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65章 高产

作品:《不争宠的皇后突然无敌了

    腊月初三,京师迎来了今冬第一场瑞雪。


    细碎的雪粒子扑簌簌地落在紫禁城的金瓦上,将整座皇城装点得银装素裹。


    正当京城百姓沉浸在《麦田奇案》的街谈巷议中时,一封急报送入皇城。


    养心殿内,地龙烧得正旺,上好的银丝炭在鎏金火盆里无声燃烧,将寒意隔绝在朱墙外。


    徽文帝端坐在紫檀龙纹御案前,朱笔在奏折上勾画时发出的沙沙声。


    忽然,殿外传来一阵急促的脚步声。


    “陛下,广东急报。”高公公几乎是跑着进来,手中捧着一个漆封的匣子,脸上带着罕见的激动。


    徽文帝搁下笔,眉头微蹙:“何事如此慌张?”


    高公公跪倒在地,双手将匣子高举过头:“广东布政使司八百里加急奏报,新粮种试种大获成功。”


    徽文帝眼中精光一闪,立即接过匣子,亲手拆开火漆,里面是一本厚厚的奏折和几张清单。


    高公公跪伏在织金地毯上,双手将木匣高举过头:“启禀陛下,广东布政使司急报,新引进的粮种试种大获成功。”


    他的声音因激动而略显尖细,“据奏,土豆的作物,亩产竟达二十八石有余!”


    “什么?”徽文帝猛地站起身,龙袍袖摆带起一阵风,将案上的奏折吹得哗啦作响。


    他三步并作两步走下御阶,亲手接过木匣。


    鎏金剪刀“咔嚓”一声剪断火漆,里面整整齐齐码着三样物事:一本用黄绫装裱的奏折,几页盖着布政使司大印的清单,还有一叠由画院待诏绘制的作物图样。


    当徽文帝的目光扫过那些数字时,执掌天下十余载的帝王竟不自觉地屏住了呼吸。


    他的手指轻轻点着清单上朱笔圈出的数字,指尖微微发颤:“这土豆…当真能亩产二十八石?”


    声音里带着罕见的迟疑,仿佛不敢相信自己的眼睛。


    高公公偷瞄着皇帝的表情,只见那张常年喜怒不形于色的脸上,此刻竟浮现出罕见的惊喜。


    “传旨。”徽文帝突然站起身,龙袍袖摆带起一阵风,“即刻鸣景阳钟,召内阁、六部尚书、九卿入宫议事。”


    说着突然想起什么,从御案抽屉里取出楚昭宁做的手册,递给高公公:“让御膳房照着这个土豆红烧肉的方子,用新送来的食材做几道菜。”


    高公公接过手册时,转身离去。


    当景阳钟浑厚的声响穿透雪幕时,御膳房正忙得热火朝天。


    不到一个时辰,养心殿内已站满了朱紫重臣。


    诸位大人靴底的雪水在织金地毯上洇出深色的痕迹,彼此交换着疑惑的眼神。


    “臣等参见陛下。”众人齐刷刷跪下行礼。


    “众卿平身。”徽文帝难得地面带喜色,指着案几上几个粗布袋子,“诸位爱卿看看这个。”


    严阁老上前,解开其中一个袋子,倒出几个黄澄澄的块茎来:“这是?”


    “土豆,亩产二十五石。”徽文帝的声音里带着掩饰不住的兴奋。


    “那边上的是玉米,亩产十五石。最大的那个袋子里是地瓜,亩产三十石有余。”


    殿内顿时一片哗然。


    郑尚书一个箭步冲上前,抓起一把玉米粒在手中搓揉:“这…这怎么可能?我大周最好的水田,稻谷产量也不过四石啊。”


    “荒谬。”太仓令王大人突然拍案而起,花白的胡须气得直颤,“陛下明鉴,这必是广东官员虚报产量,欺君罔上。”


    工部李侍郎已经蹲在地上,仔细检查着那些作物的成色。


    他掰开一个土豆,雪白的薯肉立刻渗出晶莹的汁液。


    “王大人且看。”他将切开的土豆举到灯下,“这薯肉饱满紧实,切口处汁液充沛,分明是上好的成色。若是虚报产量,断种不出这般品相。”


    徽文帝拿起案上那份奏折,轻轻掸了掸并不存在的灰尘:“这是广东三百亩试验田的实测数据,由按察使司、都指挥使司共同监督记录。”


    他顿了顿,目光扫过众臣,“更难得的是,这些作物不挑地力,旱地、坡地都能种植,比水稻省水得多。”


    工部李侍郎突然发问:“陛下,这些作物可耐储存?”


    “问得好。”徽文帝颔首,“据奏,土豆能存三个月,地瓜可存半年之久,玉米晒干后能存一年不坏。”


    “更妙的是。”他的眼中闪过精光,“地瓜藤可作猪饲料,玉米秆能当柴烧,几乎没有废弃之物。”


    “陛下。”郑尚书突然跪下,“臣请立即调拨钱粮,明年开春在全国推广。”


    徽文帝却摇摇头:“不急。李爱卿,你以为该如何?”


    李侍郎沉思片刻,条理分明地奏道:“臣以为当分三步走。其一,在各省择地设试验田,由朝廷选派精通农事的官员驻点指导。”


    “其二,召集老农与翰林院编修共同编撰《新作物种植要术》,刊印后发至各州县学宫。”


    “其三,从六部选调精干官员组成巡察使团,分赴各地督办。”


    “善。”徽文帝点头,“还有一事,这些新粮该如何分配种植?”


    一直沉默的兵部尚书突然开口:“陛下,北疆将士常年缺粮,若能在边关屯田……”


    “不可。”严阁老打断道,“边关苦寒,这些作物未必适应。老臣以为当优先在黄河水患频发的几个州府推广,那里百姓最需要救济。”


    殿内顿时争论不休。主张先在江南推广的,建议优先供应京畿的,要求先充实太仓的……


    各种声音此起彼伏。


    徽文帝静静听着,目光却落在那几个粗布袋子上。


    这些沾着泥土的作物,在满殿珠光宝气中显得格格不入,却承载着改变亿兆黎民命运的契机。


    “肃静。”徽文帝轻叩龙案,殿内立刻鸦雀无声,“朕意已决。广东继续作为育种基地,务必一年三季全力扩种。”


    “江南选十个州府试种两季,北方先在温泉周边试种越冬。”


    他转向郑尚书:“户部立即核算所需银两,不得克扣。”


    “工部选派二十名精通农事的官员,三日内启程分赴各地。”徽文帝继续道,“另着翰林院即日着手编纂种植手册,文字务必要浅显易懂,能让老农一看即会。”


    “陛下圣明。”众臣齐声应道。


    这时,殿外传来细微的瓷器碰撞声。


    高公公带着几个小太监,端着热气腾腾的食盒悄然而入。


    一股奇异的香气顿时弥漫开来,那是混合着油脂焦香与陌生甜味的诱人气息。


    几位大臣不自觉地抽动鼻子,目光频频瞥向食盒。


    “陛下。”高公公轻声请示。


    徽文帝眼中闪过一丝笑意:“诸位爱卿想必都饿了。来,先尝尝这些新粮的味道。”


    殿门开处,一队太监捧着描金食盒鱼贯而入。


    揭开盒盖的刹那,异香扑鼻。


    金黄的土豆饼煎得酥脆,玉米羹里浮着鲜嫩的虾仁,地瓜糕上还点缀着桂花蜜。


    最引人注目的是正中那盘红烧肉,酱色的肉块与琥珀色的土豆交相辉映,油脂在灯光下泛着诱人的光泽。


    严阁老夹起一块土豆,入口的瞬间老眼圆睁:“这…这滋味竟比芋艿还要绵软香糯。”


    兵部尚书则对玉米羹赞不绝口:“清甜爽口,最宜将士食用。”


    众人啧啧称奇。


    当众人退出养心殿时,天色已变得昏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