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章 辨香

作品:《浮香深处

    夜色渐浓,申城被无数霓虹灯点亮,亮如白昼。而晏庐里,只亮着一盏暖黄色的案灯。


    闻晏换上了一身方便活动的深蓝色布衣,长发高高束起,露出一截白皙的脖颈。她已经净手、焚香、静坐了一刻钟,将白日里的所有杂念摒除在外。


    修复工作,正式开始。


    她没有急着去碰那些香丸,而是先从博古架上取下一个小巧的银质香炉,里面盛着早已备好的、无烟无味的精炼银霜炭。她用火箸将炭烧透,埋入香灰中,只露出一小点红光。这是“隔火熏香”的准备工作,能让香料在不被点燃的情况下,通过恒定的温度,缓缓释放出最纯粹的香气。


    接着,她取出一套精致的黄铜香具:香匙、香铲、羽扫、灰押,一字排开,宛如即将上阵的兵器。


    她从一枚有轻微破损的香丸上,用一柄极细的牛耳尖刀,小心翼翼地刮下了一点点粉末,大约只有半粒米大小。


    将这微量的粉末放在一片云母薄片上,再将云母片置于香炉的灰面上。


    一切准备就绪。


    闻晏调整了一下呼吸,俯下身,将心神完全沉浸在那即将升起的香气中。


    几秒钟后,一股极淡、极细的香气,如游丝般钻入她的鼻腔。


    她的嗅觉天赋,在这一刻被发挥到了极致。那不仅仅是“闻到”,更像是一种“看到”。


    她的脑海中,仿佛出现了一幅立体的、由无数光点构成的星云图。每一个光点,都代表着一种香料。


    最先亮起的是几个微弱的、青色的光点——那是前调的残存,佛手柑的清冽,还有一丝极难捕捉的、雨后青草般的绿意。它们一闪即逝,如同流星。


    紧接着,一片温暖的、橙黄色的光团缓缓铺开。这是中调的主体。她清晰地“看”到了老山檀木的沉稳光晕,那是核心。围绕着它,有龙脑的清凉、郁金的辛香、苏合香的通透……她甚至能分辨出,这里的檀香,是经过了蜜炙的,因为它的香气中带着一丝若有若无的、被火气激发出的甜意。


    但最让她困惑的,是那股始终萦绕不散的、带着凉意的草木气息。它像一层薄雾,笼罩在整个香气结构之上,清冷、孤高,却又带着一丝难以言喻的温柔。


    这是什么?


    她的大脑在飞速运转,检索着所有她熟知的香料。不是薄荷,薄荷的凉意太有侵略性。也不是艾草,艾草的气息更偏药感。


    她闭上眼,试图更深地潜入这香气的记忆里。


    奶奶的声音仿佛在耳边响起:“小晏,辨香,不能只靠鼻子,要靠心。你要去想,制香的人,当时在想什么?他想通过这香,表达什么?”


    表达什么?


    清冷,孤高,又带着温柔……


    闻晏的脑海中,忽然闪过一幅画面:深夜的宫苑,万籁俱寂,一轮清冷的明月高悬于空,月光如水银泻地,洒在寂静的亭台楼阁上。一个孤独的人,站在窗前,遥望夜空,心中有无限的思绪,却无人可诉。


    那是一种深入骨髓的、清寂的诗意。


    她猛地睁开眼,一个几乎被遗忘的名字,从记忆深处浮现出来。


    她快步走到书房,踩着梯子,从书架的最顶层,取下一本用蓝布包裹的、没有书名的手抄古籍。这是闻家代代相传的香谱孤本,里面记载了许多早已失传的奇香异草。


    她翻到其中一页,上面用娟秀的蝇头小楷写着三个字。


    ——冷月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