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4章 不出兵,尔有何策?
作品:《宣德大帝朱瞻基:我的皇帝生涯》 散朝后,朱棣冲着大胖递过去一个眼神,大胖便点点头,直奔御书房去接见大臣去了。
嗯,真熟练。
老二老三笑嘻嘻的凑到朱瞻基身边,结果御台上的朱棣一声中气十足的“你们没有自己的事儿要做了么”,就把两位王爷吓的掉头就走了。
等到大殿上所有人走了,这会儿就剩下御台上的朱棣,御台下的朱瞻基。
爷孙俩对视一眼,朱棣朝着朱瞻基的方向出小手指头来,勾了勾。在等着朱瞻基跑上来的这点时间,朱棣把龙椅上的靠垫调整了一下,换了个舒服一点的姿势。
“爷爷,孙儿今天做的怎么样。”朱瞻基舔着个大脸凑了上来。
朱棣用特别夸张的方式“哈哈哈”假笑了三声,然后给了朱瞻基一个“你自己说呢”的眼神。
朱瞻基直接坐在地上,挨着龙椅,抬着头,一副求夸奖的表情。
看见朱瞻基这副样子,朱棣笑了几声,伸出手来在朱瞻基脑袋上不轻不重拍了一把:“干的还不错,行了吧?”
然后他看向门口的方向,目光在广场外那些逐渐散去的大臣的背影上。
“大孙,你对这些文官,是什么看法。”朱棣问了一个看起来很奇怪的问题,随即他又自己改了口,“爷爷的意思是,你认为,将来的你,当在坐在爷爷这个位置上的时候……”他看向朱瞻基,继续问道,“……那个时候的你,对这些文官,会是什么看法。”
朱瞻基听明白了,朱棣这是在问他对文官集团的态度呢。
大明立国以来,洪武爷在位的时候,文官就像奴仆一样,被皇权完全压制。在这个时期,文官仅为执行工具,皇权绝对主导。
建文时期,文官集团倒是短暂崛起,不过以方孝孺为首的文官们就纯纯是一个神经病,出的主意全都是一些下策、下下策、下下下下下策级别的。
到了永乐一朝,朱棣开始逐渐给予文官集团机会,因为治理这么大一个国家不能光靠朱棣一个人,一定是要有文官的协助的。
终永乐一朝,皇权还是能压制住文官的。
就比如现在,文官集团就算是要反抗朱棣,也只会有那么一个或者两个“愣头青”跳出来来挑战朱棣的底线,其他文官都规规矩矩的站在那里看朱棣的反应,如果朱棣呈现出一丁点的“软弱”,那其他文官就会跟着一起站出来,以人数来对朱棣持续施压。
在朱瞻基看来,这就代表着文官集团过了几年太平日子,就又冒出来想主导这个国家的走向了。
朱棣身上杀气太重,说杀人就真杀人,文官集团也知道这位马背上的皇帝确实不能惹,当他雷霆一怒的时候,就已经有人的生命进入倒计时了。所以,文官们一直把希望放在太子爷朱高炽的身上,指望着朱高炽继位以后开始重用文官,让文官集团重新获得这个国家的主导权。
这也是当年同时册立太子和太孙的时候,为什么会有文官站出来反对的原因。因为这件事情,和他们的切身利益息息相关。他们不愿意接受自己“寄以厚望”的下一任君主只是一个短期的过渡角色。
至于朱高炽本人对文官集团的态度嘛……
说真的,朱棣有点拿不准朱高炽对文官集团的真实态度是如何的,这个大胖子看起来和和气气的,平时也很倚重那些文官来帮他处理政务。现在朝堂上的官员班子,与其说是朱棣的班子,还不如说是朱高炽的班子。
啊对,不是朱棣把自己的班子给朱高炽用,而是朱棣在用朱高炽的班子。
可朱棣总觉得自己这个看起来人畜无害的大儿子,心里藏着东西。
……
“猴崽子,想什么呢?爷爷问你话呢。”朱棣看朱瞻基有点失神,又在朱瞻基脑袋上拍了一下。
朱瞻基捂着脑袋,疼的呲牙咧嘴的。
“少给爷爷这儿装,爷爷要是真用力,你小子现在早就躺下了。”朱棣看见朱瞻基这副表情,又举起手来佯装要继续打,“赶紧的,回答爷爷的问题。以后,你会怎么对待这些文官。”
朱瞻基刚才就是因为在想这个问题才有点失神,听见朱棣又在追问,他马上停止了嬉皮笑脸,然后一本正经的开始回答问题。
“爷爷,孙儿以为,文官如刀,用得好可治国安邦,用不好则伤及自身。”
朱棣闻言,眉头一挑:"哦?接着说。"
“太爷爷洪武爷在位时,文官这把刀藏于鞘中,只作威慑。建文那几年,这把刀出了鞘,却只知道胡乱挥舞,足以看出建文无识人之能,无驭人之术。到了爷爷您这里,嘿嘿……”朱瞻基压低声音继续说道,“看起来刀又藏在了鞘里,却又时常拿出来用几下。爷爷,孙儿觉得,这刀,该用的时候肯定要用的,但刀柄必须牢牢握在皇上的手里。”
朱棣稍微一琢磨,觉得不太对劲儿,藏在了鞘里,又时常拿出来用几下?他盯着朱瞻基追问道:“你是在说爷爷,还是在说你爹呢?爷爷怎么觉得,这是你爹对文官的态度啊?”
他又抬起头来:“哈……爷爷听明白了,你是在说,爷爷这一朝,真正和文官打交道的,是你爹这个太子爷,对不对?”
朱瞻基不敢反驳,只是嘿嘿的笑了笑。
朱棣眉眼带笑:“滑头的小东西,回答了半天,你也没告诉爷爷,你会怎么对待这些文官,也是像你爹那样,平时藏在刀鞘里,用的时候拿出来?”顿了顿,朱棣又捋了捋胡子,看着大殿外,“大孙,爷爷告诉你,上次朝会,你定下了要平定贵州,要彻底的在贵州改土归流。爷爷让杨士奇他们把这件事整理出一个章程来,结果就这几天的功夫,你爹那儿收到一大摞折子,都是建议朝廷不要对贵州用兵的。”
朱棣说到后边的时候,语气里已经不由自主的夹着一丝寒意了。
“这些人啊,咱们爷孙已经定下来的事儿,他们非要插一杠子,一定要嘚啵得,嘚啵得说点什么。”朱棣很是感慨的说道,“爷爷看到那些折子,想挑出几个鸡来杀一杀……嘿嘿,你爹不让,说百官所请也有道理,爷爷不能因为他们上奏就惩罚他们。”
“大孙,你爹不是也同意出兵平定贵州、彻底改土归流么?他怎么还护着那些说反话的文官呢?”
朱瞻基听到这里,眼中闪过一丝精光,随即便又恢复了那副嬉皮笑脸的模样:“爷爷,您想听孙儿的真心话?”
朱棣斜睨他一眼:“废话,不然爷爷在这儿跟你磨什么嘴皮子?”
朱瞻基收敛笑容,正色回答道:“爷爷,孙儿以为,我爹的做法,其实是对的。他是以柔克刚,想用怀柔之策让文官们心甘情愿为他所用。可孙儿觉得,有时候,光怀柔还不够。”
朱棣有点感兴趣了:“说说,你打算怎么办。”
“嘿嘿……孙儿打算,先让他们说,再让他们做。”朱瞻基微微一笑,然后继续说道,“文官们不是喜欢上折子吗?那就让他们上。但每份折子,都让我爹认真批复。既然他们不同意朝廷出兵,那就先按他们的意思来,反正朝廷调配兵马钱粮也需要时间,那就趁着这段时间,让这些文官去贵州看一看,土司之乱对我大明的危害,然后让他们自己拿出可行的办法来。”
“这就好比有的人肚子饿了,孙儿的处理办法是让他吃饭。”朱瞻基又开始做比喻了,“结果有人跳出来,说吃饭会伤胃,好……”他一拍手,站起来开始在御台上边走边说,“那就不吃饭,让跳出来的这个人解决肚子饿的办法。如果他能做到不让人吃饭还不饿肚子,那孙儿就让他位极人臣!”
朱棣听完朱瞻基的建议,琢磨片刻,噗呲一声笑了出来:“呵……无赖。”
“爷爷!”朱瞻基忍不住辩解道,“这怎么叫无赖呢?他们不能光提反对意见,却不提出行之有效的解决办法啊。光是说这也不许做,那也不许做,那事情谁不会做?孙儿觉得,这些文官如果真的能做到不出兵却解决了朝廷的烦恼,那孙儿就听他们的!”
朱棣琢磨着朱瞻基的话,伸出一根手指来指着朱瞻基:“你这种办法,叫……叫……”朱棣一时间想不出合适的词来形容了。
朱瞻基站定脚步,自信满满:“提出问题,并附带解决办法。”
朱棣一拍手:“对,指弊献策!就是这个意思!”
看着自信满满的朱瞻基,朱棣突然明白了一件事。他之前询问朱瞻基会如何看待这些文官,朱瞻基实际上已经给了他答案。
朱瞻基也会用文官,但他用的是那种既能发现问题,又能落地执行的能臣,而不是只会叭叭叭,却无任何建设性意见的嘴炮。
早在魏晋南北朝时,那些个士大夫就只会空谈玄学,不务实际,导致国家衰败,这就是例子。
相反,在三国时期,一代名相诸葛亮在《出师表》中不仅指出了蜀汉朝廷的危机,还提出了“亲贤臣,远小人”等具体方针。
放在贵州的这件事上,皇上要出兵,你反对?好,皇上是明君,纳谏如流,听你的意见,不出兵了。那你得拿出解决办法对不对?你得告诉皇上,如果不出兵,那如何解决贵州问题?
哪怕你说“我愿凭三寸不烂之舌,说服土司放下刀兵,归降朝廷”,也算你有本事,皇上一定会听从你的意见,然后派你去具体执行。
你说你执行不了?那你说个鸡……
说到底,朱棣对文官集团的厌烦也是源于这个原因。当然了,不可否认,文官里也有那种很务实的人,但相比较文官集团庞大的基数来说,这样的人还是少数。
就比如夏元吉,他就是那种一边跟朱棣说“皇上,户部没钱”,一边满世界想办法筹钱的人。这种文官,不管放在哪个朝代、哪个皇上手底下,都是国家的柱石。
相比较朱瞻基而言,朱高炽还是对那些文官太宠着些了。朱棣要对贵州用兵,文官上奏阻止,那你朱高炽直接给他怼回去就完事儿了嘛,还护着这些个王八犊子干什么?
“只是……大孙啊。”朱棣还是提出了自己的疑虑,“若是按照你的法子来,这些个文官从此拒绝献策,每天白拿爷爷给他们的俸禄,该怎么办?”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