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9章 永乐朝打工人实录(一)
作品:《宣德大帝朱瞻基:我的皇帝生涯》 朱瞻基半夜被朱棣派人叫走,快天明的时候才被放回来。结果朱瞻基刚睡一会儿,迷迷糊糊的,感觉有人在背后推自己。他一扭头,瞧见大胖披着一件衣服站在他床边儿,一脸认真的问他:“要上早朝了,你怎么还不起来?刚开始监国,就懈怠啦?”
被推醒来的朱瞻基无语的叹了口气:“爷爷半夜叫我去御书房,天快亮才放我回来。他说今儿早朝放我假,让我回来睡觉,让我下午去御书房就成。”
朱高炽若有所思:“哦,那行,睡吧睡吧……嘶,以前怎么没见你爷爷这么跟我说过,我被他叫去忙到半夜回来,也没说让我多睡会儿啊。”然后拍拍朱瞻基的肩膀,“行了,那你继续睡吧。”
朱瞻基无语了:“爹,您自己还没好利索呢,大早上的不睡觉,就为了过来叫我起床?”
朱高炽嘿嘿一笑:“我这几天啊,天天就在床上躺着,一天要睡好几个时辰,这会儿实在是睡不着了,就在院子里遛溜弯儿,听说你还没起,怕你早朝迟到嘛,就过来看看。”
朱瞻基现在的心情,放在现代社会,就是你加班一晚上,早上五六点才回家,老板给你放假让你休息,结果你刚睡了一会儿,就被早起的爹妈叫醒来……
“行了,你继续睡吧,我自己在院子里转转。”朱高炽又是嘿嘿一笑,然后就往外走。
朱瞻基重新躺下,片刻又支撑着上半身抬起头来来,朝着没走出几步的朱高炽说了一句:“爹,您等会儿。”
“啊?”朱高炽回头,“怎么了?”
朱瞻基沉思片刻,干脆围着被子坐了起来:“爹,我问你个事儿。”
朱高炽闻言,慢悠悠走回来,一屁股坐在朱瞻基床边:“什么事儿啊。”
朱瞻基转头盯着朱高炽,很认真的问:“爷爷说让我娶英国公的小女儿,这事儿你知道吗?”
朱高炽点头:“知道啊,你爷爷昨天派人来跟我说了。怎么,你问这个干嘛?”
这话说的,我问这个干嘛?朱瞻基一阵无语,你们给我塞个媳妇,这事儿我还不能问问了?
瞧见朱瞻基这表情,朱高炽嘿嘿一笑:“怎么,担心那姑娘不好看?我可告诉你了,那姑娘,我见过,模样不比你现在这三个媳妇差!你小子啊……”朱高炽伸手在朱瞻基胸口轻轻拍了拍,“……你小子有福咯。”
“知道了姐夫……”朱瞻基默默回了一句。
“哎!这就对……哎?等会儿,你叫我什么?”朱高炽反应过来,“姐夫?你睡糊涂了吧你?我是你爹啊,怎么成你姐夫了?”
这就是朱瞻基唯一感到无语的地方了,父子俩分别娶一对姐妹回来,这事儿多少让朱瞻基的三观有点震惊。他也只能通过这种方式来稍微的表达一下自己的意见了。
朱高炽盯着朱瞻基,他也多少猜出来朱瞻基的的心思了。这父子变连襟这事儿,确实不多见。别说朱瞻基了,他当时听朱棣说起这事儿的时候,也是多少有点震惊的。
不过和英国公家联姻这事儿,也确实是很重要。就像朱棣说的,英国公家那几个儿子,这些年生出来的孙子辈的全是男的,一个女娃娃都没有。就算现在生出女娃娃来,要养到能嫁人的年龄,起码还要十五年。这个十五年的时间啊,还是太久了。
若不抓紧联姻,可能错过最佳时机了。
所以……所以个鸡毛,再怎么说你也不能管我叫姐夫啊,这传出去不是乱套了么!
朱高炽瞪着朱瞻基,又好气又好笑地伸手在他脑门上弹了个脑瓜崩:“臭小子,皮痒了是吧?敢这么编排你老子!你要叫我姐夫是吧?行,那我问你……”
朱高炽屁股往上挪了挪,就差盘腿上炕了。
“你要管我叫姐夫,那你娘是不是成了你姐姐?”朱高炽指着朱瞻基问道,“你娘变成了你姐姐,那你娘的女儿,本来是你妹妹,现在是不是变成你侄女了?”
永安成我侄女了?
朱瞻基两眼发懵,伸出双手,当着朱高炽的面慢慢合十,低下头来:“爹,我错了,别绕我了,我好不容易才绕出来的……”
“这还差不多,儿子,你记住了,你生在咱们朱家,有些事儿,由不得你。”朱高炽满意的点点头,“你赶紧睡觉,中午记得起来吃饭,吃完饭,陪你侄女儿玩会儿,下午再去御书房,记住了嗷。”
朱瞻基直接倒在床上,拉着被子蒙在头上。
从朱瞻基房间走出来以后,朱高炽脸上的笑容便消失了。
老爷子心疼他身体,让他安心休养,不参与政务,可昨天大半夜把朱瞻基叫走,忙到天明才放回来,肯定不是什么小事儿。
朱高炽最担心的,不是什么老爷子要削弱他这个太子的权威。对朱高炽而言,削呗,我又不是那贪恋权势的人,反正之后这些权势都得留给朱瞻基。
那他最担心什么?他最担心的,是朱瞻基第一次监国,缺少各方面经验,出了岔子。他作为父亲,想要在这个时候给自己儿子提供帮助,可朱棣严禁所有人拿政务上的事儿来打扰朱高炽休息,朱高炽也不知道该找谁问问去。
说白了,朱高炽压根不担心自己被架空,他就是纯粹担心儿子会走弯路。
这个朝廷有多复杂,朱高炽最清楚了。
……
朱瞻基继续补觉,等他下午去御书房的时候,才知道这个早朝之上,朱棣又做了不少事儿。
第一件事,成国公朱勇被朱棣下旨夺爵贬为庶人,朱佶继承了成国公的爵位(备注:历史上朱佶是朱勇的儿子,本书做改编为朱佶是朱勇父亲朱能的庶子)。
第二件事,确定了出兵贵州的日期,也明确了主帅是英国公张辅。从这一刻开始,兵部的人就甭指望按时下班了。
第三件事,让兵部和户部商议,往宣府、大同等地调拨军粮,同时命边关各镇加强戒备,理由是为防瓦剌报复去年之败。这事儿是晚上在御书房里就定下来了,朱瞻基也知情。
第四件事,是新任礼部尚书解缙汇报了一下太孙大婚的准备进度。按照朱棣的要求,从今天开始,礼部和鸿胪寺要每三天向皇上、太孙和内阁汇报一次太孙大婚筹备的进度。
第五件事,朱棣要求工部加快北京宫城营建的进度,这代表迁都也要提前了——据说户部尚书夏元吉听到这消息之后,下了朝以后脸黑如铁,谁问话也不搭理。
看完了早朝的邸报,朱瞻基开始看折子。
第一个折子刚拿起来,朱瞻基就觉得不太对劲儿,具体哪不对劲儿,他又说不上来。
连着几个折子看下去,朱瞻基反应过来了,他把前边看过的那几个折子又重新翻了一遍,这才发现,原先折子里那些写的弯弯绕绕的话,全都没有了。现在的这几个折子,都是开门见山的把内容写清楚,能用一句话写清楚的事儿,就不用两句话来写。
比如这个,户部的折子,内容就是浙江杭、嘉、湖三府因去年歉收,赋税短缺,请求朝廷允许,减免部分钱粮并调拨邻近省份粮食补充军需。
要放在以前,按照朱瞻基对户部的了解,估计得先写一大堆“伏惟陛下圣明烛照,德配天地,恩泽四海,万民仰戴”之类的,然后再写一些“百姓艰食。臣等夙夜忧思,恐民生困顿,有负圣恩,故特此具本上奏”之类的。一大堆字啰里吧嗦的写完了,愣是没说自己想干嘛。
现在,折子写的简单多了,“浙江杭、嘉、湖三府去岁歉收,原额赋税一百二十万石,实征八十万石,短少四十万石。请蠲免本年钱粮三成,另由江西、福建调拨二十万石补军需”,几十个字就把事情说清楚了。
朱瞻基又翻看了几个折子,发现基本都是这种情况。
他回想起来,之前在去顺天府的路上,他跟朱棣提了一嘴,说以后上折子要定个规矩,别啰哩吧嗦的扯那些有的没的,说事儿说事儿。
他只是随口一说,看来,朱棣还真照办了。
如此一来,朱瞻基看折子的速度、效率就大幅度提升了。但是很快,朱瞻基就发现了一个新的问题——这些简洁明了的奏折虽然节省了他看折子的时间,但有些重要事项的背景和细节却被省略了,导致他需要额外查阅资料才能完全理解折子上的内容。
这也导致他连内阁大臣的票拟结果都有些看不明白了。
朱瞻基放下手中的折子,揉了揉太阳穴,心里开始琢磨。看来,折子写得过于简略也不行,关键信息还是得交代清楚。
看来,是有些官员可能矫枉过正,反而忽略了必要的细节。
在朱瞻基看来,折子内容要减少篇幅,该减少的是那些没用的修饰词,华丽的祝福语,而不是涉及钱粮、军务等重要事项的篇幅。这些事情,必须写明缘由和依据。
想到这里,朱瞻基提起毛笔,找了一张纸写下一段话。
“奏折宜简,然事理须明。凡涉钱粮、军务等要事,当详述缘由,不可因简废要。着该部重拟上奏。”
然后,把那些写的过于简略、忽略了关键信息的折子归拢到一起,放成了一摞。
稍晚些时候,这些折子和朱瞻基亲笔写的那张纸,由小太监们呈送到文渊阁中。
(本章完)