日康复。”


    “谢杨公。”王浩双手接过记事簿,躬身退下。


    杨廷和独坐案前沉思,这场博弈才刚刚开始。


    陈以勤要保自己的乌纱帽,张璁想置身事外。


    李东阳伺机报复,赵贞吉则暗中期待改革。


    而他杨廷和……


    “首辅大人。”书办再次叩门,“太子殿下派人来问,今日的奏折可曾批红?”


    杨廷和眼中精光一闪。


    太子,这场戏里,还有个最重要的角色没登场呢。


    “告诉来人,老夫这就去面见太子。”他起身整理衣冠,嘴角浮现一丝意味深长的笑容。


    杨廷和来到东宫时,太子萧瑾珩正在临摹《兰亭序》。


    见首辅到来,他放下毛笔,笑容温润如玉。


    “杨公来得正好,帮孤看看这‘之’字写得如何?”


    杨廷和躬身细看,赞叹道:“殿下笔力雄健,已有王羲之七分神韵。”


    太子轻笑:“杨公过奖了。”


    他挥退左右,语气一转,“今日内阁议事如何?”


    杨廷和将四位阁老的反应一一道来,特别强调了张璁的沉默和李东阳对楚昭宁的特别关注。


    太子听得认真,眼中不时闪过精光。


    离开东宫时,暮色已深。


    杨廷和抬头望天,只见乌云密布,似有山雨欲来之势。


    “要变天了啊……”他喃喃自语,嘴角浮现一丝意味深长的笑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