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3章 顺天之行(一)
作品:《宣德大帝朱瞻基:我的皇帝生涯》 早朝后,朱高炽三兄弟很自觉的去御书房门口排队了。
刚才在早朝上,皇上说了,今儿上午御书房不接待大臣了,因为他要和太子、汉王和赵王在御书房商议一些事情。啊对,还有太孙,太孙今儿个也上朝了,一会儿下了朝,太孙也得去一趟御书房。
“大哥,爹不会在御书房再训咱们了吧?”朱高煦还是心有余悸,生怕老爷子在御书房再给他们兄弟三人来一次爱的教育。
朱高炽心里也没谱,按道理说,老爷子今儿在乾清宫已经把火都撒出来了,早朝上也没见他再发脾气,甚至还有点和蔼可亲的感觉。可这种天生的血脉压制,也让兄弟三人此刻仍然是胆战心惊的。
“二弟三弟啊,等会儿你们要情况不对,就往哥哥身后躲……”朱高炽话说一半也没了底气,毕竟老爷子如果要发脾气,他这个做大哥的也得跟着一起挨收拾,早朝前在乾清宫的事儿就是例子。要不是把朱瞻基搬来当救兵,他们哥儿仨今儿都不见得能走的出乾清宫。
老二老三瞧见朱高炽这越说越没底气的样子,对视一眼,齐刷刷叹气。
朱高煦开口道:“大哥,你的好意,我和老三都心领了,一会儿还是看大侄子吧,他才是咱们哥儿仨今儿的救星。”
说话间功夫,朱瞻基陪着朱棣也走过来了,朱棣瞧见候在御书房门口那三位爷,哼了一声,都懒得再正眼看他们,自顾自的走进御书房,给御案后头一坐,然后才没好气的对着门外喊了一声:“进来吧!”
朱高炽打头,朱高煦排第二,朱高燧最末,兄弟三人排着队走进来,然后在朱棣面前立正。
“跟你们说个事儿。”朱棣扫视了一遍三兄弟,然后盯着朱高炽,“老大,这几天你继续监国,在我回来之前,把家给我看好了,别出幺蛾子。”
朱高炽下意识点头:“唉,知道了……嗯?”他听着不太对劲儿,什么叫“等我回来之前”?他抬起头,看着朱棣,“爹,您要出去?”
“嗯。”朱棣点点头,“我去一趟顺天,太孙也去。”
朱瞻基一直站在朱棣身旁,显然刚才来时路上朱棣已经跟他说了去顺天的事儿,所以听见朱棣说要带他去的时候,他表情镇定,没有一点感觉到意外的样子。
听见朱棣说要去顺天,朱高煦和朱高燧对视一眼,朱高煦开口问道:“爹,是不是要对草原用兵了?”
也难怪朱高煦会这么理解,以往每次北征,都是大军开拔到顺天休整集结,然后从顺天出兵。
“用兵?”朱棣没好气的冷笑一声,“怎么,你汉王爷要出钱?我倒是想打仗,可太子爷不给钱啊。你要是出军费,那我就让你当主将,你带着兵去草原上,想干嘛就干嘛。”
眼看三兄弟又沉默不语了,朱棣默默叹气:“我昨天晚上做梦,梦见长陵渗水了,把你们娘的棺椁都被泡了……”
三兄弟瞬间瞪大了眼。
朱棣继续说道:“我觉得,我不可能平白无故做这种梦,一定是有什么预兆。我也懒得去问钦天监的人来给我解梦了,他们说的全是好听的话,我听着耳朵都起茧子了。所以,我自己去顺天看看。老大,我估计得走几个月,这段时间,国事由你全权处理,拿不定主意的,派人到顺天来找我。”
“老二老三,你们留在应天。”朱棣又抬眼看向朱高煦,“老二,早上在乾清宫跟你说的事儿,你用心办好,什么时候带撒马尔罕使团去神机营,去了看什么,你自己拿主意,反正记住了,既要彰显我大明胸襟,又能让他们知道,咱们大明不光是招待朋友的好酒好肉,也有对付敌人的神兵利器。”
朱高煦点头:“儿子记住了。”
“老三。”朱棣又看向朱高燧,“宁王失踪的事儿,你继续追查,南昌乃至江西大小官员都全力配合你,必要的时候,该抓就抓,该审就审。尤其是那个南昌知府……”朱棣身子往前凑了凑,胳膊放在御案上支撑着身体,“……老十七能在他眼皮子底下丢了,他就算不知情,也是个糊涂蛋。你回头去吏部打个招呼,让他们再选个人去南昌当知府。”
朱高燧也恭恭敬敬的点头:“儿子知道了,那个南昌知府,确实是蠢的可以,儿子再去一趟南昌,先把他抓起来好好审一审。就算他和宁王没有勾结,儿子也得问他的罪。”
朱棣手指着朱高燧:“你记住了,宁王还是大明的亲王,活要见人,死要见尸。纪纲现在重伤,锦衣卫你还得继续盯着,别出了差错。”
安顿完老大老二和老三,朱棣又往后一靠,转过头来看着站在自己身边的朱瞻基:“大孙,你回去收拾东西,跟你娘打好招呼,咱们这次去顺天估计没两三个月回不来,等咱们回来,差不多也到了你大婚的时间了。所以,你那三个媳妇儿那里,你也去说一声。”
朱瞻基点头:“好的,孙儿一会儿就回去跟娘说一声……”
“还有你那三个媳妇!”朱棣打断了朱瞻基的话,补充道,“眼瞅你要大婚了,你这个新郎官被我这个糟老头子拐走几个月,你得去跟你三个媳妇说清楚咯,别人家还没进门呢,就埋怨起我这个当爷爷的了……”
朱瞻基扭捏着笑了笑:“爷爷,她们哪会这么想啊?”
朱棣看着孙子扭捏的样子,忍不住笑骂:“猴崽子,一说起你媳妇你就这副德行。怎么,还知道害臊了?”他转头对朱高炽三兄弟挥挥手,“你们三个先退下吧,该干嘛就干嘛去,我跟太孙还有话说。”
朱高炽三兄弟如蒙大赦,连忙行礼退下。
一出御书房,朱高炽就长舒一口气:“总算逃过一劫。”
老二老三也是一副劫后余生的表情,朱高燧更是一边走一边回头看着御书房紧闭的大门:“大哥,老爷子要去顺天,肯定不是一两天就能准备好出发的,你回头跟大侄子说一声,就说我和老二这两个做叔叔的,请他喝酒!”
朱高炽眼睛一瞪,指着朱高燧:“喝什么?老三,你可别出幺蛾子了,别忘了,爹不许你喝酒!”
“哎哎哎,大哥!”朱高煦把朱高炽的胳膊摁下来,“老三不能喝,我能喝呀!这回大侄子救了咱们兄弟三人的命啊,你是他爹,你谢不谢他那是你的事儿,我跟老三不能跟没事人似的呀!”
朱高燧捣蒜般点头:“啊对对对!”
“今晚上,我去定位置,就这么说定了!”朱高煦不给朱高炽开口的机会,抢先把话说完了,“到时候,你也得来!”
……
御书房里。
朱棣确定朱高炽兄弟三人已经走远了,又看了一眼同样在御书房里伺候的王彦。王彦接收到朱棣眼神里含着的意思,招呼着其他伺候的宫人们出去。王彦倒退着碎步退出书房大门的时候,也没忘记把御书房的门给关上。
朱瞻基一看,这是要说什么机密了?怎么连王彦都撵出去了?
朱棣先是叹气,顺手从御案上拿起一个精巧的摆件来,拿在手里把玩。朱瞻基一看,朱棣拿在手里的是一个精巧的铜制麒麟镇纸。
朱棣的手指在麒麟的鳞片上抚摸着,眼神也逐渐变得深邃了起来。
“大孙啊……”朱棣突然开口,只不过声音压的很低,“这次咱们爷孙俩去顺天,明面上是去看长陵,捎带着看一看顺天宫城营建的进度,实际上……”
朱瞻基顿时心头一跳,不自觉地往前凑了凑。
朱棣把手里的麒麟镇纸往案上一放,发出“嗒”的一声轻响:“爷爷担心,宁王是不是跑到北边去了……”他看着朱瞻基,缓缓补充道,“他这个宁王的‘宁’,可是大宁的‘宁’啊……”
朱瞻基暗自琢磨,爷爷的意思是说,宁王可能跑到大宁去了?那毕竟是他以前的封地,经营多年,好歹是有些根基的。可是……可是自打永乐初年,朱棣将宁王朱权的封地从大宁改到南昌之后,这已经过去这么多年了,他就算在大宁有点根基,这会儿也该没多大用处了吧。
“朵颜三卫!”朱棣念出这个名字来,手指头轻轻在桌面上叩了叩,“那以前都是宁王手底下的人。爷爷当初奉天靖难的时候,手里兵力不足,就从老十七手里夺了朵颜三卫。为了安抚他们,爷爷把大宁给了他们,让他们暂时居住。”
所谓的朵颜三卫,指的是主体为兀良哈部的朵颜卫,以翁牛特部为主的泰宁卫,还有以乌齐叶特部为主的福余卫。这三卫原本是北元残余势力,洪武爷那会儿归附了大明朝,被安置在大宁一带,作为大明抵御北敌的屏障。
宁王在洪武年间被封到大宁以后,麾下有“带甲八万,革车六千”,朵颜三卫就是受宁王节制的最精锐的骑兵,战斗力极强,是大明朝北方防线的重要力量。
靖难之初,朱棣为了换取朵颜三卫的支持,承诺战后将大宁地区让给他们游牧。只不过朱棣登基之后,没有完全兑现自己的诺言,将大宁都司南迁至保定,原来的大宁城改设为“大宁卫”,但大明对这地区的控制力也锐减。这也导致朵颜三卫和大明的关系逐渐恶化。
朱瞻基听明白了朱棣的意思:“爷爷您的意思是说……宁王可能和朵颜三卫勾结起来?”
朱棣默默点头。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