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6章 茶烫手,刀未冷
作品:《宣德大帝朱瞻基:我的皇帝生涯》 在朱棣的视角里,哪怕朱高炽已经快四十岁了,哪怕朱高炽已经成家立业多年,在朱棣眼里,大胖儿子就是大胖儿子,你就算再过十年,二十年,儿子就是儿子。
他娘的,把老子的儿子差点气出个好歹来,老子能不跟你算账?肯下旨让人再确认一遍张拱辰的罪过,这已经是朱棣足够理智了。要不然,朱棣回京第一天,就直接派人把张拱辰剁碎喂狗了。
当然,也不排除朱棣有震慑一下朝堂上文官集团的想法。
你们厉害,你们有本事,皇帝和太孙不在京城,太子病重,你们能维持这个国家的运转,你们都是贤臣,你们都是国家柱石——那又如何?刀还是握在朱家人手里,要不要挥刀,什么时候挥刀,那还是我朱棣说了算。
听到朱棣轻飘飘的说“顺手”杀个人,朱瞻基也是一阵五味杂陈。按照他对朱棣的了解,加上朱棣刚才咬牙切齿的拿李善长和胡惟庸来举例,怕是张拱辰的九族现在也可以准备重开了。
“爷爷,孙儿知晓您担心的是什么。”朱瞻基把话题转回来,“您方才说,若是文官成了气候,怕孙儿要看他们的脸色。依孙儿看来,这就好比一个人非常渴,面前只有一杯热茶。若是因为怕烫就不喝茶,怕是渴死的……是自己。”
朱棣扑哧笑出声,指着朱瞻基:“你不就是想告诉爷爷,不能因噎废食么?怎么,听你的意思,这杯茶就算是再烫,你也要喝?”
朱瞻基默默摇头:“爷爷,孙儿可以把这杯茶晾一晾,孙儿也可以换一杯茶,孙儿还可以慢慢的、一小口一小口的把这杯茶喝下。爷爷,孙儿可以选的方式有很多。”
朱棣听完朱瞻基说的话,又陷入了沉思当中。
把这杯茶晾一晾?
换一杯茶?
还可以慢慢的、一小口一小口的喝?
大孙啊,你想的真的很周到啊。
所谓晾茶,就是通过时间稀释文官集团的影响力,比如轮换职位、培养新势力。
所谓换一杯茶,这个简单,就是直接更换内阁成员,避免单一派系坐大。
而所谓的慢慢的、一小口一小口的喝,那就是逐步放权,测试文官集团的忠诚度与边界。
好,很好,虽然这些想法还有一些瑕疵,虽然可能还有那么一点理想化,但是……
还是很好,朱棣很满意。
思索片刻之后,他猛然注视着朱瞻基:“大孙,这几天,让你爹好好养身体吧,朝政一切事务,记住了,都不要去打扰他。”
朱瞻基点头:“孙儿明白。”
“派人回去跟你爹你娘说一声,今天你留在爷爷这里,爷爷让人把李善长和胡惟庸的案卷取来。”朱棣继续说道,“大孙,爷爷想让你把那些案卷,一字不落的看完。”
朱瞻基有点不太理解,但还是继续点头。
朱棣缓缓起身,背着手在乾清宫内踱步,朱瞻基也不出声,等着朱棣下一步动作。
“然后,从明天开始……”朱棣突然停下脚步,转身看向朱瞻基,“大孙,你就正式监国吧。朝政一应事务,都由你来决断。”
正式监国?
朱瞻基心头一震,连忙起身行礼:“爷爷,这……”
“听爷爷说完。”朱棣一抬手,打断了朱瞻基要说的话,“你爹需要静养,你是你爹的儿子,你替他分忧,也是应该的。至于爷爷这儿……爷爷需要静下心来,好好想想接下来的事。”
“还有,正式授解缙礼部尚书,让他重新入阁。”朱棣又补充了一句,这倒是让朱瞻基很意外。解缙在永乐初年曾经入内阁,后来被朱棣排除在内阁之外。现在,朱棣不仅提前让解缙当上的礼部尚书,还让他重新入阁了。
朱棣重新走回到朱瞻基身边,没有坐下,只是居高临下俯视着朱瞻基,笑眯眯的说道:“大孙,你放开手去做,拿不定主意的,来找爷爷。王彦!”
王彦还在门口站着,又躬身倒腾着小碎步走了过来:“皇上,您吩咐。”
朱棣还注视着朱瞻基,腾出一只手来指着王彦:“朕刚才说的话,你记住了没有?”
王彦恭恭敬敬的回答:“回皇上,奴婢记住了,奴婢这就去文渊阁传口谕……”
朱棣摆摆手:“不是口谕,而是拟诏。”他看了王彦一眼,“杨士奇还没回来,让黄淮拟诏,明天早朝宣读。”
然后,朱棣再度看向朱瞻基:“大孙,明天陪爷爷上朝。”
……
次日,奉天殿。
这几日的朝会,御台之上没有皇上,没有太子爷,也没有太孙,主持朝会的是内阁的几位重臣。
可今儿个早朝,大臣们发现御台之上又摆着那张太子爷专用椅子了。
呦,太子爷病愈了,可以上朝了?怎么没有人通知我们呀?一些不明情况的大臣开始窃窃私语,然后听到大殿外传来王彦的声音:“皇上驾到!”
众人慌忙下跪叩首,然后听到脚步声从殿外走进来,从奉天殿中间穿行而过,直到踏上御台。
众人起身抬头,看到自回京后就不曾上朝的朱棣稳稳的坐在御台之上,身旁站着年轻的皇太孙殿下。
除了已经被通过气的几位内阁大臣,其他人都多多少少有那么一点吃惊。
朱棣给了王彦一个眼神,王彦便捧着诏书走到御台边缘,一声“宣诏”的高喊声后,他才缓缓将诏书打开。
大臣们刚站起来,又纷纷跪下。
“奉天承运皇帝,诏曰!”
“朕膺天命,统御万方。惟念太子高炽夙夜忧勤,积劳成疾,今需静养调摄。皇太孙瞻基,聪慧仁孝,器宇非凡,着即日起,代父监国,总理朝政。六部诸司、文武百官,悉听节制。凡军国重务,太孙可先行处置,后奏朕知。”
“礼部侍郎解缙,学识渊博,忠谨勤勉,特晋礼部尚书,兼文渊阁大学士,入参机务。望其恪尽职守,辅佐太孙,共襄盛治。”
“钦此!”
当听到“太孙监国”时,黄淮等阁臣神色如常,显然早已知情。而其他人则是微微抬头,偷眼望向御座上的朱棣。
汉王朱高煦和赵王朱高燧则是对视一眼,会心一笑。
这道诏书,措辞简洁有力。“先行处置,后奏朕知”这八个字,就代表朱瞻基已经正式被授予了实权。从此之后,朱瞻基不再是“代替皇上”、“代替太子爷”来出席各种朝政会议,他仅仅代表自己就可以了。
他的权力,不是来源于皇上的临时给予,而是朝堂之上的正式授予。
他可以以太孙的名义,下达各种诏书,制定各种政策,颁行政令。
至于礼部侍郎解缙提前“转正”的诏书,这个就更好理解了。
……
与此同时,东宫太子寝殿里,朱高炽垫着几个枕头靠在床头。
一个十一二岁的小女孩坐在距离他不远处,专心致志的吃着桌子上的糕点。
“大妞啊,你少吃点儿,等你大哥回来,又要说我没管住你了。”朱高炽笑呵呵的盯小女孩,“我可告诉你了,现在,是你大哥当家,爹都得听他的。”
小女孩毫不在意:“哼,那又怎么样啊,大哥最疼我了,他只会说您,又不会说我。”
这个小女孩是朱高炽和太子妃张氏的嫡长女,乳名永安。不过朱高炽习惯叫她“大妞”,觉得这么称呼起来更加亲切。
在东宫上下,人人皆知,朱瞻基虽然不止有一个妹妹,可这个嫡出的妹妹是和他关系最亲近的,平时也是整天黏着朱瞻基,就像个小尾巴一样。
朱瞻基八月份大婚以后,永安也要准备笄礼习礼了(明代公主十二岁到十五岁开始预备婚仪,永安马上十二岁)。
朱高炽嘿嘿一笑:“大妞,你要是吃胖了,当心你大哥给你找个比你还胖的驸马……”
“再胖还能胖过您啊?”永安一边说,一边把最后一块糕点送到嘴里,然后拍拍手就要走。
“哎哎哎……”朱高炽喊住了要出门的永安,“你刚才不是说好了陪爹的吗,怎么吃完了就要走啊,你不想多陪爹一会儿?”
已经迈步出了门外的永安探回脑袋来:“糕点都吃完了,我还留着干嘛呀,我要去找其他妹妹玩了!”
朱高炽无奈的摇着头,朝着门口招手:“回来!回来!”看到门口永安探回来的小脑袋,朱高炽指了指一旁的柜子,“柜子里还有呐,就怕你吃的太多,我让人把那些个糕点藏了一半儿。”
永安一副“拿捏”的表情,迈着骄傲的小步伐走了回来,打开朱高炽指着的那个柜子,把半盘糕点端了出来。
这个大妞啊,真是让朱高炽毫无办法。整个东宫里头,除了朱瞻基能治得了她,别人的话她是听都不听。
“行,等你大哥回来,爹就告状,说你又管不住嘴了。”朱高炽看着永安那副吃相,两眼里满是慈爱的神情。
“爹,我也会告状,我就说您不好好休息……”永安朝着朱高炽努努嘴,“别以为我没看见,您那被子底下藏着书呢!”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