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5章 这太孙,真孙子啊(一)

作品:《宣德大帝朱瞻基:我的皇帝生涯

    呦呵?还想白拿俸禄不办事?


    大明版的摸鱼?


    朱棣还等着朱瞻基的回答,然后看到朱瞻基的眼神里,莫名其妙的显露出一丝向往之情……


    嗯?


    朱棣轻轻抬脚,正好轻轻踹在朱瞻基小腿上:“猴崽子,想什么呢?问你话呢?若是按着你的法子来,让文官们必须指弊献策,他们从此开始阳奉阴违,不肯为咱们朱家效力,你该怎么办?难不成,你还能把他们都杀咯?”


    朱瞻基被朱棣踹了一脚,回过神来。


    “爷爷,您说的那是极端情况,大部分朝臣寒窗苦读十几年,好不容易这才站到了这奉天殿上,岂会真的甘愿自毁前程?”朱瞻基一边说,一边走到御台边缘,指着台下往日诸位大臣们站立的地方,“只要给他们指明白路,立下规矩,这些人,还是想做出一番政绩的。毕竟‘青史留名’这四个字,对他们的诱惑,太大了。”


    嗯,这个朱棣得承认,比如方孝孺那个疯子。


    “而且,官员也分三六九等。像户部夏大人,还有孙儿的三位师傅这种官员,本身就是国家的财富、朝廷的栋梁。他们能很出色的完成自己的所司之事,也能很出色的完成您交办给他们的事情,还能针对其他事情提出确实有效的解决办法。”


    朱棣继续点头。


    “而那些普通的官员,能不能完成自己所司之事都是个问题,您交给他们办的一些事,也总是办的乱七八糟的。爷爷,孙儿问您,这些官员不给您献策,您很担心么?”


    朱棣一愣,随即低声笑了起来:“你说的对,是爷爷想多了。在这一点上,你比爷爷看的透彻。”


    朱瞻基的意思很简单,官员能力有别,应区别看待。对于夏元吉这样的栋梁之臣,他们既能做好本职工作,又能主动为朝廷出谋划策,是真正值得倚重的人才。而这些人往往都是有追求的,有理想的,有抱负的,“青史留名”四个字就像悬在他们头上的一把利剑,他们对这把利剑的敬畏之心,要远大于对朱棣手中刀的敬畏。


    通俗而言,就拿夏元吉来举例。


    第一种情况。


    “老夏,皇上让你拨款修宫殿,不拨款就砍了你!”


    夏元吉:“有本事你就砍,皱皱眉头我就不姓夏!”


    第二种情况。


    “老夏,皇上让你拨款,急等着钱去山东赈灾呢!”


    夏元吉:“说!要多少钱!”


    而对于那些连自己本职工作都做不好、办事总出差错的普通官员们而言,即便他们不主动献策——不献就不献呗,根本无需过于在意。因为这类官员,他们的首要任务是先把分内之事做好。在其能力尚未达标的情况下,强求他们献策意义不大。


    朱瞻基往朱棣身边走了两步:“爷爷,不是孙儿比您看的透彻,这些个问题,您只要稍微一琢磨,您马上就琢磨明白了。主要啊,是您担心孙儿的未来,就一直替孙儿盯着远方的路呢。所以啊,您才可能忽略了脚下的一块小石头而已……”他又在朱棣脚边坐下继续说道,“……就这些个小石头啊,其实只要您一低头就能看见了。”


    朱棣心里一暖,这孩子,说话真他娘的好听。


    没白疼你。


    ……


    锦衣卫指挥使纪纲,这辈子从来没这么狼狈过。


    他逃回凤阳城的时候,前胸三处刀伤,最深一处已经伤及肺腑,后背两处刀伤,腿上还插着一根箭。他趴在马背上逃回凤阳的时候,见着守门的军士,还特别有礼貌的说“您……”,然后白眼一翻,就从马背上摔下来了。


    此前他奉旨在凤阳查案,调查朱文圭小院被纵火下毒一案,时间转眼就过去了几个月,案件进展一直很缓慢,记得他每天吃不好睡不好,再娇滴滴的小娘儿们送到被窝里也没兴趣,每天一闭眼就想到石英那个老太监的尸体。


    前几日,他寻访到一条线索,说是在太孙刚到凤阳那几天,凤阳城南一个村子里出现了一群陌生人。这些人出手阔绰,直接用银子买下一个院落,然后只是在院子里住了几天便突然消失了。纪纲迅速在地图上找到这个村庄的位置,然后在图上比划了一下村庄到凤阳高墙的距离,觉得有点可疑,然后就带着人去看了一下。


    结果,还没抵达那个村落,半路上就被一群蒙面人给伏击了。


    随行的六个锦衣卫全部被杀,纪纲本人侥幸逃过一劫,但也身负重伤重伤,撑着一口气逃回凤阳之后便昏厥了回去。


    纪纲重伤的事传回应天,愤怒的朱棣直接摔碎了一个上好的茶杯,旁边的朱高炽一阵心疼。


    哎呦,这茶杯还是景德窑的……


    锦衣卫是天子亲军,结果锦衣卫的指挥使在大明中都查案,被人伏击到重伤了?


    真不知道是该说贼人狂妄,还是该说纪纲无能了。


    留在京城的锦衣卫副指挥使刘勉,原本他的任务是协助赵王朱高燧掌控锦衣卫——或者换个说法,他掌控京城的锦衣卫,赵王掌控他。


    纪纲重伤的消息传回应天,当天下午,接到圣旨的刘勉就带着队伍离开应天,奔凤阳而去。


    朱棣心知肚明,肯定是纪纲快查到些什么了,所以人家不想让纪纲继续活着了。所以,刘勉去凤阳的任务不是继续查案,而是守在纪纲身边,不要让纪纲死在那里。


    朱棣同时把这个消息告诉了朱高炽,同时让朱高炽转告朱瞻基。


    这事儿也算个插曲,反正这段时间,难得开始主动承担“皇帝”这个角色工作内容的朱棣,一直在和内阁大臣们商量贵州的事情,朱高炽则是分配到了一个重要的任务。


    负责和那些上奏劝阻对贵州用兵的大臣们对线。


    因为御书房重新被朱棣“征用”,所以朱高炽和大臣们对线的区域改在了东宫的书房。


    对线双方,一边是大明太子朱高炽、大明太孙朱瞻基以及东宫名誉白毛阁大学士,另一边是以翰林院侍讲邹缉为首的、反对本次对贵州用兵的文官集团少壮派。


    而在朱高炽选手这边,由朱高炽选手本人负责主要输入,朱瞻基负责补充,白毛阁大学士负责嘲讽。


    邹缉率先开口:“太子爷,太孙殿下,贵州地偏民稀,朝廷在那里设立流官,怕是收回来的税,还不够流官本人的俸禄呢!”


    朱高炽闻言,淡定的回答道:“此言差矣!贵州虽眼下贫瘠,可滇黔之地蕴藏矿产无数。朱砂、水银、铁矿,尚未尽采,山林间茶盐之利亦未全然发掘……”朱高炽捧着茶杯,笑呵呵的说道,“如今看似入不敷出,实则是未深耕细作!”


    文官集团中的一名年轻御史突然站出来续上了火力:“太子爷,太孙殿下,贵州地势险恶,我朝军士多来自中原,不服水土。若是强行出兵,遭遇疫病横行,怕是为军未战先败啊!”


    坐在朱高炽旁边的朱瞻基笑着回应:“这位御史言之有理,水土不服,确实是兵家大忌。下回鞑靼南下侵犯,请这位御史大人出使一趟鞑靼,告诉他们,他们的士兵来自草原,不服水土,若是强行出兵,遭遇疫病横行,怕是为军未战先败啊!”


    朱瞻基特意在说“水土不服”这四个字的时候加了重音,然后几乎是照搬了那位御史的原话。


    一位礼部员外郎又躬身出列,摇头晃脑道:“太子爷,太孙殿下,贵州此地,自古乃化外之地,民风彪悍,即便强行收复,也难以教化,不过是徒增朝廷负担。不如顺其自然,授其首领官职,朝廷也好落得个宽厚仁德之名。”


    朱瞻基看了一眼这位礼部的官员,一看自己对这人没啥印象,就放心开喷了。


    “原来在你的眼里,为大明的土地就是可以随便扔、扔了也不可惜的破烂东西!好好好,按你这么说,当年中山王就不应该北伐攻克大都,就应该把大都留给元人,还能落个‘’慷慨大方‘’的好名声。你,就你,回去写一本建议皇上将顺天府还给鞑靼的折子,你写完,孤替你亲自交给皇上!”


    这折子能写?这写的是折子?这踏马就是族谱。


    一位大理寺评事从后排挤了进来,面对朱高炽和朱瞻基匆匆行礼后,便义正言辞道:“太子爷,太孙殿下,朝廷出兵是需师出有名的。贵州土司叛乱,未经三司彻查定罪,此时贸然兴兵,朝廷岂不是滥用武力,恐怕会失了天下民心!”


    朱瞻基闻言,突然抚掌大笑,笑得直不起腰来,像是听到了天大的笑话似的。然后猛然收敛笑容,直视那个大理寺的评事:“好!你要彻查,那孤就让你去贵州查,带上大理寺里和你一样想法的人,现在就出发!要是查不出个所以然来,再或者被……叛军砍了脑袋,我就当你是去‘以身殉法’了!”


    一位御史台的监察御史出列:“太子爷,太孙殿下,下官夏元祥,试对此事言之……”


    朱瞻基伸手打断:“那个……我先问一下嗷。”他坐在那里,一直悄悄给坐在旁边的朱高炽悄悄递话,“爹,这位夏元祥和户部夏元吉是什么关系?


    这位夏御史听见了,自己出言解释:“回禀太孙殿下,下官与夏元吉大人,无任何关系!”


    朱瞻基点着头:“好好好,没关系就好。夏大人,孤要开始了哦。”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