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2章 八百里加急
作品:《宣德大帝朱瞻基:我的皇帝生涯》 北京,天寿山,长陵。
早在永乐十一年长陵地宫基本完工之后,朱棣便下旨,要将已经病逝多年的徐皇后灵柩移葬至长陵地宫中。
去年,也就是永乐十二年四月,徐皇后灵柩终于抵达北京,不久便正式迁入长陵。这个时候的朱棣正带着二儿子朱高煦、三儿子朱高燧和大孙子朱瞻基在草原上热火朝天的暴揍瓦剌部,而大儿子朱高炽又必须留在应天监国理政,所以徐皇后灵柩迁入长陵的仪式,是由驸马都尉、西宁侯宋琥主持的。他是朱棣长女永安公主的驸马,在皇亲国戚里也算是核心人物了。
整个永乐一朝,宋琥经常代替朱棣等皇室人员主持一些礼仪活动,且与他和徐皇后有直接姻亲关系,地位尊崇。
当然,宋琥只是名义上的主持,实际上操办整个仪式的,就是时任礼部尚书吕震。
对,就是在朱棣离开应天北巡后不久便病逝的那位。
朱棣北征结束的时候,带着朱高煦、朱高炽和朱瞻基来过一次长陵,那次也是朱瞻基第一次来长陵。
这次是第二次,和上一次相比,这回只有朱棣和朱瞻基爷孙俩。
今儿一大早,应天送来了折子,是朱高炽和留守应天的内阁联名写的,内容就是福建布政使张拱辰?的事儿。折子送来的时候,朱棣正和朱瞻基在西苑吃早饭,朱棣看了一眼折子,就把折子丢给了朱瞻基。
“你爹大老远给我送来折子,也不在折子里问问你。”朱棣用勺子舀着小米粥送到嘴里,眼睛盯着朱瞻基,然后放下勺子,拿白帕子抹了抹嘴,笑了笑,“大孙,还是爷爷对你好吧。嘿嘿……大孙,那折子没啥好看的,又不是什么大事,你赶紧喝粥,喝完了咱爷孙俩还得出门儿呢。”
处置个布政使还不叫大事?
布政使,这可是从二品的朝廷大员,仅次于正二品的六部尚书和都察院左右都御史,和六部侍郎平级。至于一品的三公(太师、太傅、太保)、从一品的三孤(少师、少傅、少保),那都是荣誉衔,没有实权的。换句话说,布政使已经是这个国家统治阶级最顶端的那一群人之一了。
这么大一个官,朱棣轻飘飘一句“又不是什么大事儿”。
怎么说呢?也对,这从二品大员在普通人眼里,那几乎是已经顶了天了;在朱棣眼里,朝廷里的从二品官员那可多了去,那个张拱辰算个屁啊,哪有小米粥重要。
朱瞻基盯着折子,一目十行的看完,听见朱棣说朱高炽大老远送折子来、也不在折子里问问朱瞻基好不好,就知道这老头又“挑拨离间”呢,也不反驳,只是默默合上折子,一边喝粥,一边低声说道:“我去凤阳那几天,从应天好不容易派人送个旨意诏书之类的,也没给我写个信什么的……”
朱棣干咳了几声,清了清嗓子:“嗯,那个……这粥不错啊,就是小米卡在嗓子眼儿上了。这个……王彦!王彦!”朱棣转过头去,“去!给朕倒杯水去!”
这边儿朱瞻基刚把一碗粥全部喝完,放下碗和勺子,抹了抹嘴。
“吃饱了吧?”朱棣从王彦手里接过水杯来给嘴里灌了一口,然后放下杯子来,“吃饱了咱们就出门儿,今得去一趟爷爷那陵地看一眼。去一趟得一百多里地呢,咱们得早点出发。”
若是放在现代社会,从北海公园出发去一趟十三陵的长陵,开车也就一个钟头就到了。可这是几百年前的大明,道路迂回,而且到了昌平再往天寿山,基本都是山路了,路况较差。就算骑马急行也得三四个时辰。况且,朱棣还带着朱瞻基,打着皇帝仪仗,一个时辰最多也就走个十几里地,走上一天时间也到不了。
所以,中途还得在行宫住一晚。
爷孙俩从花厅里一前一后往外走,一直走到西苑门口,御驾已经等候多时了。
杨士奇和杨荣守在西苑门口,这次去长陵他俩就不用跟着去了。
工部尚书宋礼则是在队伍后边的一辆马车上,他得跟着去一趟长陵。考虑到宋礼年龄也大了,朱棣就特许他全程可以乘坐马车。
出了德胜门,一直到昌平这一段路还是官道。
朱棣就坐在马车里,捧着一张地图仔细看着,朱瞻基坐在他对面打瞌睡。
朱棣的目光越过手中的地图,停留在朱瞻基身上。
“小猴崽子,怎么又瞌睡了?”朱棣一脚轻轻踹在朱瞻基小腿上,“嘿!醒醒,太阳晒屁股啦!”
朱瞻基原本就是坐着打瞌睡,身体随着马车的震动晃来晃去的,突然被朱棣在小腿上踹了一下,瞬间惊醒:“啊?怎么了?”然后看见朱棣捧着地图,不好意思的挠了挠后脑勺,“……嘿嘿,爷爷,您看什么呢?”
“看地图啊。”朱棣瞥了一眼朱瞻基,然后把地图翻转了一下,给坐在他对面的朱瞻基看了一眼。
朱棣晃地图这一下,朱瞻基没看清,主要是刚睡醒还有点迷糊,加上朱棣就把地图给他看了一眼,他都没来得及看清楚是哪个地方的地图,朱棣就把地图收走了。于是他干脆起身坐在朱棣身边,伸长了脖子看着朱棣手中的地图。
天寿山?这个天寿山,不就是朱棣长陵所在地么?
“大孙呐,你看这儿,还有这儿……”朱棣的手指在地图上天寿山的主脉处点了点,“这里是天寿山的主脉,爷爷以后就埋在这儿,对,还有你奶奶,也在这儿……”
然后指着天寿山西侧的黄山支脉:“咱们大明讲究的是昭穆制度(左昭右穆。父居左为昭,子居右为穆),也就是你爹百年以后,埋在爷爷的左边,就是这个黄山支脉这里……”
又指着天寿山东侧的黑山支脉说道:“爷爷之前让你自己挑地儿,你也不用挑了。这个地方就不错,离爷爷和你爹都近。回头啊,就让工部和钦天监的人来这个黑山支脉看一看……”
皇家从不避讳谈论陵寝的事儿,所以朱棣大大咧咧的说这些事,朱瞻基也觉得正常。
只是朱棣说让工部和钦天监的人,去他为朱瞻基选定的陵寝所在地去看看,好像漏了一个人。
他刚才是不是说,朱高炽以后埋在天寿山西侧的黄山支脉?是不是也该让工部和钦天监的人去黄山支脉看一看?
朱瞻基就是这么问的。
朱棣沉默片刻,琢磨了半天,这才开口回答:“……看,肯定看,顺手的事儿嘛。那个……等回京后,让工部和钦天监的人一并去给你爹看看看看。这……”
顿了顿,朱棣继续说道:“大孙啊,咱们这次去爷爷那陵地,顺便先去爷爷给你选的黑山支脉上看看,你觉得咋样?”
得嘞,朱瞻基脑海中出现一首旋律。
朱瞻基:爷爷!
朱棣:哎!
朱瞻基:咱们两个这是去哪里呀?
朱棣:去看爷爷的坟!
朱瞻基:看完您的坟后去哪里呀?
朱棣:给你爹看坟!
朱瞻基:看完我爹的坟去哪里呀?
朱棣:给你也看坟!
朱瞻基/朱棣合唱:我们三个幸福快乐如意的的一家……
然后朱棣再来一段豪迈悠远的蒙语吟唱,啧啧,那四个背对着坐椅子的,你们转不转?
……
“嘿!猴崽子?又想什么呢?”朱棣的呼唤声让朱瞻基从这段莫名的旋律中回过神来,“爷爷刚才说的话,你觉得怎么样?”
朱瞻基回过神来,眨了眨眼,笑着回答道:“爷爷安排得周到,孙儿听您的。”
朱棣很满意地点了点头,将地图卷起收好:“这才像话嘛,咱们朱家的陵寝,讲究的,就是个父子相守、祖孙相依。”
前世来过明十三陵旅游的朱瞻基,此刻也明白了,为什么明成祖朱棣的长陵、明仁宗朱高炽的献陵还有明宣宗朱瞻基的景陵,都在天寿山一脉上了。祖孙三代的长眠之地,站在各自山头上,都相互能看得见。
而大明十六帝,除了埋在南京孝陵的朱元璋、官方说法是“失踪”的建文帝、加上夺门之变后被废除帝位的朱祁钰之外,其他的十三位皇帝,百年之后都葬在了这一片区域,以朱棣的长陵为中心,形成了规模庞大的十三陵。
……
出北京的第一晚,朱棣御驾在沙河行宫驻跸。
这个沙河行宫,并不是清朝在河北承德滦平县修建的行宫,而是明朝在昌平巩华城附近修建的行宫,永乐初年修建出雏形来,嘉靖时期又进行扩建,服务于明朝皇帝谒陵需求,属于京畿行宫体系。
此刻,从应天八百里加急的折子,刚被送到西苑留守的杨士奇手中。
“快!备马!将这道折子送到沙河行宫!”杨士奇看完折子,向来稳重的他难得有一丝慌乱。思索片刻之后,他又对同样看完折子的杨荣说道,“勉仁(杨荣字),你留在西苑,我得去皇上和太孙那里!”
“好!”杨荣也不敢耽搁,“路上千万小心,见到皇上之后……”
“放心!”杨士奇已经恢复了镇静,“我自有分寸。如果应天又送来什么消息,勉仁自己斟酌!”
西苑面积不算小,但杨士奇、杨荣和于谦等人住的比较近,八百里加急的信使来到西苑之后,于谦也被这动静惊醒,急急忙忙的跑了出来,看见杨士奇正低着头往外走。
“杨大人!”于谦追了上去,“发生什么事情了?”
杨士奇一看是于谦,正好,一起去!然后拽着一脸懵逼的于谦边走边说:“应天急报,太子病重,你现在随我一起,去追皇上的御驾!”
……
沙河行宫外,夜色如墨。
杨士奇和于谦带着随从快马加鞭赶到时,已是三更时分。沙河行宫外的守卫瞧见是杨士奇,也不敢阻拦,立刻引杨士奇和于谦二人入内。
“皇上!皇上!”杨士奇在寝殿外低声呼唤,声音里带着难掩的焦急。
殿内很快亮起了灯火,朱棣披着衣服走了出来,看见杨士奇,不由的皱起了眉头:“杨士奇?怎么了这是?什么事儿如此惊慌?”
杨士奇向前一步,拱手道:“皇上,应天送来八百里加急,太子于六月廿三日病重昏迷,太医院已全力救治!”
于谦赶紧补充:“折子上说太子病情已经稳定,只是折子发出的时候,太子爷尚未苏醒……”
朱棣身躯微微一晃,身后的王彦将他牢牢搀住。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