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9章 丧期(一)

作品:《宣德大帝朱瞻基:我的皇帝生涯

    朱棣补了会儿觉,这会儿刚醒,正躺在软榻上看书。


    “皇上,太孙殿下的亲卫在外求见。”王彦躬身走到跟前,轻声说道。


    朱棣一抬眼:“太孙的亲卫?让他进来。”


    片刻功夫,一个平日跟随朱瞻基的年轻锦衣卫亲军走了进来,在朱棣面前双手抱拳:“卑职参见皇上。”


    朱棣放下书来:“太孙让你来找朕?什么事儿,说吧。”


    锦衣卫亲军回答道:“太孙派卑职回宫禀告皇上,请皇上从太医院派几名御医去一趟昭勇将军张合的府邸。”


    张合?


    朱棣猛然想起来,这个亲卫说的张合,不是朱瞻基喜欢的那张家姑娘的爷爷么?


    整个大明朝,除了朱家宗室之外,六部,五军都督府,大理寺,都察院,通政使司,六科给事中,太常寺、光禄寺、鸿胪寺,等等等等,能在朱棣这儿留下名字还被记住的人可不多,一般至少得是内阁成员,六部尚书,军方高级将领,靖难功臣这一级别的。


    或者是一些特殊职能的,比如下西洋的郑和,管漕运的陈瑄,还有鸡鸣寺那个老秃驴。


    再或者,就是那些触怒了他的人,比如方孝孺,景清,还有在济南差点要了他命的铁铉,等等。


    满打满算,满朝文武里,能在朱棣这儿被记住名字的,也就五十多个人吧。


    张合,一个正三品武散官昭勇将军,他能被朱棣记住,那全凭生了一个好孙女。


    朱棣放下书来:“这是……朕的亲家公病了?”


    亲卫点点头:“正是。”


    朱棣给王彦一个眼神,王彦心领神会,马上派人去太医院传旨。


    ……


    太医到了张府的时候,张家人已经开始往门口挂白灯笼了。


    坏了,这是……来晚了?


    两名太医低着头就往里冲,靠近屋子的时候,听到屋子里传出阵阵的哭声。


    这哥俩对视一眼,坏了,人没了。


    实际上朱瞻基派人回宫请太医的时候,是派了两个人,一个直奔太医院去找人,另一个去谨身殿找朱棣“报备”。


    太医也是在接到命令之后直接出发,刚倒的茶都搁那儿顾不上喝就走了。


    路上也没耽误,一路上马车的车轱辘都快冒烟了。


    结果人来了,人没了。


    两名奉命赶来的太医心里犯嘀咕,听说生病的是太孙未来正妃的祖父。这回他老人家没了,那……我们哥俩儿会不会也跟着一起没了啊?


    大明的太医院,那可是有着几十年的“治不好?那我就让你们太医院一同陪葬”的医闹经验的。


    自打洪武爷那会儿开始,太医院的诸位就练成了一身“左右反复横跳”的本事。


    治好了,皇上夸奖,那就是“皇上过誉了,此乃吾等太医分内之事”。


    治不好,那就“臣等无能,求皇上恕罪”,然后跪下哭诉磕头。


    当年,懿文太子妃常氏病重,太医院把数年以来的脉案都翻的哗啦啦响。


    朱雄英小殿下夭折那次,甚至有老太医连夜研究《黄帝内经》,想从里边找找看有没有起死回生的方子。


    孝慈高皇后去世那次最热闹,太医院众人一边儿哭,一边儿在殉葬名单上写下自己的名字——若不是孝慈高皇后心疼这些为老朱家操劳了十几年的太医,留下一道遗诏保了这些大夫们一条命,怕是大明朝就没有洪武十五年以前进入太医院的太医了。据说啊,当时洪武爷都派人去给这些太医们挖墓了……


    等到懿文太子去世那回,太医们已经彻底躺平了,爱咋咋地吧。


    当时院使大人被传去问话,临出门前特意还交代徒弟,若是为师午时以后还没回来,你就把为师珍藏的那坛好酒埋了吧。


    小徒弟没太听明白,就追问了一句,问这酒这会儿在哪儿放着呢?


    院使大人琢磨了一下,说还是算了,为师要真不回来……那你们也跑不掉。运气好,咱们还能在牢里见一面,到时候再说吧。


    总结一下,就是陪葬与不陪葬,这是一个问题。是默默忍受太医院命运的毒箭与乱石,还是奋起反抗这无边的殉葬苦海,用一剂猛药终结这荒唐的宿命?


    ……


    进屋以后,两名太医业务非常熟练,看准了朱瞻基所在的位置,撩开袍子下摆,动作一致,扑通一声跪在朱瞻基面前,齐身高喊:“臣等无能,求太孙殿下恕罪!”


    然后,两颗脑袋磕在地上,不肯抬起来。


    朱瞻基还在轻声安抚哭成泪人的张怜儿,被突然跪在面前的两个人吓了一跳。


    这……哪位啊?


    好在这两位太医穿着都是官服,跪下来之后露出后背上的补子,一个黄鹂,一个鸂鶒(xī chì)。朱瞻基也反应过来了,这是一个八品太医和一个七品太医啊。


    朱瞻基轻声说道:“起来吧,此事怪不得你们,孤是不会治你们的罪的。孤派出去的人前脚出门,老人家后脚就去世了,你们就算是插着翅膀飞回来,那也是来不及的。”


    朱瞻基其实也是在感叹,这些太医到底是经历了什么,才能变成今天这个样子……


    “怜儿。”朱瞻基压低声音,“老人家走得很安详,没遭罪……这是福气。”


    张怜儿眼眶通红,泪水仍止不住地往下落,看的朱瞻基好生心疼。不过听了朱瞻基的话,她还是勉强点了点头。


    两名太医仍伏在地上,不敢起身——毕竟多年面对医闹群体,多跪一会儿,总比以后站不起来要好。


    其中一个太医壮着胆子说道:“启禀太孙殿下,臣等虽未能救治张将军,但按例,臣等需查验遗体,记录脉案,以便呈报皇上……”


    对,是当如此。


    只不过回顾张合一生,在军中时只是一个小卒而已,这一辈子唯一被人称呼为“张将军”,竟然是在自己去世之后。


    朱瞻基沉吟片刻,点头道:“去吧。”


    两名太医这才如蒙大赦,连忙起身,又小心翼翼的走到床边,开始仔细检查张合的遗体,又低声询问了张泽和府中管事,将张将军发病前后的症状全部详细记录在册。


    ……


    谨身殿内。


    朱棣听完太医的禀报,眉头微皱。


    “张合去世了?你们太医院的医术这么差的么?每次你们去救人,结果你们每次都是去送葬!”朱棣冷哼一声,“在朕看来,你们就是好日子过的太久了!”


    朱棣的声音有些严厉,那太医也是熟练下跪磕头求恕罪。


    “皇上恕罪!张将军乃是突发心疾。据太孙殿下所言,他派回宫中传信的人,前脚从张府离开,后脚张将军就去世了……”


    朱棣有些无语,沉默了片刻突然问道:“太孙呢?还在张家?”


    “回皇上,太孙殿下仍在张府,安抚张家小姐。殿下还让微臣给皇上捎句话,就说他晚上回宫,陪皇上用晚膳。”


    朱棣轻哼一声,似笑非笑:“这猴崽子,媳妇和爷爷倒是都不耽误。”


    王彦一直在一旁察言观色,看见朱棣似乎没刚才那么生气了,便试探上前问道:“皇上,太孙殿下与张家姑娘感情甚笃,眼看就要大婚了。如今张将军不幸去世,按礼制,张家姑娘需守丧一年,这大婚……”


    朱棣不耐烦的摆摆手:“朕知道,朕刚才也就是因为这个事儿才生气。”


    如果要守丧,按礼制,张怜儿要守丧十二个月(祖父母丧)。


    即便是朱棣特许“夺情”缩短丧期,那也起码需要六个月,这样就会错过原本八月的大婚日期。


    除非将丧期缩短到三个月,可这就需要朱棣以皇上的身份强势干预,还要面对礼部和文官集团的强烈反对。


    可是太孙大婚那是国本攸关的大事,早一天大婚,才能早一天诞下子嗣。


    朱棣皱着眉头开始琢磨这件事。


    张怜儿是正妃,若是让太孙先把姓孙和姓胡那两个侧妃纳回来呢……不行不行,可是万一那两个丫头先有了身孕,岂不是庶子要先于嫡子出生了?到时候问题更多。


    头疼,真头疼。


    早知道,去年就应该提前把大婚办了。


    就算去年来不及,那应该让朱瞻基去凤阳之前就把大婚办了。


    谁他娘定的婚期?为什么要定八月?二月不行么?


    朱棣此刻无比的后悔,也是越想越心烦,他招手让王彦过来:“去,派人去钦天监,问问太孙大婚的日子是谁给选定的。”


    王彦熟悉朱棣的习惯,知道朱棣不会只是让他去问一句而已,肯定还有下文,就一直静静的站在朱棣身旁,等着朱棣继续吩咐。


    “……找到这个人以后,给朕把他送到北镇抚……”朱棣说到这里又有点犹豫,思索了片刻,然后叹了口气,“……算了,钦天监定的八月,那确实是吉时,人家做的没错。只能说是人算不如天算,朕的这位亲家公,没机会亲眼看着孙女嫁入宫里来。唉……”


    眼看朱棣还在感慨,王彦轻声询问:“那……皇上,奴婢还去钦天监么?”


    朱棣一抬眼:“去啊,怎么不去,找到这个人,然后让老三从锦衣卫里挑几个手脚利落的,把人套着麻袋打一顿,给朕解解气。”


    然后不忘补充一句:“记得告诉老三,别闹出人命。你去老三那儿之前,先去一趟东宫,把这事跟太子、太子妃说一声。让太子和礼部商议一下这件事该怎么办,明天给朕拿个章程出来。”


    王彦领命离去,没到门口又被朱棣喊住。


    “告诉太子,朕……不想等。”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