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1章 朱家哥儿仨受难记(一)

作品:《宣德大帝朱瞻基:我的皇帝生涯

    天刚蒙蒙亮,朱高炽就从东宫出来,低着头往乾清宫方向赶。


    他的目的就是赶在朱棣上朝之前,先把兵部这份进军方略的事儿说出来。


    要不然,等上了朝以后,朱棣问兵部要进军方略,拿出来一看,好家伙,方略里这么大个问题!兵部上下那么多人再加上他这个太子爷都没看出来,那这些人有一个算一个,都得跟着吃瓜落。


    兵部已经没了尚书了,搞不好这下连侍郎都得跟着一起没。


    朱高炽这会儿就在想,老爷子平时不是不喜欢上早朝的么?最近怎么了,这么勤快?


    大胖这会儿的心情,放在后世的现代社会,那就是学生作业没写完,然后期待第二天老师请假没来。


    员工方案没做完,然后期待老板第二天出差,推迟汇报。


    网文写手第二天六千字还不知道该怎么写,然后……唉,写吧,这个没辙。


    与此同时,连夜赶回应天的赵王朱高燧刚进了皇城,他得赶紧向朱棣呈报宁王失踪的事儿。


    宁王毕竟是大明的亲王,是全天下最尊贵(起码名义上)的那一批人之一,他失踪了,朱高燧都能猜想到朱棣听见这件事儿以后得砸几个茶杯。


    估计这茶杯里最少有一个是奔着自己砸过来的。


    巧了,汉王朱高煦从皇城的另一道门也进来了。


    他昨天奉命接待撒马尔罕(帖木儿)的使团,结果宴席上使团首领喝大了,态度那叫一个傲慢,言语之间暗讽大明“虽强盛却不通西域商路”。朱高煦听见这话,当时拍桌子就站了起来,说“撒马尔罕蛮夷小国,也敢在我大明御前狂言?信不信老子带兵踏平你们!”


    然后嘛……


    就是以汉王朱高煦为首的大明接待团,与远道而来的撒马尔罕汗国使团于鸿胪寺举行友好宴饮。双方就西域商路、边疆互市等议题展开坦诚交流,并在部分领域达成初步共识。酒席当中,撒马尔罕使团负责人不小心撞上了汉王殿下的拳头,后来又一不小心摔伤了自己的胳膊……


    兄弟三人都低着头赶路,在乾清宫门口遇见了。你看我,我看你,到底是亲兄弟啊,都直接从对方脸上看透了心思。大家相互交换了一下这会儿来乾清宫的目的,然后三人便陷入了沉默。


    这会儿就该有只乌鸦从他们头顶上飞过,一边飞,一边“啊!啊!啊!”的叫几声,那才叫应景儿了。


    许久之后,身为大哥的朱高炽苦笑一声:“算了,是福不是祸,是祸躲不过。二位贤弟啊,一会儿我先进去,让为这个当大哥的先挨呲。等老爷子训完我了,你们再去吧……”


    ……


    乾清宫里,朱棣刚起床,一脸的不高兴。


    朱棣可不是有起床气的人,这都多少年了,王彦从没见过皇上大早上有这副表情,可他也不能躲着不过来啊。自己心里头念叨了一句“阿弥陀佛”之后,王彦壮着胆子凑上来:“皇上,奴婢伺候您洗漱吧。”


    朱棣黑着脸点点头,王彦一挥手,小太监们把毛巾、脸盆之类的送上来,王彦用毛巾沾了水,双手捧着递给朱棣。


    朱棣把毛巾拿到手里,在脸上胡乱擦了几把,然后一甩手就丢回了脸盆里,水花溅了那端盆的小太监一脸。


    “皇上。”王彦跪下来伺候朱棣穿鞋,“奴婢瞅着您不太高兴……”一抬眼,对上朱棣冰冷的眼神,王彦瞬间一个哆嗦,马上挤出一副笑脸来,“奴婢是怕您生气,伤了龙体……”


    “哼!”朱棣也懒得跟王彦发脾气,主要是他这副气呼呼的样子,只是因为做了一个梦。


    朱棣梦见长陵(朱棣本人在北京的墓地,位于北京天寿山,始建于永乐七年,永乐十一年基本完成,徐皇后也在同年迁葬入长陵)漏水了,把徐皇后的棺椁给泡了。这家伙给梦里的朱棣气的够呛,在梦里提着刀血洗了负责建造长陵的工部衙门,一刀一个,剁脑袋就跟剁西瓜似的。


    剁着剁着,他就醒了,这也是他刚醒来那会儿气呼呼的原因。


    王彦也不敢追问朱棣生气的原因,手脚麻利的伺候着朱棣穿戴整齐,然后在心里头默默祈祷,今儿最好不要有什么事儿再惹皇上生气了。


    门口小太监来报,说是太子爷、汉王殿下和赵王殿下在宫门外等候。


    王彦吓的手一哆嗦,一种不祥的预感笼罩在心头。


    朱棣这会儿气倒是已经消了,他也正打算跟这三兄弟说说自己做梦的事儿,毕竟长陵是他以后的长眠之处,三兄弟的娘这会儿还在长陵里躺着呢。


    可这哥儿仨来这么早?这么急?这眼瞅着得先去上朝了啊。


    朱棣眼珠子一转,低声吩咐王彦:“让他们进来。”


    “奴婢遵旨。”王彦躬领命之后就赶紧往外走,走到宫门外,看见三兄弟都双手揣在袖筒子里,耷拉着脸,排成一行站在那里。


    “三位爷!”王彦迎了上去,依次行礼,然后先问朱高炽,“皇上让三位进去,不过奴婢先斗胆问一句,三位爷来一大早,是有什么急事么?”


    朱高炽左右转头,看了看站在自己两侧的老二和老三,然后盯着王彦,默默的点头。


    王彦犹豫片刻:“好事儿?还是……”


    朱高煦皱着眉头叹气:“唉……坏事。”


    王彦下意识深深叹了口气,那叹息声,像一片枯叶,打着旋儿落在地上。然后他又看向老二朱高煦:“二爷,您呢?”


    一声“二爷”,让朱高煦仿佛回到了燕王府时期,每次他去找朱棣,王彦都会跟他说:“二爷,您找王爷是好事还是坏事?若是坏事,奴婢建议您先回去,王爷这会儿烦着呢……”


    看着王彦期盼的眼神,朱高煦也不知道该说什么,毕竟他把撒马尔罕使团的人给揍了这件事,应该……不算是好事。


    得了,瞧见朱高煦又是这副表情,王彦也心知肚明,便又转看向老三朱高燧:“三爷,您呢?”


    朱高燧低着头没敢吱声儿。


    完了,这哥儿仨,真会挑日子。


    王彦摇了摇头,嘴角扯出一丝苦笑,就像是认命似的,闭上了眼睛。随即,他让开路:“三位爷,请吧,皇上等着呢。”


    这哥儿仨跟王彦也算老熟人了,看见王彦这副表情,心里都凉了半截儿。


    朱高炽咽了口唾沫,小心翼翼的询问:“皇上,今儿……心情不好?”


    王彦默默点头。


    三兄弟同时倒吸一口凉气。


    王彦又补了一句:“奴婢这么多年了,少见皇上早上起来,像今天这样不高兴的……”


    嘶……完犊子了,三兄弟你看我,我看你,眼神交流之间,都是一声又一声的“救救我救救我”。


    这该怎么办?不进去肯定是不行的,毕竟有的事儿必须第一时间让老爷子知道。可这进去了该怎么说啊?


    比如……


    爹,兵部那进军方略有大毛病,得改!——你早干嘛了?为什么第一时间没发现?兵部的人也都没长脑子么?朝廷养这么一群废物是干什么用的?啪~


    再比如……


    爹,儿子昨个晚上喝酒误事儿,把撒马尔罕的人给揍了。嗯,揍的挺严重的,他们那个头估计没十天半个月都起不来了——让你接待人家,你怎么对人家动手了?朝廷对付北边的鞑子已经够耗费精力的了,怎么,咱们的汉王爷想双线作战?军费哪来啊?你想过没有?啪~


    再或者……


    爹,儿子从南昌回来了,您猜怎么着?嘿嘿,宁王失踪了!对,不光他失踪了,还有宁王妃,还有宁王世子,全都不见咯。哎哎哎!爹!这个是砚台,不能砸,不能砸,您放下……哎哎哎,爹!爹!别!别!……啊!!!


    兄弟三人沉默片刻,一时间都愣在原地,不敢在往前一步了。


    王彦习惯性的前边儿领路,走了两步,发现身后没动静,然后满脸疑惑的转过头来:“三位爷,走啊,皇上等着呢。”


    朱高煦不动声色的往朱高炽背后一站。


    朱高燧瞧见老二的动作,也学着他的样子,默默站在了队伍的最后边。


    朱高炽一脸苦笑,看着王彦,嘴唇抽搐了半天,一句话没说出来。


    王彦又叹了口气,往回走了两步,走到朱高炽跟前,压低声音:“太子爷,赶紧派人回去,请太孙来吧!”


    三兄弟眼睛齐刷刷一亮,老二老三马上凑到朱高炽身边,一左一右看着朱高炽:“大哥!赶紧让大侄子过来吧!不然咱哥仨今儿得完蛋!”


    朱高炽喃喃自语:“对,对,太孙,找太孙来……”他回头看了一眼自己带来的随从,招手示意其中一人过来,然后指着他说道,“快!回东宫,把太孙叫过来!要快!一刻也不能耽误!”


    老二老三直接把还没反应过来的小太监从地上拽起来——整个大明朝,有几个人,是能让尊贵的汉王殿下和赵王殿下同时搀扶起来的?这小太监不光是祖坟冒青烟了,都他娘的着了吧!


    “快去!快去!赶紧的!”朱高煦催促着,“跑着回去!一刻不要耽误!告诉太孙,只有他能救我们哥儿仨的命了!”


    ……


    半夜的时候,于文来东宫汇报进军方略的事儿,朱瞻基原本是昏昏沉沉的,然后听见有个声音介绍自己是于谦,瞬间就惊醒了。


    于谦,这可是于谦!千锤万凿出深山,烈火焚烧若等闲的于谦!


    于谦说那份进军方略中粮草数目也有问题,他就站在一旁,看着于谦把这些问题一一指出来。啧啧,到底是于谦,不愧是于谦,毕竟是于谦啊!


    直到天快亮的时候,于文才带着于谦告辞。临走前,朱瞻基让于谦下午再进宫来找他,说是想和他聊一些问题。


    聊啥?别管,来了再说。


    送走于文和于谦祖孙,朱瞻基才回房间眯了一会儿。这被窝还没捂热乎呢,就被小太监吵醒来,说太子爷让他去乾清宫救命……


    救命?救谁的命?大胖又惹事了?难道是这份进军方略的事儿儿?哎呦,真不给我省心啊!


    朱瞻基偶尔也是有起床气的人,但这会儿他并不生气,因为他觉得自己压根就没上过床,就是从被窝里路过了一下。


    既然没上床,那就不存在起床,就更不会有起床气了, 对不对?


    朱瞻基随便洗了把脸,跟着小太监往乾清宫的方向走。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