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99章 三个月看到成效
作品:《不争宠的皇后突然无敌了》 次日清晨,下朝后,太和殿前的汉白玉台阶上,文武百官鱼贯而出。
郑大人拢了拢官袍袖口,快步走向养心殿方向。
昨日与楚五姑娘的一席长谈,让他彻夜难眠,恨不能立刻向陛下禀报。
“郑大人留步。”高公公站在养心殿外的回廊下,笑容可掬地拦住了他,“陛下正在更衣,请大人在偏殿稍候。”
“有劳高公公。”郑大人拱手还礼,跟随高公公来到西偏殿。
偏殿内檀香袅袅。
郑大人坐在绣墩上,手指不停地在膝头敲打。
侍奉的小太监奉上茶盏,他接过来抿了一口,却尝不出滋味。
约莫一盏茶时间,高公公进来躬身:“郑大人,陛下宣见。”
郑大人下意识抚了抚官袍前襟,又正了正乌纱帽,这才迈步走向正殿。
养心殿内,徽文帝斜靠在椅子上,手里盘着一串核桃手串,听到脚步声抬起头来。
“臣郑大人叩见陛下。”郑大人恭敬行礼。
“爱卿平身。”徽文帝抬手示意,目光如炬,“昨日与楚五姑娘谈得如何?”
郑大人起身,从袖中取出一叠纸笺:“回陛下,臣受益匪浅。这是臣昨夜整理的复式记账要点,请陛下过目。”
高公公接过纸卷,呈到御案上。
徽文帝展开细看,只见纸上密密麻麻记满了数字和表格,还有各种箭头符号相互勾连,比昨日所见更加详尽。
郑大人在一旁解释道,“每笔交易需同时在两个以上账户登记,借贷必须相等。如此一来,任何一笔账目有问题,都能立即发现。”
徽文帝眼中精光一闪,手中的核桃珠子又开始转动:“此法当真如此高效?”
“臣不敢欺君。”郑大人说着又从袖中又取出一张纸,“这是楚五姑娘为臣演示的例子。比如户部收到江南税银十万两……”
徽文帝接过纸张,仔细研读。
随着目光下移,皇帝的表情从好奇逐渐变为惊讶,最后定格在赞叹上。
他轻拍桌案:“妙!”
郑大人见皇帝龙颜大悦,心中稍安,继续道:“楚五姑娘还提出,单有记账方法还不够,户部应当制定一套统一的账务准则。”
“账务准则?”徽文帝微微眯眼,目光往账册扫了一眼,“何解?”
郑大人解释道:“陛下,户部账目繁杂,各州县记账方式不一,有的记流水,有的分类目,有的甚至只记总数,导致查账时难以比对。”
“就像……”他微微蹙着眉头,“就像用不同的方言说同一件事。”
徽文帝若有所思,突然将手串拍在案上:“继续说。”
郑大人不自觉地舔了舔干燥的嘴唇:“若有一套统一的记账规则,规定各地如何记账、何时记收入、何时记支出、如何分类、如何汇总。”
“那么无论哪里的账目,都能一目了然。否则再好的方法也会因执行不一而失去效用。”
徽文帝若有所思,指尖轻轻点着账册:“这倒是个法子。”
郑大人深吸一口气,继续说道:“户部还需根据实际情况,将各项收支分门别类,设立固定科目。”
“如赋税、军费、赈灾等,每项再细分条目,确保账目清晰,便于核查。”
“账务科目目录?”徽文帝挑眉。
“正是。”郑大人第三次从袖中取出一张纸,双手奉上,“这是楚五姑娘草拟的宁国公府账目分类。”
“但户部涉及赋税、军饷、河工、赈灾等,需另行调整。”
徽文帝接过纸张,目光在上面快速扫过,又忍不住瞄了瞄郑大人的袖子。
这人怎么每次都能准确掏出想要的东西?
而且这些东西就不能一次性拿出来吗?
非要一张一张往外掏,跟变戏法似的。
他强压着性子问道:“如何确保账目不会被人做手脚?”
郑大人连忙道:“每笔账目需有原始凭证,如税单、军饷发放记录等,与账册一一对应。”
“此外,账册需由经手人、复核人、主事三方签字,任何一笔账目改动,都需注明缘由,并加盖印章。”
徽文帝突然站起身,在殿内来回踱步,沉思片刻,忽然问道:“卿以为如何?”
“臣以为楚五姑娘所言极是。”郑大人郑重道,“多年来户部账目混乱,根源正在于此。”
“各地州县各行其是,甚至同一衙门内记账方法也不统一,导致核查困难,给了贪官污吏可乘之机。”
皇帝微微颔首,眼中闪过一丝锐利的光芒。
他登基以来,一直苦于财政混乱,税收不均。
若此法真能解决这一顽疾……
郑大人见皇帝神色缓和,心中稍定,继续道:“陛下,臣斗胆提议,请楚五姑娘协助户部拟定这套准则。”
“不过…楚五姑娘需要参考户部的账册来制定……”
“户部账册乃国家机密,不可轻易示人。”徽文帝接上他的话,沉思片刻,“这样,在户部单独辟一间公房,将最近三年的账册送去,供她查阅。再派个熟悉流程的主事协助。”
“陛下圣明!臣这就去安排。”郑大人躬身应道,却又想起一事,“陛下,还有两件事需请旨。”
“一是楚五姑娘为宁国公府制定的账务科目目录,老臣看过,甚为精妙。但朝廷财政与私家产业毕竟不同,须得重新拟定。”
“二则是楚家有印刷作坊,可印制新式账册。但老臣以为,户部账册格式特殊,恐需专门雕版……”
徽文帝挑眉:“爱卿的意思是?”
“老臣斗胆建议,由司礼监专门雕版印刷户部账册,如此可确保格式精准,也更为稳妥。”郑大人说道。
徽文帝略一沉吟,点头道:“准了。你先与楚五姑娘商定着办,至于账册样式可以交给司礼监制版。”
“还有,三个月内,朕要看到成效。”
这句话像块巨石压上心头,郑大人顿了顿,还是拱手应道:“老臣...遵旨。”
等郑大人终于退出养心殿时,朝阳已完全升起。
他站在汉白玉台阶上长舒一口气,拢了拢官袍袖口,正欲离开,忽见太子侍从青锋快步而来:“郑大人请留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