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5章 权柄之虑

作品:《宣德大帝朱瞻基:我的皇帝生涯

    朱瞻基来乾清宫之前,朱棣的脸色一直不是很好看。可在听到王彦通报说朱瞻基来了之后,朱棣还是调整了情绪,用笑脸迎接自己的大孙子。


    只是朱瞻基也不是糊涂人,看的出来朱棣现在脸上挂着笑,心里肯定藏着火呢。


    “你爹如何了?”


    没等朱瞻基先行礼,朱棣便先开口了。


    朱瞻基把礼行完了,才走到朱棣跟前:“孙儿刚从东宫出来的时候,爹的精神已经好多了,我娘正陪着他说话呢。”


    说话?


    朱棣一抬眼:“怎么不让你爹好好休息?”


    “您可别怨我娘。”朱瞻基怕朱棣误会,连忙出言解释,“这几天我爹一直昏迷,可把我娘给吓坏了,每天以泪洗面,从早哭到晚上。要是我爹再不醒来,怕是我娘都要哭坏身体了。”然后,朱瞻基又往前走几步,“我娘啊,她就是……就是……唉,就是吓着了。”


    朱棣沉默片刻,点点头。


    朱高炽的这个太子妃是洪武爷和朱棣亲自为朱高炽选的,朱棣对她很满意。他刚才听说太子妃又在陪朱高炽说话,也是下意识的问了一句“怎么不让朱高炽好好休息”。实际上他说完这话,自己也觉得这话有点不太对劲儿,好像是在埋怨太子妃不让太子好好休息似的。


    “你娘她……她这几天也辛苦了。大孙啊,你回去多留心,别让你娘也病倒了。”朱棣默默叹气,自己走到地板上的地榻边儿上,找地方坐了下来,刚才看到朱瞻基进来之后装出来的那副开心的样子,此刻也慢慢的变成了忧心忡忡的样子。


    朱瞻基点着头,走到朱棣身边,挨着朱棣坐下来。


    “刚才在文渊阁……”朱棣话说了一半儿又咽回去了,他不知道这个话题该不该和朱瞻基说。


    可朱瞻基也算人精了,哪能猜不到朱棣的意思?


    他清楚的记得,朱棣回京,在东宫,看似顺口问了黄淮一句“最近政务如何”,听到黄淮等人回答“一切如常”之后,这位老皇上的眼睛里分明闪过一丝凉意。


    很显然,没有皇权的介入,内阁还能如此稳定的维持国家的运转,这对朱棣这样的君王来说,确实不是好事。


    再加上连着几天朱棣没有召见内阁,也让朱瞻基确认了这个想法。


    内阁“不经意”间暴露出来的能力,让朱棣心里有些不舒服了。


    所以,看到朱棣这副欲言又止的样子,朱瞻基还是觉得把自己的一些意见讲出来。


    “爷爷,黄大人他们做的很好。”朱瞻基轻声说道,“这几天,我爹一直昏迷,您又不在京城,但朝廷所有的政务没有被耽误。”


    朱棣闻言,眉头微不可察地皱了一下。


    平心而论,黄淮他们做的很好,好到朱棣这个皇上不奖赏他们,就已经是一种“不公平”了。


    可惜啊,皇权从来不跟你讲公平。


    朱棣沉默片刻,转头看着朱瞻基:“大孙,你说的对,他们没有耽误朝廷的政务,他们做的很好。好到让爷爷都有些意外了……”他又低下头来,“这些年,爷爷把国事都交给你爹,爷爷也确实疏忽了,竟然没有察觉到,这个内阁,已经悄悄的长成一棵参天大树了……”


    说完这些话,朱棣两只胳膊向后支撑在地上,身体向后靠,仰着头:“大孙啊,你可知道,当年你太爷爷洪武爷为什么要废除丞相么?咱们大明朝一共有过四位丞相,分别是中山王徐达大将军、李善长、汪广洋,还有胡惟庸。他们的结局,你也是知道的……”


    对,朱瞻基当然知道,大明朝人人都知道。


    中山王徐达大将军,也就是朱棣的老丈人,他曾经短暂的担任过中书省右丞相(设左右丞相,左为尊),不过他只是“象征性任命”,朱元璋的目的是为了平衡文武。而且,徐达担任右丞相期间,基本也不过问处理朝廷中枢的事情。所以,徐达只是名义上担任过丞相。洪武十八年,徐达病逝。


    李善长,洪武三年担任左丞相,洪武六年卸任,洪武二十三年受胡惟庸案牵连,被朱元璋以“谋反”罪名灭族,李善长本人自缢后枭首。


    汪广洋,洪武四年担任右丞相,洪武六年李善长退休后,汪广洋短暂接任左丞相,仅仅数月就被胡惟庸取代,降回右丞相,洪武十二年被朱元璋以“碌碌无能”为由贬谪海南。在贬谪途中,朱元璋又给汪广洋送去一道诏书,痛斥汪广洋。在看到这份诏书之后,汪广洋自缢而死。


    胡惟庸,洪武六年担任右丞相,仅仅数月便取代汪广洋担任左丞相,独揽大权,成为大明朝最后一位实权丞相。洪武十三年,朱元璋以“谋反罪”将胡惟庸凌迟处死,诛胡惟庸三族,牵连数万人(包括已经退休在家多年的李善长,也是因此被牵连)。


    也就是说,大明朝立国以来一共有过四位丞相,除了“挂名”的徐达之外,其余三人的结果,都可以用四个字来形容。


    不得好死。


    甚至于李善长和胡惟庸这两人,一个被灭族,一个被诛三族。


    朱棣为什么会问这个问题?


    朱瞻基看着朱棣,他突然意识到一个问题。


    太子朱高炽如果突然去世,怕是洪武末年朱元璋清洗朝堂的事情,又要在永乐朝上演了。


    朱元璋能为了一个名义上的嫡孙能举起屠刀来,他朱棣就不会为了一个货真价实的嫡孙来大开杀戒么?


    “大孙,你记住,任何可能威胁皇权的东西……”朱棣停顿片刻,慢慢转头看向朱瞻基,“……都必须被扼杀。”


    一阵寒意,莫名在朱瞻基心头流过。


    他看着朱棣的眼睛,他相信朱棣是这么说的,也是这么想的。如果有必要,他也会是这么做的。


    “爷爷!”朱瞻基忍不住开口,“孙儿知道您的意思,但您还记得孙儿在去凤阳祭祖前,在鸡鸣寺里和您说过的话么?”


    鸡鸣寺老和尚那里?朱棣开始回想。那天,他暗示让朱瞻基去凤阳杀掉朱文圭,朱瞻基却拒绝了。当时,朱棣问朱瞻基,大孙啊,你不愿意杀朱文圭,就不怕爷爷觉得你心太软,不够狠么?


    当时朱瞻基的回答是什么?


    “爷爷,孙儿不是心软,只是觉得杀他(朱文圭)不值得。”


    这句话代表朱瞻基有信心不通过杀人这种方式,也能保证任何人不会威胁到皇权的稳定性。朱棣当时很高兴,因为朱瞻基如此表态,也代表将来即便老二老三动了不该有的心思,他的这个大孙同样不需要依靠杀人这个办法,也能保证二叔三叔不会威胁到他的皇权。


    可……那只是朱文圭而已。凤阳高墙里的朱文圭,只不过是一个和废人没什么区别的“姓朱的”。


    内阁……可能是一只温顺的小猫,但也可能是一只吃人的老虎。


    “大孙,你能告诉爷爷,你对这些文官的看法是什么吗?”朱棣沉默许久,还是提出了自己的疑问。


    朱瞻基坐直了身子,一脸严肃的回答道:“爷爷,在孙儿看来,是文官需要皇权,而不是皇权需要文官。孙儿必须承认,论治国的才能,内阁的几位大人,才能、经验等各方面都远胜过孙儿。如果这个国家所有的事情,都仅仅由孙儿一人来思考,那孙儿之短,也是国家之短。”


    “爷爷,孙儿换个说法,如果把黄淮、杨士奇、杨荣他们这些内阁大臣们交到建文手里,您还能打赢靖难之役么?”


    朱棣听完朱瞻基的话,瞳孔微微一缩。


    “你小子,倒是会打比方的,哈哈……”朱棣忽然短促地笑了一声,伸手在朱瞻基肩膀上拍了拍,“当年老和尚跟爷爷说过,建文手底下那些腐儒,什么方孝孺啊,齐泰啊,黄子澄啊,都是些看似精明能干,实际上却把建文往悬崖边儿上推的庸才……”朱棣一愣,低头一琢磨,“……哦,对了,除了铁铉。这个铁鼎石是个人才,如果没有他,靖难之役根本用不着打四年,爷爷最多两年就攻入这应天城了。”


    “老和尚也跟爷爷说了,就建文手底下那个腐儒,他们如果有黄淮他们一半儿的见识,现在坐在奉天殿龙椅上的,怕就是建文那小子了。”


    朱瞻基点着头:“少师说的对,爷爷,您手下这几位内阁大臣,真的很给力。”


    “给力?”朱棣没听过这个词儿,下意识念了出来,然后歪着头盯着朱瞻基,“‘给力’是什么意思?增派兵力?”


    朱瞻基反应来了,自己刚才说的太顺口,说秃噜嘴了。他挠挠鼻子,想了一下便开口解释道:“那个……爷爷,给力的意思是说……这个,黄淮大人他们啊,办事得力!很中用!”


    这么说朱棣倒是能理解了,他也点着头,对朱瞻基的表示赞同。然后又皱着眉头,眯着眼睛:“可是……大孙啊,你有没有想过,若是这些文官真成了气候,到那时,就不是他们辅佐你……”朱棣认真的注视着朱瞻基,“而是你要看他们脸色了。就像……就像……”


    朱棣犹豫了半天,还是没把“就像你爹那样”这句话说出来,因为他也必须要承认,在朱高炽这个监国太子主政期间,内阁和文官集团总体来说还是处于一种被压制的状态,而这种压制明显不是来自于大胖的体型,而是大胖的权术。


    而朱高炽又一直受朱棣压制。


    就比如朱棣北巡期间,朱高炽在证据确凿的情况下,也只是将犯了死罪的张拱辰暂时押入大牢,等待朱棣回来再行处置。


    话说回来,这个张拱辰差点把老子的大儿子给气死了!想到这里的朱棣突然一阵冒火,冲着站的并不远的王彦招招手。


    “皇上,您吩咐。”王彦走过来,恭恭敬敬的站在朱棣旁边。


    “那个……福建那个布政使张拱辰,这会儿还在诏狱里头关着?”朱棣问道。


    王彦略微思索了一下,然后回答道:“回皇上,张拱辰现如今就在诏狱,太子爷在您北巡期间把他关起来的,就等着您回来以后发落呢。”


    朱棣闭上眼,抬起胳膊,指着王彦:“你去传旨,尽快查清楚张拱辰的罪名是否属实。如果他确实干了那些个肮脏事,就……”朱棣一琢磨,一咬牙,“……直接凌迟。”


    “还有,与张拱辰有牵连的人,该抓抓,该审审。这事儿,你交给老三去办。”


    然后,看着有些吃惊的朱瞻基,朱棣淡定的摆摆手:“大孙,你继续说,爷爷就是顺便杀个人而已。”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