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4章 顺天之行(二)

作品:《宣德大帝朱瞻基:我的皇帝生涯

    “老爷子也真是的,你这眼瞅着要大婚了,又是去凤阳,又是去顺天的……”


    朱瞻基要出远门,太子妃那是一百个不情愿,尤其是这回去顺天,老爷子说是两三个月回不来,那都是往少了说了。这老爷子也不是头一回去顺天了,以往哪次去,那不得四五个月打底的?


    太子妃心里清楚,这次出门,估计能赶在大婚前回来就算不错了。


    朱高炽和朱瞻基父子俩一对视,朱高炽挤眉弄眼的示意朱瞻基去哄哄太子妃。


    “娘……”朱瞻基夹着嗓子凑了过去,换来太子妃一个白眼。


    “你给我正常点,少拿这种声音来恶心我。”太子妃哼了一声,“我跟你说啊,顺天是咱老家,你回顺天去,我倒是不担心吃不惯住不惯,那儿的锅子可比应天的正宗多了,我是担心你耽误了回来的时间!你可得记住了,你八月还要大婚呢!”


    然后又补了一句话:“而且你可是有三个媳妇等着过门呢!”


    “记着呢记着呢,儿子记的牢牢的!”朱瞻基脸上堆着笑,扶着太子妃坐在一旁的椅子上。


    太子妃刚坐下,突然想起什么似的,便又站了起来:“对了,儿子,你去问问你爷爷,你这次去顺天,身边能不能多带个人啊?”


    带人?谁?朱瞻基一时间没明白什么意思。


    “哎呀,就是让你身边多带个人嘛,路上也好照顾你啊!”太子妃急了,拽着朱瞻基的胳膊,“你去跟你爷爷说说,让孙姑娘跟着你……”


    啥?孙姑娘?还没过门的太孙侧妃孙婉茹?


    朱瞻基都压根不用考虑的,直接猛摇头:“娘,你想什么呢?我跟爷爷去顺天是要办事儿的,身边带个女人叫怎么一回事啊?”


    女人怎么了?太子妃很不服气:“那又不是别的女人, 那可是你没过门的媳妇儿!”


    眼看太子妃越说越离谱了,朱高炽也听不下去,走过来插话:“行啦,你就别添乱了,你儿子跟皇上去顺天是要办正事儿的,别说是没过门的媳妇儿,就算是过了门儿,那也不能跟着一起去呀。”他按着太子妃的肩膀,把她按在了椅子上,“老二老三跟着皇上去草原上打仗,你什么时候见他们两个带自己的媳妇儿去的?”


    太子妃自己稍微一琢磨,大概也琢磨明白了,泄了气,耷拉着脑袋:“行吧,你们老朱家就是规矩多。”随后,她似乎又有点不死心,又抬着头盯着朱瞻基,“你爷爷不不是也说了,让你跟你那三个媳妇打个招呼么?说不定让你带一个呢?你去问问呗。”


    “呵呵呵,你呀……”朱高炽走到另一张椅子旁边坐了下来,指着太子妃,“你让儿子去问这种问题,就是送他去老爷子那儿找骂呢。”


    然后,朱高炽一琢磨,不对呀,太子妃平时不是这种不识大体的人呀,他压低声音,身体往太子妃的方向凑了凑:“哎?我说,你是怎么突然想起问这个问题来的?”


    “还不是因……”太子妃下意识脱口而出,可马上反应过来,把没说完的话咽了回去,“算了,没什么,不让带就不让带吧。”


    朱高炽和朱瞻基父子俩一个对视,然后默契的同时看向低着头手指绞着帕子的太子妃。


    不对,肯定有问题。


    晚上,朱瞻基在自己的书房里看书,门被推开,孙婉茹走了进来,她手里端着一个木盘,木盘上放着一杯茶。


    “殿下。”孙婉茹走到朱瞻基身边,双手捧着茶杯送到朱瞻基手边的桌面上,“夜深了,您也早些歇息吧,这是茯苓柏子仁茶,养心安神的。”


    朱瞻基笑了笑,放下书本,端起茶杯来:“这种端茶送水的事,让下人来就行了,你不用亲自上手。”然后将茶杯送到嘴边,轻啜一口,眉头微微一挑,“这茶,味道很特别。”


    孙婉茹抿嘴一笑,眼角弯成月牙似的:“加了陈皮和蜂蜜呢,这样喝起来甜一些。这几天殿下每天都看书到很晚,给殿下备的茶甜一些,殿下喝起来也不会太苦了。”


    话刚说完,孙婉茹突然意识到自己有点失言了,连忙低下头来。她虽然是太孙未过门的侧妃,可毕竟是没出阁的姑娘,打听自己未婚夫婿的起居,而且这个未婚夫婿还是太孙,确实不太合适。


    不过朱瞻基并不在意,毕竟孙婉茹是太子妃的养女——虽然后来朱瞻基才意识到,名义上是太子妃的养女,实际是就是给朱瞻基准备的童养媳。


    而朱瞻基此刻在想一个问题……


    如果史书上记载的没有错的话,眼前的孙婉茹,也就是历史上的孙皇后。


    朱瞻基前世是历史老师,孙皇后的相关故事并不在任何一个历史考试的考点中。除非专门研究过宣德一朝的历史学者,否则即便朱瞻基前世是一名历史老师,他对孙皇后的了解也不会多深刻,只知道这位孙皇后是明英宗朱祁镇的生母,仅此而已。


    明英宗朱祁镇那就不一样了,这位大明天子,也就是那位御驾亲征被俘虏“瓦剌留学生”,这个事儿可是历史课的考点,高中的《中外历史纲要》里可是清清楚楚写着,“明中期,瓦剌和鞑靼不断威胁明朝北部边防,两次突破长城深入内地,包围北京。瓦剌还曾经在一次战役中俘虏了明英宗”。


    朱瞻基摸着下巴,略有所思的看着孙婉茹。


    我来大明之前,大明因为土木堡由盛转衰。我来大明以后,大明还是因为土木堡由盛转衰——那我不特喵的不是白来了么?


    此刻朱瞻基只有一个观点——历史已经发生改变了,历史上的孙婉茹是皇后,而现在他朱瞻基的正妃是张怜儿。也就是说,以后的皇后也只会是张怜儿,那瓦剌留学生即便是从孙婉茹的肚子里生出来,他也没机会继承皇位了。因为朱棣已经明确的说了,朱瞻基的皇位,只能由张怜儿肚子里生出来的孩子来继承。除非张怜儿没有儿子,否则其他女人生出来的孩子,都没资格闻闻龙椅是什么味儿的。


    唉,这个真不怨朱瞻基这个历史老师前世没认真研究过历史,只不过他研究的历史主要还是课本中的内容,加上从部分课外资料获取一些信息。毕竟现行的主流教材,不管是人教版,还是部编版,对明朝后宫的细节(如皇后废立)通常都是一笔带过。


    教材上更关注的往往是政治、经济、军事重大大脉络,比如郑和下西洋,比如如仁宣之治,比如土木堡之变等等。


    他如果有机会知道,这历史上宣德皇帝朱瞻基,那也是在废掉了原有的胡皇后之后才册立了孙皇后的,怕是此刻就没那么心大了。


    “殿下,您……看什么呢?”孙婉茹被朱瞻基盯着看,有点浑身不自在。


    朱瞻基回过神来:“哦,没事,我刚才在想一些问题,有点走神了。”然后他揉了揉眼睛,搓了搓额头,打着哈欠,“你这茶确实管用,我才刚喝下就困了。以后晚上睡不着,就喝你这个茶,比安眠……安神汤管用多了。”


    朱瞻基及时改口,孙婉茹也没察觉到异常,只当朱瞻基是困了累了,说话一时秃噜嘴了。她笑着把喝完的茶杯端起来,放回到小木盘子里:“殿下,那就早点睡吧,我去帮殿下铺床。”


    朱瞻基点点头,用书签插到书里,记录下自己看书的进度,然后伸着懒腰站起来,又打了个哈欠,然后一边活动着脖子,一边往床榻的方向走。


    孙婉茹则是把端茶的小木盘子先放在桌子上,腾出手来去给朱瞻基铺床了。


    朱瞻基站在孙婉茹身后,看着孙婉茹的背影。


    平心而论啊,这个……嗯,怎么说呢?对,就是说……


    唉……你儿子要不是猪骑朕那个蠢货该有多好!


    现在的历史进程已经改变了很多了,也不知道历史上那个朱祁镇还有没有机会出生。嘿嘿,他最好别来了——尤其是下午和于谦聊完天之后,朱瞻基就更是这么想的了。


    于谦这种人,朱祁镇那个蠢货怎么舍得杀的?


    对,于谦!


    一想到于谦,朱瞻基就在心里头嘀咕着,这次去顺天,一定要把于谦也带上,让老爷子也看看这位奇才,也让于谦可以提前看一看大明的北疆,


    “殿下,床铺好了!”孙婉茹转过身来,正对上朱瞻基的眼睛,只不过朱瞻基这会儿又在发呆了,一时间没听见孙婉茹的声音。


    “殿下?”孙婉茹往前一步,“床铺好了,您休息吧,看您累的,刚才又走神了呢。”


    “哦……”朱瞻基点着头,“对,困了,眼睛都有点睁不开了。我休息了,你也早点回去休息吧。”然后一边说,一边往床边走,一屁股坐在床上之后,下意识想自己弯腰伸手去脱鞋子,却看到孙婉茹已经在他脚边蹲下,细心的帮他脱掉了鞋子,还把脱下来的鞋子放在一旁摆放整齐了。


    “殿下,休息吧。”孙婉茹又抱起朱瞻基的腿放到床上,又赶在朱瞻基躺下之前去帮他松了松枕头。


    说句题外话,朱瞻基来大明十六年了,他坚持认为只有软枕才叫枕头,那些个瓷枕啊、玉枕啊、石枕之类的,那玩意儿就没资格出现在他朱瞻基的床上。


    所以,太孙喜欢睡软枕头这件事,伺候过太孙的人都知道,孙婉茹也知道。


    “好了,你回去休息吧。”朱瞻基再次开口,孙婉茹对他这种……嗯,你可以说是伺候,也可以说是照顾,反正就是那种要帮朱瞻基把所有能做的事情都做了的态度,已经持续了好多年了。


    孙婉茹看着朱瞻基躺下,又给他掖了被角:“殿下,那我先退下了。”


    朱瞻基点点头,挥挥手:“嗯,去吧。”然后,朱瞻基也是困了,一翻身,背对着孙婉茹,没一会儿就睡着了。


    孙婉茹小心翼翼的离开床边,路过朱瞻基的书桌,一眼看到那本被朱瞻基插了书签标记了阅读进度的书。


    《贞观政要》。


    孙婉茹看了一眼已经睡着了的朱瞻基,然后悄悄伸手把那本《贞观政要》拿在手里,记下了朱瞻基看到的部分。随后,将书原样放回原处。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