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5章 顺天之行(三)
作品:《宣德大帝朱瞻基:我的皇帝生涯》 自打决定了要去顺天,朱棣又开始不上朝了。
大臣们也知道,如果御台上没给朱高炽留专门的椅子,那说明儿今个上朝是皇上亲自来,太子在旁边站着。如果御台上有朱高炽的椅子,那皇上今儿就不来了。
一大早,奉天殿里,朱高炽又一屁股坐在御台上自己的椅子上,看向群臣。
“列位,有事启奏吧!”
……
皇上出行,那肯定是要准备妥当的,随行的人员也得好好挑选,总不能把六部和内阁的人全带着一起走,总的留点人帮着朱高炽处理政务。
朱棣亲自挑选,杨士奇、杨荣伴驾,工部尚书宋礼等人伴驾。
其余所有人,包括汉王朱高煦、赵王朱高燧,都留在了应天。
出发当天,浩浩荡荡的队伍从应天北门出去,朱棣坐在马车里休息。他这辆马车,是朱瞻基特意找工部的匠人给“定做”的,里边儿给朱棣备了一张宽敞的软榻,能坐能躺。而软榻对面还有几个可以坐人的地方,这样朱棣也能直接坐在马车上召见一些官员。
“我好歹是上了年纪的人,白天困也很正常。你年纪轻轻的……”马车里的朱棣瞅着坐在自己对面的朱瞻基,然后嘿嘿一笑,“你昨晚上干嘛了?是不是按捺不住自己,然后就和你那还没过门的侧妃……”
这老头子,上了年龄,天天在自己大孙子面前开黄腔,压根没人管得了他。
朱瞻基强颜欢笑:“爷爷,孙儿昨晚上帮我爹看折子来着。”
“他倒是会省事儿。”朱棣哼了一声,“我让他监国,他让你监国。”
然后朱棣换了个舒服的姿势躺下,朝着朱瞻基一挑眉:“爷爷问你个事儿,以后你当了皇上,会不会也让你的儿子监国啊?”然后故作严肃,“好好回答,想好了再说。”
朱瞻基苦笑一声,强撑着精神:“我起码不会让我儿子熬夜看折子。爷爷,这些个大臣的折子,写的弯弯绕绕的,明明就是很小一件事儿,非得拐弯抹角说半天。以后咱得定个规矩,上折子别啰哩吧嗦的扯那些有的没的,说事儿说事儿。”
朱棣很开心,哈哈笑了几声:“这才哪儿到哪儿啊,大明疆土这么大,从南到北,从东到西,每天发生那么多事儿,都得做皇上的来解决。皇上也是人,皇上也没有三头六臂……”他叹了口气,略微有些感慨的继续说道,“做皇上,你苦点累点,国家才能变好,百姓才能吃饱饭,穿上衣服。如果做皇上的开始偷懒……”
唉?不对劲儿,好像把自己绕进去了……
朱瞻基憋着笑:“爷爷,您继续说,做皇上的偷懒又怎么样了?”
“猴崽子,你少在你爷爷话里挑刺儿。”朱棣冷哼一声,“做皇上的想偷懒,那就得有个好儿子。”
然后又补充了一句:“还得有个好孙子。”
行行行,您说的对,您说的全对,朱瞻基也懒得反驳,反正这老头胡搅蛮缠不是一天两天的事儿了。可他这会儿已经困的快睁不开眼了,朱棣却还是继续跟他叭叭叭。
“大孙啊,趁着现在就咱爷孙俩,爷爷想跟你说点事儿。”朱棣又坐了起来,然后招手让朱瞻基坐在他跟前。
朱瞻基打着哈欠走到朱棣身边坐下。
朱棣揽着朱瞻基的肩膀,转过头看着萎靡不振的朱瞻基:“小子,爷爷想……等你大婚以后,就退位了。”
“嗯。”朱瞻基下意识回应了一声,然后瞬间惊醒,瞪大了眼睛盯着朱棣,“啥?退位?”
朱棣很认真的点了点头。
朱瞻基愣了一下,似乎是在确定自己是不是听错了,然后小心翼翼的开口询问:“您说,等孙儿大婚以后,您就……”
“退位。”朱棣再次说出了那两个字。
朱瞻基有些搞不懂了,历史上的永乐大帝在位可是有二十三年呢,这会儿才永乐十三年,这还有十年呢,朱棣干嘛要退位?
“您……怎么好端端的,想起这个来了?”朱瞻基还是不太理解,“您这才多大岁数啊,干嘛要退位啊?要孙儿说,您起码还能当二十年皇上呢。”
朱棣沉默片刻,小声念叨着“二十年”,然后摇摇头:“爷爷可不敢想那么远。爷爷今年五十五岁了,老天给爷爷留的时间不多了。现在,你二叔三叔也安分守己了,你也长大成人了,爷爷也没什么担心的了。”
然后,他笑了几声:“二十年?爷爷没那么贪心,爷爷还能再活十年就可以了。”
朱瞻基心头一紧,这……是巧合么?历史上的朱棣,确实是六十五岁的时候驾崩的。
真的,只有十年了。
“你爹的身体不好,爷爷还把这么多事儿丢给他做。唉……”朱棣突然又有些情绪低落,“爷爷之前就跟他说过一回,爷爷不想让他干了半辈子皇上的事儿,却一天的皇上都没当过。你大婚以后,爷爷就把皇位交到你爹手里,然后爷爷就等着你的孩子出生。到时候,你帮着你爹处理政务,爷爷替你们带孩子。”
朱瞻基静静的听完朱棣的话,心中头翻涌起复杂的情绪。
他看着眼前这个曾经叱咤风云、如今却显露出几分疲惫的永乐大帝,一时竟不知该如何回应。
是啊,爷爷……老了。
马车内难得安静了片刻,此刻只有车轮碾过官道的声响,还有马车外随行骑兵的马蹄声。
朱棣,永乐大帝,他……他是什么时候变老的?
这些年来,朱瞻基每日和朱棣朝夕相伴,他从来没意识到这个问题。十三年前,朱棣在奉天殿在御台上落座,面对百官高呼皇上万岁的时候,那个时候的朱棣,是多么的意气风发。
对啊,爷爷……他是什么时候开始变老的?
终于,朱瞻基深吸了一口气,低声道:“爷爷,您……您真的想好了吗?”
朱棣笑了笑,伸手拍了拍朱瞻基的肩膀:“怎么了?你爹当皇帝,你就是太子爷了,猴崽子,你不乐意?”
朱瞻基连忙摇头:“不是不是,孙儿只是……只是从来没想过这件事。”随即,朱瞻基反应过来了,“那我爹呢,他知道您的想法么?”
然后,朱瞻基又想起方才朱棣说,他曾经和朱高炽提过这件事。
朱棣表情很是轻松:“他知道,他又不知道。爷爷是跟他说过这件事,但没跟他说过爷爷打算什么时候退位。”
朱瞻基低头沉默不语,朱棣便继续说道:“爷爷这些年来,南征北战,该做的事儿已经做的差不多了。如今咱们大明朝,国泰民安,你爹虽然性子软了些,可有文有杨士奇他们辅佐,武有张辅,还有你二叔三叔,爷爷也放心。”
朱瞻基静静的听着朱棣的话,心里也在暗自琢磨。
对呀,二叔三叔……
在这条时间线里,二叔三叔已经和历史上的朱高煦、朱高燧是截然不同的人了。
朱瞻基忽然笑了:“爷爷,那您退位后,打算做什么?”
“嗯?”朱棣一挑眉,“刚才不是跟你说了么,你赶紧生孩子,爷爷以后逗逗重孙子,没事还能钓钓鱼,听听曲儿……”然后他凑近了些,“万一你爹治国出了岔子,爷爷还能骂他两句。”
朱瞻基忍俊不禁:“那我爹可惨了……”
朱棣哼了一声:“他当太子这十几年,挨爷爷的骂还少了?”
两人相视一笑,马车内的气氛轻松了不少。
朱棣看着眼前的大孙子,心里已经开始未来一段时间的规划了。
大婚肯定是最重要的,别的事儿都的给这件事儿让路。
迁都……嗯,去看看顺天营造建什么样子了。如果自己退位前迁不了都,那在自己退位以后,什么时候迁都,让老大自己掂量着办,反正老子以后埋在那儿了。
草原上还没平定……嗯,这事儿没个几十年的功夫也解决不了,着急也没用。
《永乐大典》已经修完了,之前大孙建议,说多抄几份,有道理,这事儿还交给某个姓解的人去做。
还有……对了,郑和回来以后,就让他去日本,“帮助”那些日本的百姓过上好日子。
还有什么来着?
朱棣一边想着,脸色也逐渐的阴沉了下来。
宁王!
这次去顺天,本身还有着一层意思,就是看看宁王有没有和朵颜三卫勾搭在一起。这事儿不能留给老大,朱棣自己必须把这事儿给解决了。
朱瞻基看着朱棣的脸色一点点阴沉了下来,也不敢出声打扰。他就这么静静的看着,然后看见朱棣的脸上又重新挂着笑了。
“爷爷,您想什么呢?”朱瞻基终于开口问道。
朱棣“嗯”了一声,然后揉了揉下巴:“爷爷在想……这次去长陵看看你奶奶,跟她也说一声。爷爷退位以后,就住在顺天了,离她也近一些。”
“哦,对了。”朱棣又想起一件事儿来,“等你当了皇上,你也得抓紧时间给自己修陵了。到时候,你挑的地方别离爷爷太远咯。”
古代皇帝面对给自己修陵的事儿也从来不避讳,甚至将其视为重要的国家工程和帝王职责。帝王陵墓规模庞大,往往需数十年才能完成,若皇帝讳谈身后事,很可能导致工程仓促或无法完工,反而影响自己身后尊严。
只是朱瞻基……
“爷爷,这事儿还远着呢,不着急。”朱瞻基笑了笑,“大不了,等我百年以后,直接跟您埋在一起,咱爷孙俩……”
朱棣打断了朱瞻基的话:“你小子少胡说八道!”他又笑了笑,“孙子可以跟爷爷埋在一起,但皇上可不能跟皇上埋在一起。各人都有各人的地儿,你来挤我干嘛呀?再说了,历朝历代,你见过哪个皇帝是和其他皇帝埋在一起的?”
朱瞻基干笑了几声,不敢搭话。
朱棣又哼了一声:“反正我是告诉你了,你到时候给自己挑地儿……”停顿片刻,朱棣微微叹气,“唉……记得别离爷爷太远就成。”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