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章 故物

作品:《浮香深处

    两天后,一辆黑色的宾利悄无声息地停在了弄堂口。司机拉开车门,一位身着定制中式盘扣短衫、年约六旬的男人走了下来。他便是林晓口中的张老板,张仲山,申城有名的古董收藏家,眼光毒辣,为人挑剔。


    张仲山走进晏庐时,闻晏正在院子里侍弄一丛半人高的白兰。她穿着简单的白T恤和牛仔裤,长发用一根木簪松松地挽着,几缕碎发垂在耳边,侧脸的线条在晨光中显得格外柔和。


    “闻小姐?”张仲山试探着开口,声音洪亮。


    闻晏回过头,目光清澈平和,她点了点头:“张先生,请进。”


    将人引至厅堂,奉上清茶,闻晏没有多余的寒暄,直接切入主题:“林晓和我说过了,请把东西拿出来吧。”


    张仲山欣赏的就是这份干脆。他示意身后的助理将一个古朴的黄花梨木盒放在长桌上。盒子一打开,一股陈腐与幽香交织的复杂气味便弥漫开来。


    盒内铺着明黄色的软缎,上面静静地躺着十二枚鸽子蛋大小、色泽暗沉的香丸。其中几枚已经有了明显的裂纹,甚至有细小的碎屑脱落。


    “清中期一位宫廷造办处匠人的手笔,辗转了许多年才到我手里。”张仲山的声音里带着一丝惋惜,“可惜保存不善,香气散了大半,再放下去,恐怕就要彻底毁了。我找过不少人,都说无能为力。”


    闻晏没有说话,她戴上一双薄如蝉翼的丝质手套,小心翼翼地取出一枚尚算完好的香丸,置于掌心。


    她没有立刻去闻,而是先用指腹轻轻摩挲着香丸的表面。触感细腻而坚实,能感受到岁月留下的包浆。她将香丸凑到眼前,借着窗外的天光,仔细观察它的质地和色泽。


    张仲山静静地看着,心中暗自点头。行家一出手,就知有没有。那些所谓的“大师”,拿到东西就迫不及待地凑到鼻子前猛吸,生怕别人不知道他懂香。而眼前这个年轻女孩,却像个严谨的文物修复师,望、闻、问、切,一步不落。


    良久,闻晏才将香丸缓缓凑近鼻端,双目微阖,气息放得极轻、极缓。


    那一瞬间,她的世界里,所有的声音和光影都退去了。只剩下鼻尖萦绕的那一缕若有似无的香气。


    这香气很淡,像一幅褪了色的古画。前调的清越花香几乎散尽,只留下一丝类似茉莉的残影。中调的木质香还算醇厚,能辨出是老山檀,但混杂了一丝她不熟悉的、带着凉意的草木气息。而尾调的脂香,则因为年代久远,已经和木盒本身的香气融为一体,难以分辨。


    “怎么样?”张仲山忍不住问。


    闻晏睁开眼,目光里有了一丝波澜。她将香丸放回盒中,摘下手套,轻声说:“很复杂。这位前辈用了至少三十种香料,而且炮制手法非常独特。有些香料,现在已经很难找到了。”


    “那……能修吗?”


    “我需要时间。”闻晏没有给出肯定的答复,“修复古方,如同盲人摸象。我需要将它仅存的香气一点点剥离、辨识,再根据古籍记载和我的经验去推断完整的配方,最后重新炮制、融合。这个过程,不能有半分差池。”


    她顿了顿,补充道:“而且,费用会很高。”


    张仲山笑了,笑得颇为爽朗:“闻小姐,钱不是问题。我只问你,有几成把握?”


    闻晏沉默片刻,抬眼看向他,目光沉静如水:“张先生,这不是把握的问题。这是对一位前辈匠人的尊重。我只能说,我会尽我所能,还它本来的面目。”


    这句话,比任何信誓旦旦的保证都更能打动张仲山。


    他站起身,郑重地对闻晏一拱手:“好。那就拜托闻小姐了。”


    送走张仲山,晏庐重归寂静。闻晏独自坐在长桌前,凝视着那盒沉睡了百年的香丸。


    她知道,这不仅仅是一单生意。这是她与一位素未谋面的、百年前的同道之间的一场神交。


    而她,必须赢得这场对话的胜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