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0章 永乐十三年,那一夜的兵部
作品:《宣德大帝朱瞻基:我的皇帝生涯》 深夜,三更梆子响过。
应天皇城西侧的兵部衙署还亮着几盏灯。
兵部正六品主事于文坐在桌子旁边,又一杯浓茶下肚,然后放下茶杯,继续整理白日里兵部堆积的诸多公文。
皇上已经敲定了要对贵州用兵的事,所以,这几日于文和其他几位主事都要在衙署里忙到很晚,甚至昨夜有好几位主事就是睡在衙署里的,因为要整理的文书是在太多了。
就比如于文,他昨天晚上没回家,眼看今儿晚上也不用指望回去了。
忽然间,兵部值房外传来一阵脚步声。
“爷爷!”
于文一抬头,看见自家孙儿站在值房门口,胳膊上挎着食盒。
“胡闹!”于文赶紧上前,将值房的门关上,然后拽着孙儿往里走了几步,“这里是兵部,岂是你能来的地方?”
孙儿指了指腰间的牙牌,笑了笑:“爷爷放心,孙儿和巡夜的王百户说了,这是专门给您送药膳来了。您已经两日没回家了,奶奶和父亲都担心的紧呢。”
然后,孙儿压低声音:“爷爷,王百户的儿子上个月补了锦衣卫的职缺,他还记得您帮忙拟荐书的恩情呢。”
这也难怪,朝廷有规定,像于文这样经常需要在衙署里值守的低阶六部官员,是可以允许家人送饮食来的,而那牙牌就是入皇城的凭证。
于文听罢,眉头微松,却仍然板着脸道,在孙儿鼻梁上轻轻点了一下:"你既来了,就安分些,自己去那边,那边有床……”于文指着值房内供值守官员休息的床榻说道,“你先去睡一会儿,等天亮了再走吧。爷爷先去吃你送来的药膳,吃完之后,还要整理完这些文书呢。”
孙儿乖巧的应了一声,朝着床榻方向走去。
路过一张桌子,桌子上摊开放着一摞文书,孙儿只是随意瞥了一眼,正好看到其中一张文书,便站在那里走不动了。
“爷爷,这份文书……有问题。”孙儿犹豫片刻,还是对于文说道。
于文眉头一皱:“你这孩子,能看懂这些么?这可是兵部昨日拟定的《贵州进军方略》,已经呈给太子殿下看过了。”
孙儿倔强的摇摇头,指着那份文书:“不对,爷爷,就是有问题,您看这里……”他手指着其中一张文书上的文字,“您看,调拨了三十门大将军炮,全部配属给中路主力大军,而负责包抄思南的右路偏师竟无一门火炮……”
于文一愣,眼前的孙儿说的头头是道的,难道,他真能看懂?
于文拿起那份文书来仔细端详,然后一言不发的将文书慢慢放下。
“爷爷?”孙儿小声问道。
于文长叹一口气:“简直是胡闹!思南土司的寨墙,那都是青石垒筑而成的。若无火炮助力,难道要让我们大明的将士们拿血肉去填?”
他像是突然想到了什么似的,马上去翻阅了相关的卷宗,看着看着,倒吸一口凉气。
“爷爷?怎么了?”孙儿继续追问。
于文一巴掌拍在桌子上:“这帮蠢货!竟把仅有的两百支新造火铳,全配给了留守贵阳的后军!他们要这些火铳干什么?干什么!”
然后,于文背着走在值房里快速走动,边走边骂骂咧咧:“真不知道这些人是怎么敢把这样的进军方略给太子爷看的!是嫌自己脑袋还长在脖子上么?是嫌自己活太久了么?”
他只是一个主事,这份进军方略是别人主笔,他这也是第一次看到。现在,这份方略已经在太子爷那里通过了……
他像是想到了什么似的,站在那里。
坏了,太子爷看完这份进军方略,并没有发现其中的问题,天亮可能就要呈报给皇上了!
若是皇上也没有发现进军方略中的问题,那大军这次出征,怕是要折戟西南了!
反过来说,若是皇上看出来进军方略中的问题了,他们兵部上下怕是没好果子吃了!
于文犹豫片刻,思索再三,决定冒一次险。
……
“太子爷!太子爷!”
朱高炽的门外传来东宫小太监的声音,是那种压着嗓子又急切的声音,生怕太子听不到,又怕别人听的到。
“太子爷!您快醒醒!兵部来人了!”
“太子爷!您醒醒吧!”
……
朱高炽睡的迷迷糊糊的,小太监在门外叫了半天,朱高炽楞是没有反应,睡的那叫一个香甜,最后还是被太子妃一脚踹醒来的。
可怜大胖莫名其妙挨了一脚,迷迷糊糊坐了起来,揉了揉眼睛,然后开始逐渐恢复神智……
“太子爷!兵部来人了!”
小太监的声音再次传到朱高炽的耳朵里,朱高炽瞬间清醒,看着门口的方向,然后趿拉着鞋跑过去开门。
“太子爷!兵部来……哦,太子爷,您总算醒了!”小太监这次只喊了一半儿,就看见房门打开,只穿着中衣的朱高炽从门里探出一个胖乎乎的脑袋来。
“什么事儿?人呢?”朱高炽脱口便问。
因为朱高炽睡的太死,所以小太监多叫了他几声,声音也可能大了些,结果就是住的不远的朱瞻基早早被吵醒了,这会儿也一边穿着衣服一边往过来赶,正好在转角处撞见了正往书房赶的朱高炽。
“爹,这大晚上的,什么事儿啊?”朱瞻基打着哈欠询问道。
朱高炽摇摇头:“不知道,先去书房再说,兵部来的人就在书房。儿子,你要是不想睡了,就跟爹一起过去听听发生什么事儿了。”
朱瞻基还没说啥,就被朱高炽拽着胳膊往书房的方向拖了。
……
东宫书房里,于文忧心忡忡的站在那里,似乎有点走神,这就导致朱高炽进来的时候他都没有察觉到,倒是跟着他一起来的孙儿第一时间看见了走进书房的朱高炽和朱瞻基。
这个孙儿之前也入过几回宫,可每次都是从正阳门进皇城,再经西安门守卫核验后直接就抵达兵部衙署了,也没去过别的地方,所以没机会亲眼见过太子朱高炽和太孙朱瞻基。
不过,不认识脸,还能不认识衣服么。
朱高炽急着赶来,随手抓起的那件袍子此刻正好披在了他的身上。
这袍子上,可是绣着龙纹呐,咱们大明有资格使用龙纹的,可没有几个人啊……
这孙儿是个聪明人,第一时间就猜到了朱高炽的身份,也顺理成章的猜到了朱高炽身后那个十六七岁模样的少年是谁。
“学生叩见太子殿下,叩见太孙殿下!”孙儿拽了拽陷入沉思的于文的胳膊,自己便先跪下来磕头了。于文被孙儿拽了这几下也反应过来,紧跟着就要往地上跪。
“下官兵部主事于文,参见太子……”
“快起来,快起来,深夜来找我,可是有什么紧急的事情么?”朱高炽本身就不是个习惯摆谱的人,尤其是这个时候。他这个太子爷大半夜不睡觉跑到书房来,可不是为了看别人给自己磕头的。所以,于文还没跪下来,他就伸手把人家拉起来,然后赶紧询问发生了什么事。
“太子爷……唉……”于文一边说,一边从怀里掏出那份行军方略来,“这份行军方略,您已经审阅过了,可是明日要呈报皇上御览了?”
朱高炽不明所以的点着头:“对呀,不过不是明天,是今天。”朱高炽指了指外边的天,“天亮了就给皇上送过去了,怎么了?”
于文叹着气,后退一步,还是跪了下来:“太子爷,这份进军方略,有大问题啊!”
……
东宫下人给书房送来了热茶。
朱高炽黑着脸坐在那里,看完了进军方略里明显出错的部分,然后默默将文书放下。
“这份行军方略,是谁人主笔的。”朱高炽问道。
于文恭恭敬敬回答:“兵部郎中,周显宗。”
周显宗?朱高炽默默的把这个名字念了一遍。
实话说,朱高炽很愤怒,因为这份进军方略中犯的错,是他娘的最低级的错误。
往日兵部拟定作战方案时,往往会参考过往相似战例,而且参照旧例时需注明调整事项。就比如要去沙漠作战,那就要参考之前在沙漠作战的案例;要去山地剿匪,那就要去参考以前在山地作战的案例,这个本身不难理解,也是合情合理的。
可是周显宗这个蠢货,照抄都能抄错!
在这份进军方略中,周显宗照抄了早年在云南征剿刀招散时的案例,而那次云南战役,明军因火器配置不当导致伤亡惨重,这本应引以为戒。可周显宗这个蠢货,原封不动照搬了云南旧例的火力配置方案,甚至荒谬到连原文中“此例慎不可再循”的批注都原样抄录了下来。
大概也是因为照抄了旧例,才让兵部上下所有审核这份方略的人员没看出问题来。
不过……周显宗啊周显宗,你都抄录了“不可再循”这句话了,你到底是看到这句话了,还是没看到这句话了?朱高炽很好奇,这个周显宗是在怎样一种精神状态下写出这份进军方略的。
你他娘的是用屁股夹着毛笔写的么??
朱高炽冷冷的盯着那份进军方略,眼睛里倒映出闪烁的烛火。
“于文,这是你们兵部交给我的,我没有看出问题来,不光你们兵部有责任,我也有责任。”朱高炽缓缓开口,声音低沉,听不出一丝喜怒,“若是天亮之后,这份进军方略送到皇上那里,不管皇上有没有看出这其中的问题来,我都有不可推卸的责任。当然了,你们兵部上下,也脱不了干系。你是兵部的人,你大胆指出你们兵部交上来的这份进军方略有错误,你做的很好。”
于文行礼,低下头来:“太子爷,这本身就是兵部没有仔细审核的原因,下官也是担心天亮之后这份进军方略被交到皇上那里……”
朱高炽抬手微微向下压:“好,我知道你的意思。于文,你告诉我,你是如何看出这份方略中的问题的?”
于文一愣,心里琢磨了一下,自己孙儿看到行军方略这种绝密文件的事,能不能对太子爷实话实说呢?可如果说是自己看出来的,会不会让太子爷误认为自己早就看出来了,非要拖到最后一刻才来汇报,岂不是心机过重了?
“太子爷。”于文的孙儿主动走到朱高炽面前跪下,“是学生看出来的,学生来给爷爷送药膳,不小心看到的那一页文书。”
朱高炽一怔,眼前这少年不过十七八岁模样,他指着少年看向于文:“这是?”
于文连忙回答:“回太子爷的话,这是下官的孙儿。”
朱高炽点点头,又看向那跪在地上的少年,眼神里满是赞许:“你只看了一眼,就看出进军方略中的问题了?”
少年回答:“回太子爷的话,主要是……错的太明显……”
这样的回答,让朱高炽忍不住笑了起来,他指着少年对于文说道:“你这孙儿,可没给你们兵部留面子啊。这么明显的错误,他一个少年尚且能一眼看出,你们兵部从侍郎到主事,竟无一人察觉,哈哈……”朱高炽笑的声音越大,于文越感到尴尬。
这简直就是在啪啪打兵部上下所有人的脸。
那少年又突然开口了:“太子爷,那份方略中……”他犹豫片刻,还是开口继续说道,“……粮草数目也有问题。”
“哦?”朱高炽来了兴趣,“这也是你一眼就看出来的?”
少年默默的点了点头。
朱高炽感慨的点着头,看向跪在地上的少年:“真是后生可畏啊,孩子,快起来吧。你叫什么名字?”
那少年站了起来,整理了一下衣服,然后双手抱拳,恭恭敬敬的回答。
“回太子爷的话,学生于谦。”
原本已经在打瞌睡的朱瞻基,听到这个名字之后瞬间惊醒。
“谁?”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