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4章 皇权之下,内阁的生存游戏

作品:《宣德大帝朱瞻基:我的皇帝生涯

    这一路上,不断有信使在御驾和应天之间来回奔波,将应天的最新消息送到朱棣手里,也将朱棣这边的消息传回应天。因此,在朱棣虽然还未抵京的时候,就已经收到朱高炽苏醒的消息了,这也让他心中紧绷着的弦终于松了下来。


    所以,最后几天,朱棣基本都是在马车上度过的。


    进了皇城,朱棣做的第一件事就是去东宫看朱高炽,顺便把老二老三撵回他们自己家里睡觉。当时朱高炽已经醒了几天了,可一直是昏昏沉沉的,脸色也是蜡黄蜡黄的那种,瞧着就病恹恹的。


    在安顿其他人好好照顾朱高炽之后,朱棣就回自己寝宫了。


    说实话,他也需要休息,这几天忙着赶路,他就没好好睡过觉。路上他一直处于精神高度紧张的状态,也没觉得自己有多困。可自打看完朱高炽之后,朱棣就觉得自己有点撑不住了。


    只不过,连着几日,除了刚回来那天在东宫和黄淮等人见了一面之外,朱棣便一直没有再召见内阁了,而是任由内阁继续处理朝政。


    后来的历史学家们曾经研究过,明仁宗朱高炽在永乐十三年经历那一场大病,是否让朱棣动过直接传位于皇太孙朱瞻基的念头。


    但是有一点是可以确定的,因为这场大病,朱棣提前结束了北巡。而正在太子病重不能理政、朱棣和朱瞻基尚未返京的这段时间里,朱棣突然发现了一个可怕的事情。


    内阁权柄,竟然如此之大。


    从太子发病到朱棣返京,一共是有十几天的空档期。理论上来说,这个时期的国家权力处于真空,没有人可以行使皇权。


    可这十几天里,以黄淮为首的内阁竟然稳稳的维持了国家机器的运转,每日的朝会正常,御书房问政也正常,六部衙门各司其职,就好像……好像和之前没有任何区别。


    这对国家来说也许是好事,但对皇上来说,不一定是好事。


    这种权力真空的隐性危机,暴露出一个颠覆性事实——皇权可能并非国家运转的唯一核心。


    倘若皇帝能压制内阁,那这样的内阁确实是帮助皇帝治理国家的利器。


    倘若皇帝无法压制内阁呢?


    此刻,黄淮急的跟热锅上的蚂蚁似的,凭借他的政治敏感程度,他何尝不知过去这几天内阁的所作所为意味着什么。


    无人理政,而国事如常,这看起来是让文官集团值得骄傲的一件事,可此刻却成为悬在他们这些人头上的一柄利剑。


    若朱棣是个宽仁之君,或许会嘉奖内阁的忠诚与效率。


    可朱棣是谁?是那个诛了方孝孺十族、靠着燕藩一地对抗朝廷数十万大军成功夺位、亲征草原、还计划要迁都北京的永乐大帝!


    他岂能容忍一个可以脱离皇权自行运转的权力中心?


    朱棣的血管里流淌着的是洪武大帝的血。当年,洪武爷为了削弱官僚集团话语权,诛杀胡惟庸,废除运行了一千六百多年的丞相制度。洪武爷不会允许的事,朱棣又怎么会允许?


    通俗而言,在过去的这十几天里,内阁的运作方式,已经触碰到了皇权的禁区。


    ……


    文渊阁,这里是内阁处理公务的地方,也是皇家藏书之地,因此阁臣常被称为“阁老”或“中堂”。


    朱棣已经回来几天了,可丝毫没有要召见内阁成员的意思。


    “黄大人,现在怎么办?” 同为内阁成员的胡广低声问道,眉头紧锁。


    黄淮深吸一口气,缓缓说道:“我们不能再等了,必须主动请罪。”


    “请罪?”胡广不太理解,“为什么要请罪?我们何罪之有啊?国事未废,朝政未乱,黄大人,难道我等维持朝廷运转也有错?”


    “唉……胡大人啊……”黄淮无奈的摇头苦笑,“错就错在,我们把事情做的太好了。”


    而且,现在还有一个急需解决的问题摆在面前。朱棣连日赶路回来,身体疲累,没有处理政务的精力,也迟迟没有召见内阁。


    朱高炽虽然已经苏醒,可整日躺在病床上,内阁要是良心不会痛的话,就把折子送到他的病榻前试试看。


    这……皇上回来了却不能理政,太子虽然醒来了也不能理政,内阁该找谁汇报工作?


    巧了,朱瞻基从文渊阁门口路过,他要去乾清宫找朱棣。他在宫里行走,身后也是有一定的随从和仪仗的,然后文渊阁内的黄淮,恰好看到了太孙的仪仗……


    当时啊,黄淮的眼睛里瞬间就有了光了。


    于是,一脸懵逼的朱瞻基被黄淮和胡广一左一右“挟持”进了文渊阁。


    “殿下,这是山东那边的折子,黄河水患再起,沿岸数县受灾,百姓流离失所,急需朝廷拨粮赈灾……”黄淮直接把一个折子塞到朱瞻基怀里。


    朱瞻基:“啊?黄大人,我得先去乾清宫一趟……”


    “殿下!殿下!看这个!”胡广也把一个折子塞到朱瞻基怀里,“江南漕运又出了岔子,您赶紧看一下……”


    “胡大人,我……”


    “还有这个!”黄淮又把一个折子递了过来,“鸿胪寺的折子,朝鲜使臣李稷抗议,说朝鲜贡马被验为劣等,赏赐较往年减半,他们觉得大明苛待朝鲜,那个李稷在会馆绝食抗议了……”


    “这个这个!苏州知府报!机户以新加织造税过重为由,聚众三千围衙……”


    “还有这个!登州水师奏,运粮海船七艘遭风浪沉没,溺毙军户二百余人,损失粮秣……”


    “殿下,再看这个……”


    “殿下……”


    “殿……”


    ……


    朱瞻基愣愣的站在那里,看着诸位内阁大臣们将一道又一道的折子塞到自己怀里,一时间不知道该说什么才好。


    与此同时,迟迟等不到朱瞻基的朱棣派王彦出来找人。


    等到王彦回去以后,向朱棣禀报了太孙被内阁重臣们“围堵”在文渊阁的场景……


    朱棣盯着王彦,眨吧眨巴眼睛,毫无征兆的冷笑几声,然后又是面无表情,然后又冷笑几声。


    王彦不敢出声,就乖乖站着。


    “这些个老狐狸……”朱棣无奈的摇着头,“……竟然把主意打到朕的大孙子身上了,也亏他们想得出来!”


    思考片刻后。


    “王彦,去文渊阁,把太孙救出来吧。”


    ……


    实际上,这件事从朱高炽病倒那一日开始,就近乎是一个死局。


    皇上不在京城,第一顺位的储君太子病重无法处理政务,第二顺位的储君跟着皇上在外。这种情况下,内阁的困境,就在于他们做与不做都是错。


    如果他们严格按照制度,停止一切决策,结果就是政务堆积,地方动乱,灾民暴动,外交失仪……等到朱棣回来,第一个要收拾的就是他们。理由也很简单:朕这个皇帝不在,太子一生病,你们就坐视天下大乱?


    如果他们自行维持朝廷运转,虽然是太子妃授权他们“这几日朝务就由黄大人和内阁处理就可以了”,但他们本质上已经触碰了皇权最敏感的神经——在没有皇帝或储君明确授权的情况下,官僚系统竟能独立运转,这还了得?


    这种情况下,有没有太子妃的授权都不重要,重要的是官僚系统已经拥有了这种独立运转的能力。


    所以,无论选哪条路,内阁都难逃罪责。


    当年洪武爷废除丞相,就是为了防止官僚集团形成独立于皇权的权力中心。


    如今内阁的行为,无异于在试探:如果皇帝不在,我们能否自己来?


    能啊,你可太能了,全天下就你们文官最能了。


    ……


    朱瞻基自幼被朱棣带在身边悉心教导,内阁大臣们心里这点小九九,他看的一清二楚。


    他把怀里那厚厚一摞折子放在一旁的桌子上整理好,清了清嗓子:“诸位大人忠心为国,我很是欣慰。现在皇上已经回来了,这些大事……”朱瞻基指着那一摞折子,“……这些大事,当由皇上来决定,我这就去乾清宫禀明。”


    朱瞻基说完,朝着诸位内阁大臣们微微颔首,转身就要离开文渊阁。


    黄淮急了,上前一步拦住去路,扑通一声跪下:“殿下!殿下明鉴啊!臣等绝无僭越之意。只是……只是这几日国事紧急,实在耽搁不得啊!”


    其他几位内阁大臣也纷纷跪下,一时间,文渊阁里只听见此起彼伏的磕头声。


    朱瞻基连忙把众人拉起来:“这可使不得,诸位大臣都是国之柱石,金师傅……哎呦,金师傅您快起来吧,您还是我的老师呢!”


    连拉带拽的把几位大臣都拽起来,朱瞻基无奈的叹气:“诸位大人的忠心,皇上肯定是知晓的。”他话锋一转,“只是这些折子,既然太子爷现在无法处理,还是让皇上亲自过目才是。”


    就在这时,殿外传来一阵急促的脚步声。众人朝着门外望去,瞧见是皇上身边的王彦带着几个小太监快步走来。


    “太孙殿下,皇上口谕,召您即刻前往乾清宫。”王彦恭恭敬敬的说道,眼角余光却扫向那桌子上厚厚一摞奏折处。


    朱瞻基点点头,看向黄淮等人:“看,皇上等急了,我得赶紧过去了。黄大人,要不然……跟我一起去?”


    祖宗啊,皇上是召见你,又没召见我们,我们过去干嘛,找骂?


    没等黄淮等人开口推辞呢,王彦适时插话:“皇上说了,内阁诸位大人若是没有其他事情,就不用去乾清宫了。”


    朱棣这样说了么?没有。


    朱棣现在想见这些内阁大臣么?不想。


    好,那就等于朱棣说过“内阁诸位大人若是没有其他事情,就不用去乾清宫了”。


    不过王彦这话也像一盆冷水浇在众人头上,看着黄淮等人面露难色,朱瞻基简直太懂这种感觉了。


    这就相当于现代社会里,老板出差了,你帮老板临时管着公司,把业务都做的很好。


    结果老板回来,嘿,不但不表扬你,还把你给踢出工作群。


    也不告诉你做没做错,也不说以后怎么办。


    哎,对咯,就让你干等着,这种滋味最他娘的难受了。


    等到朱瞻基已经走远了,胡广忍不住凑到黄淮身边,低声道询问:“黄大人,这下可如何是好?”


    黄淮望着文渊阁外渐行渐远的身影,无奈的长叹一声,又露出苦笑:“我等……听天由命吧。”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