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1章 东宫惊变
作品:《宣德大帝朱瞻基:我的皇帝生涯》 北京新皇宫内。
“大孙,你看什么呢,看的这么出神?”
朱棣和朱瞻基并排坐在龙椅上,朱棣看见朱瞻基一直抬着头,好奇的问道。
然后,顺着朱瞻基的眼神,朱棣也跟着一起抬头:“这块匾?你还没看完呢?”
朱瞻基点点头:“爷爷,孙儿在想,这''奉天承运''四个字,究竟有多重。”
朱棣闻言大笑,伸出手来拍了拍龙椅的扶手:“来,你往边儿上挪挪。”等到朱瞻基让出位置来,朱棣直接一撩衣摆躺了下来,将头枕在龙椅正中。
“大孙,你也躺下,这样看得更清楚。”
朱瞻基愣了一下,学着朱棣的样子躺下。
“当年,你太爷爷造应天城的奉天殿时,特意让匠人,把那匾额挂高了三尺。所以,这北京奉天殿里的匾额,爷爷也让他们挂这么高。”朱棣手指着头顶的匾额,他的声音在空荡荡的大殿里回荡,“你太爷爷说了,天子,抬头看这‘奉天承运’的时候,就得脖颈仰得发酸,心里头才能时刻记着敬畏。你看那儿!”
朱棣手指着匾额右下角,那儿有个小小的凹痕。
“前几年,这大殿刚建出个雏形来,爷爷就让人把这块匾额挂上去了。结果遇到打雷,震落了大殿顶上的铜钉,给那匾额上砸了一下,砸出个凹痕来。消息传到应天,钦天监的人说,说这是上天示警。你爹当时在监国,给你爹吓的,连夜上了好几道请罪折子!”
“爷爷,那会儿您在哪儿?”
“爷爷当时带着人在草原上跑马呢!”朱棣嘿嘿一笑,“等爷爷回到应天,就跟大臣们说,雷劈了新皇宫的奉天殿,那是老天嫌爷爷这皇帝的功业,还配不上天命!”
朱瞻基闻言,心里感觉什么东西抽了一下似的,有点疼。
他坐起来,看着躺在那里的朱棣,他突然理解了历史上的朱棣为什么那么拼命,穷其一生,把别人几辈子才能做完的事全都做了,最后自己也病逝在了北征的归途上。
朱棣,他用自己的后半生只做了一件事,那就是证明自己配得上“奉天承运”这四个字。
也是为了自己百年之后,见到洪武皇帝朱元璋的时候,能够挺起胸膛说一句:“爹!我这皇帝干的很好!不比建文那小混蛋差!”
……
东宫,柔仪殿,这里是太子妃的独立居所。
一大早。
太子妃睡的正迷糊着呢,被侍女叫醒。
“娘娘!娘娘!快醒醒,出事儿了!”
好不容易能自己睡会儿,这一大早还被人吵醒来,太子妃一脸的不情愿,坐起来揉着眼睛,打着哈欠,迷迷糊糊看了一眼把她叫醒的侍女:“这是怎么了?这一大清早的,这么着急?”
侍女都快急哭了:“娘娘!太子爷他……他……”
太子怎么了?太子妃瞬间惊醒,拽着侍女的胳膊:“太子爷怎么了?你赶紧说呀!”
……
在东宫,实际上太子爷朱高炽有自己独立的居所,叫“端本殿”,包括前殿的办公区区域和后殿的寝阁。
有时候太子妃会过来陪太子爷一起住,也有时候是太子的其他侧妃过来住。
当然,有的时候,朱高炽也会在太子妃的柔仪殿就寝,或者其侧妃的住所过夜。
咱也得讲究个雨露均沾不是?
昨个晚上,太子妃就是自己在柔仪殿睡的,朱高炽熬夜处理完政务,就直接睡在了端本殿的寝阁里。
早上,伺候太子的太监来叫朱高炽起床,发现朱高炽怎么叫也叫不醒,而且脸色也不好,额头上还不住的冒虚汗。这可给小太监吓坏了,嚷嚷着就往外头跑,一边跑一边嚷嚷着“大事不好啦”。
没跑几步,被早起的孙婉茹给听见了。
孙婉茹这会儿有两个身份。其一,她是太子妃的养女;其二,她是太孙殿下未来的侧妃。这两个身份,不管拿出哪个来,都能让她在小太监面前站住了身份。
“你嚷嚷什么?大清早的,成何体统?”孙婉茹板着脸,把那个小太监喊住。
小太监看见是孙婉茹,连滚带爬的跑到孙婉茹脚边跪下:“孙姑娘!出大事了!”
孙婉茹看见小太监这副惊慌失措的样子,心中也是一紧,连忙问道:“到底出了什么事?快说!”、
小太监颤抖着声音道:“太子爷……太子爷他叫不醒了!奴婢怎么叫,太子爷她都没反应,额头上还一直往外冒冷汗,脸色也是煞白……”
孙婉茹一听,脸色也是骤变,也顾不得再多问,提起裙摆就往端本殿跑去,一边跑一边打发身边的侍女分头行动,一个去柔仪殿通知太子妃,一个去太医院找太医来。
安顿完这一切,孙婉茹一路疾奔到端本殿,也顾不上那些礼法了,直接推开寝阁的门。站在门口,她看见朱高炽静静地躺在床榻上,双目紧闭,面色确实像刚才那个小太监说的一样煞白。她赶紧跑到床榻跟前,发现朱高炽此刻满头大汗,呼吸微弱的几乎察觉不到。
“太子爷!”孙婉茹赶紧蹲下,看见朱高炽这副样子,她也是慌了神,回头瞪了一眼着跟进来的太监宫女们,“你们还愣着干什么?还不快去准备热水和干净的帕子!再去催一催太医!”
太监们手忙脚乱地行动起来,端来热水和帕子。孙婉茹亲自拧了热毛巾,慢慢擦拭掉朱高炽额头上的冷汗,一边擦,一边头也不回的问身后的人:“太医到哪儿了?怎么还没有过来!”
就在这时,被侍女叫醒来的太子妃也匆匆赶到了。太子妃远远瞧见朱高炽这副样子,顿时有些腿软,好在是被身旁的侍女扶住了。等到她站稳了身子,便扑到床榻边,抓住了朱高炽的手,眼泪下意识就不住的往外流。
“手怎么这么冷呀!这好端端的是怎么了?”太子妃一边哭,一边用颤抖的手抚摸着朱高炽苍白的脸庞。
“娘娘,太医马上就到了,太子爷吉人自有天相,他一定会没事的!”孙婉茹扶住太子妃的肩膀轻声安慰道。
可不管孙婉茹怎么安慰,太子妃那眼泪还是不住的往下掉:“天天熬夜看折子,我劝他多休息,他也不听,总是说不碍事……这可怎么办呀……呜呜……”
屋子外头传来脚步声,然后门口的太监宫女们让出路来,太医院院使亲自前来,带着两个副手,一路小跑冲了进来,也顾不上给太子妃行礼了,直接蹲在朱高炽床边就开始诊脉。
寝殿内一片寂静,所有人都屏住呼吸,紧张地盯着太医的表情。
要是这位太医院的院使大人此刻露出什么惊慌的神色来,怕是……要出大事了。只见太医院使眉头紧锁,反复给朱高炽诊了几次脉,又翻开朱高炽的眼皮、掰开朱高炽的嘴查看了半天。
好在,太医院使的脸色只是有些凝重。
太子妃见状,也是颤声问道:“太医,太子爷他……究竟怎么了?”
太医院使收回诊脉的手,规规矩矩的朝着太子妃拱手回答:“回娘娘的话,太子爷的脉象沉细无力,气血两虚,加之太子爷劳累过度,导致阳气骤脱,情况确实凶险,需立即施针用药,稳住心脉。”
太子妃连连点头:“那还等什么,快用药啊!”
太医院使不敢耽搁,连忙吩咐随行的太医准备银针和汤药,他自己亲自为朱高炽施针,又在宫女的协助下给朱高炽灌下一碗参附汤。大概忙活了半个时辰,朱高炽的呼吸终于是平稳了一些,额头上的汗水也少了,只不过人依旧是昏迷不醒。
太医院使擦掉自己的满脑门子汗,庆幸自己又逃过了一次陪葬,然后在其他人的搀扶下站起来,对着太子妃说道:“娘娘,太子爷的病情,算是暂时稳住了。但是娘娘切记,太子爷现在需要静养,万万不可再劳心劳力了。臣这就去开方子,需连续服药三日,再看效果。”
听到太医院使这么说了,太子妃和众人也都是松了一口气。
太子妃琢磨片刻:“有劳太医了,只是不知太子爷何时能醒来?”
太医院沉默片刻,缓缓开口:“这……就要看太子爷自身的恢复情况了。快则半日,慢则一两天。娘娘请放心,太医院会派人在东宫值守,随时调整给太子爷的药方。”
太子妃点点头,转头对孙婉茹说道:“你去安排一下,让太医们去偏殿候着。再派人去通知黄淮黄大人,就说太子爷抱恙,这几日朝务就由黄大人和内阁处理就可以了。然后告诉黄大人,朝会之后,请他和其他几位内阁大臣来东宫一趟。”
犹豫片刻,太子妃补充道:“让汉王和赵王两位王爷也来一趟东宫,不用等朝会结束了,就现在。”
此刻的内阁成员中,只有杨士奇、杨荣跟随朱棣北巡,不在应天。黄淮,金幼孜、胡广则是留在了应天,辅佐太子处理朝政。
大明永乐一朝,第一次没有皇上、没有太子、也没有太孙的朝会草草便结束了。散朝之后,几位内阁大臣急匆匆朝着东宫而来,看见了早就到了东宫的汉王朱高煦,坐在东宫院子里的石凳上,低着头,脸色不是很好看。
赵王朱高燧站在他跟前,看起来气呼呼的。
“我就说大哥昨天为什么那么生气!”朱高燧黑着脸,声音里也透着一股凶狠之气,“我才知道啊,原来那个福建布政使,就那个……张拱辰,对吧?他竟然是大哥亲自提拔的官员!结果呢?那个王八蛋,他在福建干了那么多混账事,直接把大哥都气倒了!”
“老三,你不要乱说,太子爷是因为过度劳累才生病了……”朱高煦低声说道。
“放屁!”朱高燧打断了朱高煦的话,“大哥就是被气病的!二哥,你昨天也在大殿上,你看见大哥那脸色没有?他明明就是被气病的!我跟你说……哎呦?有人来了……”朱高煦说了一半儿,看见从东宫院门走进来的诸位大臣们,冷哼一声,迎上去把走在最前头的黄淮拉到朱高煦面前,指着黄淮继续对朱高煦说道,“昨天黄大人也在,二哥,你问问黄大人,大哥在处置那个姓张的王八蛋的时候,是不是被气的面色铁青?”
黄淮:“啊?二位王爷,你们这是……”
“老三,别添乱了,放开黄大人。”朱高煦瞪了朱高燧一眼,老三气归气,还是听话乖乖松开了抓着黄淮的手。
“几位大人。”朱高煦站起来,朝着黄淮等人行礼,黄淮等人也是赶忙回礼。
“皇上和太孙离开应天之前,让太子爷监国,诸位大人辅佐。现在太子爷身体抱恙,国家大事,只能依赖诸位大人了。”朱高煦表情认真的说道,“这几日,任何事若是有用得到我和老三的,请各位大人尽管开口。”
黄淮又朝着朱高煦作揖:“汉王殿下请放心,我等将竭尽全力。只是这……”黄淮指了指朱高炽寝殿的方向,“不知太子爷现在如何了?”
朱高煦叹了口气:“我和老三来了半天了,也已经见过太子爷了,他还没醒。”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