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8章 龙椅分坐

作品:《宣德大帝朱瞻基:我的皇帝生涯

    如果要朱棣评价一下整个朝会期间朱瞻基的表现,那朱棣最不满意的,就是这小子从头到尾就没看那龙椅一眼。


    还有,就是朱瞻基还是太谨慎了,打就打嘛,收拾几个土司,顺手的事儿,还要请示太子、请示皇上?直接在朝堂之上,乾纲独断,兵部制定出征计划,户部筹集钱粮,吏部着手准备选派到贵州的流官人员,工部准备找工匠去修流官到任后的衙门,刑部……嗯,把刑部大牢打扫一下,收拾出俩单间儿来,准备接待那两个姓田的宣慰使,还剩下礼部……


    嗯,礼部准备大军凯旋之后的庆典。


    算了算了,收拾几个土司,打赢了也没啥值得炫耀的,礼部还是加紧筹备太孙婚礼得了。


    你看,六部的任务都安排下去,这不就完事儿了么?


    这孩子,唉,还非要请示一下他爹和他爷爷,真是……好孩子啊。


    听到朱棣问自己的看法,朱高煦和朱高燧对视了一眼。以往这种情况,遇到朱棣询问兄弟俩看法的时候,都是老二先开口,不过这次老三抢先了一步。


    “爹,你是打算让我去吗?”老三的兴奋劲儿已经按捺不住了,终于有仗打咯。


    却看到朱棣默默摇头:“你不行,纪纲还在凤阳没回来,你得留下,锦衣卫这边离不开你。”


    朱棣看向朱高煦,眼看朱高煦要开口,他伸出手来下压:“你也别去,爹知道,你肯定想多陪你那个刚出生的女儿。”


    被朱棣看破了心思的朱高煦嘿嘿一笑,也不反驳。


    朱棣又看向朱高炽。


    朱高炽指了一下自己:“我?”


    朱棣无奈的笑出了声:“你们三个想什么呢?尤其是你,老大,难道你觉得爹会派你去?收拾几个土司,我犯得着把我儿子派去么?”


    他看了一眼坐在龙椅上的朱瞻基:“大孙,往那边儿挪挪,给爷爷腾个地儿……哎哎哎,你别起来,往那边挪挪就成。”


    朱瞻基刚悬起来的屁股又慢慢放下,往旁边挪动了几下,朱棣一屁股坐了上去,爷孙俩就这么并排坐在一起。好在龙椅的椅面够大,能放下这一老一小的四瓣屁股。


    朱棣坐下来之后,身体往前倾,两个胳膊肘支撑在两条大腿上,手交叉放在面前:“老二,老三,对了,还有老大。爹是问你们,对贵州这件事儿,你们兄弟三个有什么看法。比如,该不该打,该怎么打,打完了以后该怎么做,是继续扶持新的宣慰使呢,还是像大孙说的那样,派遣流官呢?”


    这次倒老二朱高煦先开口了:“爹,这事儿还用想啊?打!必须得打!这帮个土司,朝廷恩赏他们做了宣慰使,他们还三天两头闹事,不收拾他们,他们还以为朝廷怕了他们!”


    朱高燧也点头附和:“二哥说得对!爹,不用犹豫,打就完了嘛。不过,爹,这次派谁去?贵州那地方山高林密,得找个熟悉地形的人去。”


    朱棣也没急着回答,而是看向朱高炽:“老大呢,说说,你怎么看?”


    朱高炽沉吟片刻,缓缓回答道:“爹,儿子觉得,打,是一定要打的,但也不能光靠打。贵州土司反复叛乱,归根结底,还是朝廷对当地的控制不够。如果这次只是换几个宣慰使过去,哪怕是咱们扶持起来的傀儡,过几年,怕是又要闹起来。所以,儿子赞同瞻基的想法,趁此机会改土归流,彻底把贵州纳入朝廷直接管辖。”


    朱棣嘴角微扬,看上去对朱高炽的回答很是满意,但他还是故意问道:“可是……老大,改土归流,要耗费大量钱粮,万一……”他身子微微向后靠,“……激起更大的叛乱呢?”


    朱高炽也是不慌不忙的回答:“爹,儿子觉得,长痛不如短痛。现在不打,以后打起来更费劲。而且,以后的大明君主,想不想打,有没有魄力去打,也是一回事。咱们不能把问题一股脑的留给儿孙们啊。”


    朱瞻基有些不服气,却听到朱高炽又笑呵呵安抚他:“儿子,别急,爹不是说你。”


    然后,朱高炽看向朱棣,继续往下说:“再者,贵州一地的矿产、粮食、人口,若能真正归朝廷所用,长远看,还是利大于弊的。”


    朱棣点点头,朱高炽兄弟三人的看法他都听完了,又转过头来看着朱瞻基:“大孙,你觉得呢?”


    朱瞻基坐直了身子,认真的回答道:“爷爷,孙儿觉得,既然要打,就一定要打得彻底。这次不仅要平定贵州,还要让贵州从此真正成为我们大明的疆土,而不仅仅是名义上的藩属。至于钱粮的问题……”他顿了顿,思索片刻,“……钱粮,户部可以调配。实在不行,可以把孙儿大婚里的钱拿出来先用着……”


    朱棣很有节奏的笑了几声,看了看朱瞻基,又看了看旁边站着的朱高炽兄弟三人,然后指着朱瞻基笑骂:“听听,大孙说我这个当爷爷的抠门,打仗没钱,还得打孙子大婚钱的主意,哈哈哈……”


    “猴崽子!”朱棣一把拍在朱瞻基的肩膀上,用开玩笑的语气说道,“你有本事,就去跟你那三个媳妇说一下,就说……呃,朝廷要打仗了,钱不够,你主动提出可以推迟大婚,把大婚的钱拿出来打仗……”


    然后,朱棣瞥了一眼朱高炽,补充了一句:“这事儿顺便也告诉太子妃一声……”


    朱瞻基急了:“爷爷,你是不想让孙儿回家了啊?”


    朱高炽听出来老爷子是在开玩笑,也跟着一起附和道:“儿子,你放心,要真拿你大婚的钱来打仗,别说你了,我也回不去家了。”


    朱棣高兴的哈哈大笑,笑完了,捋着胡须:“大孙,你放心,打个贵州的土司,花不了多少钱。再说了,郑和马上回来了,他肯定又带了不少的好东西,到时候这些个好东西也能卖不少钱呢。还有,刚才你爹也说了,如果能让贵州的矿产、粮食、人口真正归朝廷所有,那就算是多花一点钱,也值得!”


    有朱棣这么说,那基本就是给这事儿定下性子来了。


    朱棣站起来,整理了一下衣服:“哎呀……昨晚上喝的有点多,我再回去躺会儿。老二,你陪着爹也没少喝,回去歇着吧,抽空带着你女儿进宫来,我这个当爷爷的还没见过这个孙女呢。”


    又指着朱高炽:“老大,你……算了,你也没少喝,要是觉得难受,就回家里躺着,让等在御书房的人下午直接去东宫找你。没批的折子,也让他们直接送到东宫去。”


    再指着老三朱高燧:“你回锦衣卫,派人去凤阳,问问纪纲查案查到什么程度了。纪纲有了回复,第一时间来告诉我。”


    朱高燧耷拉着脸:“爹,我也想回去休息……”


    朱棣瞪了他一眼:“你又没喝酒,歇什么歇?快,干活去,少给老子磨蹭。”


    最后剩下朱瞻基。


    朱棣转过身来,又看了一眼已经站起来的朱瞻基:“大孙,放你半天假,晚上来爷爷这里,陪爷爷吃饭。你要是想出宫,记得多带侍卫。”


    ……


    应天城南,正三品武散官昭勇将军张合的府邸。


    嗨,也就是张怜儿家。


    自打被赐了婚,尤其是张泽被调到光禄寺之后,张家的馄饨铺是开不下去了。不过五城兵马司的人还是很勤快,每天都把张府门口的道路打扫的干干净净的。


    府门打开,一个张府的家丁急匆匆跑了出来,一溜烟儿就没了影。等到这个家丁带着请来的郎中赶回来的时候,正好碰见要进门的朱瞻基。


    家丁是见过朱瞻基、也知道朱瞻基身份的,毕竟自张家人搬到这里以后,太孙殿下来的可勤快了。


    “太……”家丁话说了一半儿,被朱瞻基一个眼神给堵了回去,这才反应过来,太孙殿下每次来的时候,都是微服,那自然是不想让别人知道身份的。


    这个“别人”嘛……瞧,家丁后头还跟着一个郎中呢。


    看到郎中挎着药箱,朱瞻基下意识问道:“这是怎么了?有人生病了?”


    家丁点点头:“是老太爷生病了,老爷和小姐让小的请郎中来看一看。”


    朱瞻基让开路:“赶紧进去,别耽误了……别管我,我长着腿呢,你快把人家郎中带过去。”


    等到家丁带着郎中急匆匆的进了门,朱瞻基吩咐随行的便衣锦衣卫在门外等候,自己也跟着一起进去了。


    还没走到正屋呢,就看见婢女端着一个脸盆从屋里走了出来,脸盆边儿上搭着一块染了血迹的白色毛巾。


    呦!这是怎么了!


    屋里传出张怜儿的声音:“快!大夫,看看我爷爷这是怎么了?怎么好端端的,就吐开血了呢?”


    朱瞻基暗道不妙,怜儿的爷爷张合这会儿年龄可不小了,吐血可是很吓人的。


    屋里又传出一阵急促的咳嗽声,然后是张怜儿的惊呼声:“呀!怎么又吐血了!爷爷!爷爷你怎么了?爷爷你醒醒啊!爷爷!……”


    朱瞻基加速走了几步,推门进去,看见张怜儿蹲在床榻旁边,手里拿着一块手帕为床上的爷爷张合擦拭着满脸的血污,怜儿的父亲则是坐在床边,抱着似乎已经失去意识的张合。


    张怜儿的声音里带着哭腔:“大夫!我爷爷他是怎么了?您快给看一下吧!”


    张怜儿让开身位,大夫走到床边开始诊治。因为注意力全在床上的爷爷身上,张怜儿都没察觉到门口多了一个人。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